刘据想,我不是扶苏,我得先见到父皇。 当然,再见到刘彻之前,他得先把现场的人控制住。】 卫青闭上了眼。 太子外甥完了,他想。 扶苏之所以被惋惜,就是因为他掌着军权。如果扶苏真的下定决心反抗,始皇已死,无人能挡。 但是太子呢?圣上尚且活着,他又没有可以调动的大军……在本来就有巫蛊之嫌的情况下,太子既不占理,又没有兵,便是一脚踏进了深渊。 太子本来就有嫌疑,中间再加上小人作祟。圣上一听,可不就怒了吗。圣上一怒,就什么都完了。 果然,天幕的后续证实了他的想法。 【于是刘据接受太傅的建议,假传圣旨逮捕江充等人。 可惜,因为逮捕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与江充一起查探巫蛊案的太监苏文趁乱逃回了刘彻所在的地方,并上报刘彻说太子谋反。 刘彻命令使节传唤太子。对于这个使节,后世众说纷纭。有些史料说他并未见到太子,另一些史料则说他见到了太子。总之,使者逃回,告诉刘彻太子确实要谋反。刘彻勃然大怒。 由此,牵连数十万人的巫蛊案被掀开了。 之后的事就十分混乱了。 刘据征调了皇家马房骑士及长乐宫警备部队,还释放了长安所有的囚徒,将其编为临时军队。而刘彻则从修养的甘泉宫回到长安,进住城西建章宫,下令征发三辅(长安京畿)邻县的所有武装部队与刘据对抗。 数万人因此而死。 此后,卫子夫自尽。刘据败逃,在二十多天后自缢在湖县。数十万人受到牵连,因此被下狱、杀害的功臣重臣数不胜数。 除了后来的汉宣帝——尚在襁褓的刘病已外,刘据的妻妾儿孙全部在乱军中被杀。】 尘埃落定,未央宫前一片静寂。 刘彻刚刚才惊喜自己得子,转眼就知道这个儿子被自己杀了! 而且据说还是冤杀! 在懊恼之余,他有些不好意思去看卫青。反倒是卫青对刘彻安慰道:“太子行事太过莽撞,又有小人从中作祟,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圣上您在事情结束后知道一切,该有多伤心啊。” 刘彻颇有些不自然:“那朕定是伤心欲狂的。” 群臣大都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天幕,不只是因为天子家事不可置喙,还是因为——没听到吗?!天幕说牵连数万人!那么……现在站在这里的人有多少人能活下来? 就算活下来了,那些不成器的后人又有多少人折进去? 他们能不睁大眼睛好好看着吗! 【在刘彻去世后,发生一起伪戾太子诣阙自陈事件,“前日一男子诣阙,自谓故太子,长安中民趣乡之,正欢不可止,大将军恐,出兵陈之,以自备耳”。 要知道,此前刘据在长安与武帝对抗,导致数万人死于非命,后来又有许多人受到牵连,或被流放,或被入狱。然而长安吏民得知戾太子归来的消息后,表现出的却不是愤怒、怨恨,而是热烈欢迎。 由此而知,刘据深得民心。 相比于刘彻,刘据的政治取向非常宽仁,常常与父皇政见不一。 在刘彻尚且壮年时,对于一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继承人,是欣喜的。毕竟他也知道自己功业卓着的代价是大汉连年的难以喘息。他需要一个与民休息的继承人,不然他就不是兴国之主,而是亡国之君了。 但是,当他年老,逐渐多疑,便难以再忍受一个总是反对他的太子。之前说到“循吏”和“酷吏”,这时太子羽翼丰满,朝中官员实际已经分为两派,就是刘彻身后的“酷吏集团”与刘据身后的“循吏集团”正在分庭抗礼。 刘彻更加焦虑。 所以刘彻开始宠爱幼子刘弗陵,刘弗陵的母亲钩||||||夫人被称为“尧母”,而刘弗陵“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 尧母啊。这岂是一般皇子的母妃可以有的称呼? 不管刘彻是真的想要改立储君还是仅仅宠爱美人幼子,他的行为都对前朝指引了冷落太子的风向。 此时,霍去病、卫青已经接连死去。虽然卫氏外戚集团在朝中余威犹在,但已经江河日下。 但是刘彻因为年幼时有被母族祖母外戚支配的阴影在,仍然对此感到焦虑——外戚势大,非国家之福。 刘据可能也害怕自己碍刘彻的眼,所以与父皇的沟通渐渐减少,日渐疏离。 于是,巫蛊案起。 于是,公孙贺父子被杀,阳石公主、诸邑公主被杀,卫青长子卫伉被杀,卫氏外戚十不存一。 于是,卫家自卫青而始的辉煌再不复了。】 “仲卿……”刘彻突然对卫青说,“所以你要长长久久地活下去啊。” 卫青看着天幕正不知如何是好,听到天子这话,怔愣地抬起头。 “时移事异,现在的朕不能完全明白年老时的想法,但是……”帝王的声音带着难得的诚恳,“或许是因为那时的朕年老昏聩,或许是因为卫家的确势大,但那都是因为你不在了……” “朕只知道,如果仲卿活着,朕是绝不会怀疑卫家的。仲卿能把那些不该有的野心镇压的干干净净。” “但若仲卿去了,你要让朕怎么相信那些人呢?”
第8章 巫蛊之祸(下) 卫青无措地张了张嘴,他其实真的不怎么在意卫家光辉不复,毕竟万里功业一抔土,他一个打仗的很明白这个道理。 他只是痛惜自己的亲人逝去罢了。 但他没能想到会听到帝王的剖白,倒真的生出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来。 卫青忽而一笑:“青自然要一直看着圣上君临四海的。” 【在冷静后,刘彻恢复了平日的理智。 他急忙让人寻找刘据和他的妻儿,但最终只剩下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作为一位帝王,焉知他不是松了一口气? 但作为父亲,他当然是心痛的。 《汉书》中写道“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尤其是这次巫蛊案牵连士大夫人数之多,竟使得“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 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 戾太子冤狱对他晚年心态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武帝末年政治转向在此已经初见端倪。 但是,心痛是心痛,继承人的事不能轻忽。 刘据死后,皇三子刘旦上书父皇,自愿进京担任皇宫保卫,希望能够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大怒,立刻杀了刘旦派来的使者,并削其三县。 皇四子刘胥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毫无法度,没有被立储。 皇五子刘髆是李夫人所生。征和三年,李夫人外戚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之后,在刘彻崩逝的前一年,刘髆去世。 数来数去,刘彻竟只找到了那位宠爱的幼子——刘弗陵可堪大任。 那时,刘弗陵才五六岁。 当然,这就是后来的故事了。】 刘彻倒没怎么在意自己后来挑太子挑了谁,毕竟自己可不会有什么巫蛊之案,自然也不会需要另挑太子。他只是有些惊奇自己的儿子们。 三、四、五……居然这么多? 好吧,其实相较于他活的年纪来说也不多,奈何刘彻现在几乎三十了都还没有一个儿子,拿这个比例去算自然算多。 有儿子就行,刘彻暗忖。 【本来,一个能征善战的帝王身后本就该有一个善于守成的继任者。就比如,无论当年秦始皇是否对公子扶苏的“仁善”怒其不争,但不得不说,当时的秦朝的的确确需要一个以仁善治国的继任君王。 汉武帝刘彻也有一个仁善的太子。 因为种种原因,这对父子从亲密走向疏离,从父慈子孝走向隔阂渐生,终于兵戈相见。 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公子扶苏却被矫诏自杀;汉武帝功业无双,而戾太子刘据被逼兵变;后世唐太宗文治武功扬威四海,太子李承乾却突患足疾,日渐狂悖;明太.祖起于微末而成大业,其太子朱标也是英年早逝,徒留白发人。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残酷的,残酷到千载之后人们犹为其掩卷叹息。 那就怪不得后世人感叹“销魂亦有读史人”了。】 “后世还有那么多朝代啊……”刘彻感叹,“唐太宗、明太.祖……这些人能与朕与秦皇并称,想来也并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但是居然在太子事上都不能顺利,真像是天意啊。” 刘彻想,《墨子》有言,“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果然如此吗? 但是,朕偏偏要求一个完美。 【有人认为,刘彻如此大肆牵连,是害怕卫氏外戚集团的反扑。 是的,当时虽然卫青霍去病已逝,那些曾经驰骋西域的将军们都渐渐老去。但是,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为丞相,其子公孙敬声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丞相司直田仁、监北军使者任安曾是卫青的舍人。而石庆、卜式、严青翟、赵周等名臣皆曾是刘据的老师,这些人的势力虽然已经衰微,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图谋东山再起。 此外,名臣张汤之子张贺也是刘据的亲吏。东城侯居股、开陵侯禄、亚谷侯卢贺等与刘据的关系也甚密切。当初,在刘据成人后,武帝特为他建立博望苑,任由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招揽宾客,这使得许多才俊来到刘据身边,成为他的亲信。 刘彻恐惧这份力量,才不顾一切地大肆牵连。 可是,这真的是对外戚势力的正确做法吗?用这个外戚打击另一个外戚,再扶持第三个外戚对付第二个,有权了就杀,杀完了又有下一个外戚……饮鸩止渴不外如是。 “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受祸亦莫如两汉者。①” 汉朝是一个外戚横行的朝代。若是如同刘彻和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一样的明君,外戚尚不能为祸,或许有时还能有名臣出现,如同刘彻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和刘询时代的霍光。 但是,一旦君主荏弱,或者幼主临朝,外戚的势力就会极大扩张,又在下一个外戚崛起时迅速衰落,给国家的朝政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风波,祸患极大。 终其两汉,都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其中有着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但显然也有君主不重视的原因。 雄主觉得外戚能控制,自己能捧起来就能杀下去,他们不在乎。 弱主整个朝政都被把控,他们做不到。 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想要真正做些什么避免这一切。 为了彻底解决外戚专权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外戚是为什么产生的。 汉朝的朝官往往都是贵族阶级或者贵族阶级的后人,偶尔有一两个平民出身,也依附于贵族集团或者不成气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47 首页 上一页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