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公主和驸马所生子女也要全部姓李,朕一视同仁,只要身体里有一滴血来源于李唐,那就是我李唐宗室。”李长安笑眯眯道。 宗正为难:“倘若如此,老臣只怕用不了三代,宗室子弟就会泛滥……” “无碍,你来看。”李长安抽出一卷舆图,宗正小心挪动脚步上前去看。 “契丹都护府再往北是室韦,室韦再往北是流鬼国,流鬼再往北是夜叉国,夜叉国东侧有一个海峡,朕给它起名为长安海峡,穿过这个海峡还有一大片肥沃的疆域,有数个大唐疆域那么大,还有南边佛誓国之南……五年内,大唐一定能派遣船队抵达这二洲。” 李长安笑呵呵道:“朕已经给其命名了,一个叫做大唐东唐分洲,一个叫大唐南唐分洲。” 又侧头喊了一声站在角落记录帝王言行的史官:“史官,速速记下来,这两个大洲从今日起就是我大唐自古以来的疆域了。” 宗正第一反应却是:啊,这么大的两片地方得任命多少宗室驻国使啊? 陛下怕不是往后一千年的李唐宗室子弟都给安排好了。 宗正畏惧看了一眼李长安,使劲擦汗,点头哈腰:“是,是,臣这就去督促宗室子弟结亲。” 对于大唐要派遣驻国使的命令,各个藩属国一开始并不乐意,自己好好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上当着国王,凭什么还要让你们一群唐朝来的驻国使管? 后来李长安请各国使节参加了一场大唐六军演习,各国使节就都忽然开窍了,纷纷表示我等小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国的属臣国,大唐派遣驻国使去帮扶他们是因为大唐陛下仁慈,他们断无拒绝之理。 李长安也称赞他们通情达理,都是大唐的好臣子,还给他们赐了自己亲笔写的“大唐忠臣”匾额。听得各国使节脸都铁青。 那是我们通情达理吗?那是我们不敢跟大唐讲物理才不得不听你们大唐讲道理! 呸,我们连冶铁技术都还没掌握呢,你们大唐的铁炮都会吐火球了,这怎么打?
第268章 寿安五年冬,贡院。 今日是放榜的日子,一群身着文士服的男男女女早早就来到了贡院前心急如焚等待放榜。 众人等的脚都麻了,终于等来了张贴榜单的几个小吏,小吏一踏出贡院大门就被一群人团团围住,这几个小吏已经习惯了众人的视线,不慌不忙走到贡院墙前把偌大的黄纸榜单展开,贴到墙上。 众人刷一下围了上来,各个睁大眼睛试图从金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咦!我中了!” 很快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高兴大喊了起来,周围众人没有人责怪他大喊大叫,反而纷纷投来了羡慕的视线。 这几年虽然朝廷每年择录的进士多了,可年年参加科考的人也多了,想要考中进士依然是千难万难。 更多人找不着自己的名字,只能唉声叹气。 “陈兄,某欲再考一年,陈兄有何打算?” “我也打算再考一年,孙兄呢?” “我家无力支持我再多考一年,我打算转考吏科了,我有一个表姐就是去岁考了吏科……” 几个没考上的举子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吏科是前年刚开的考试科目,如今还只在长安洛阳两地试运行,进士科考上之后能立刻当官员,吏科考上之后则是能当官府小吏。俸禄待遇比不上进士,但是也算安稳,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街道对面的茶楼二楼,有两人正俯瞰着这一群举子。其中一人身着青衣,虽然已经不再年轻,面上却带着笑容,看着这群举子眼中满是欣慰,另一人则是一青年女郎,贵气十足,看着下面这些新鲜劳动力亦是满面满足。 都是年轻力壮、有干劲的劳动力啊。 “老师今日约我出宫就是为了看这些新举子吗?”李长安十分满意,这些人各个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现在大唐缺官员缺得不得了,新人进来正好能狠狠为百姓谋福祉。 沈初指着正在榜下看榜的一个身穿朴素长袍的举子:“我是为他而来。” 李长安顺着沈初的手指看向这个举子,仔细打量了一番,相貌平平无奇,腰有些弯,离得太远看不清神情。 “此人是谁?” 沈初嘴角含笑:“他姓刘名牛。” “刘牛。”李长安仔细思考了一下,面上露出迷茫,她不记得自己曾经听过这个名字。 “此人有用?”李长安干脆开口问沈初。 沈初点点头,又摇摇头:“无用,亦有用。” 不等李长安接着往下问,沈初径直娓娓道来:“刘牛,四十三岁,寿安五年进士,名列全榜倒数第一。此人为人呆板,只通学问不通政务,考了五年才考上进士,他参加的四门考试科目之中策论最低,中规中矩无甚灵性,全靠其他三门硬补才能考上进士。” 这样的天资实在算不上好。 沈初却笑了,笑容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夫,母亲是一个纺织工,他自己和妻子在长安城一处卖棺材的铺子里做活,偶尔活不忙的时候会到长安国子监中旁听或者借书。” 换句话说,这个叫刘牛的新进士连寒门都算不上,寒门子弟也要尚且有门第才能称作寒门。种地的阿爷织布的娘,在棺材铺里做工的夫妻二人,刘牛就是大唐最普通的一个百姓。 沈初拎起了身侧酒桌上的酒壶,到了满满两杯酒,递给李长安一杯,神情轻松举杯道:“此乐事也,为师今生所愿成真,当浮一大白!” 温和的阳光穿过大敞的窗户,一如当年,在荆州张九龄府中的书房里,沈初准备考科举。 他觉得科举不公平,用了整整一日的时间写出了数万字改革科举的措施,而后又将其毁之一旦。 根基打不稳,科举公平便犹如空中楼阁。 那次沈初考上了状元,可到底是他的本事还是李长安的本事,就连沈初也说不清。 沈初觉得他的学问足够让他考上状元,可他的门第名望不够,又得罪了人,险些就被主考官把试卷挑出来扔了,最后还是靠着李长安才被点为了状元。 那时候他确立了他此生的志向。 无论是男是女,是贫是富,出身是高是低,起码做这张试卷的时候,应当是公平的人。农夫的子女和宰相的子女都有资格金榜题名。 沈初望着下方贡院前的人群,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尔来一十九年矣。” 这一日沈初伶仃大醉,喝醉了后沈初就拉着李长安唠叨。 醉倒之前还在拉着李长安的手问她的志向是什么。 李长安好不容易才把醉鬼老师送回府中,而后才带着一身酒气回宫。 她的志向是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当女帝。 现在也都完成了。 李长安托着腮,努力回忆自己一开始为什么想当女帝。 好像没什么伟大的理由?她只是觉得来都来了,又投胎成了公主不造反有点可惜。 不过她做的也挺好,历史在她手上往前走,解决了安史之乱,差不多根治了世家,发展工业和农业,让大唐百姓都能吃上饭,大力发展教育,让更多人能读书,还改革了科举,把小吏也纳入衙门编制考试。 虽然大部分事情都是她负责有想法然后交给老师或者臣子去实施的…… 李长安的思绪想着想着又从过去想到了以后,大唐扩张的步伐可以暂停几年了,先把打下来的吐蕃和契丹这两大块地方消化完,休养生息,现在疆域足够大了得快点开始修路,然后囤粮囤兵器,等日后时机合适了再接着打。 那些被吓破了胆子的小国说愿意给她也上天可汗尊号,不过李长安不太想要。吐蕃那时候对大唐那么恭敬,对唐太宗一口一个天可汗也没影响后来劫掠大唐百姓。 她更愿意等把那些小国打下来以后让那里的百姓直接称呼她陛下。 也不用担心穷兵黩武,传统的战争方式一开战就要征召大量士卒和粮草,不划算,但是武器升级完之后完全可以依靠装备碾压,供养三五万精兵还在大唐承担范围内,不至于影响百姓日常生活。 先休养生息几年。 寿安六年,大唐暂缓对外用兵,只是下令各地驻国使好好“帮扶”小国,周遭诸国松了一口气。 对内,一座座水泥工坊在各地拔地而起,无数的工人进入工坊做工,一条条宽阔大路以长安城为中心点向外辐射。 整个大唐找不出空闲的人,粮产节节高升,李长安登基之后又改革了税法,还连年减税,如今百姓只需要三十税一。 大唐的人力成本极低,甚至都不需要工钱只需要包吃包住就能招来工人,在充足的劳动力推进下,一条条灰白的水泥路像蛛网一样浮现在大唐土地上,连接大唐的东西南北。 大唐皇帝陛下的生辰快到了,长安城越发热闹了,许多小国的使节纷纷带着队伍进入长安城,打算趁着大唐皇帝的生辰献上朝贡。 经过了几年休养,长安城已经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甚至因为交通发展运粮更容易,所以容纳的人口更多。 过了去岁,李隆基的身体就渐渐不好了。 李长安去看过他两回,两个人相顾无言,李隆基提不起生气的力气,李长安也懒得再嘲讽他。 最后李长安也只是吩咐太医好好给李隆基医治。 没有什么“治不好朕就要你的项上人头”,也没有什么天下张榜替李隆基找名医,甚至都没请两个道士来给李隆基做心理安慰。 只是如两个陌生人一般。 李隆基靠在床头,看着李长安毫不犹豫离去的背影,神色平静。 或许这是他和李长安最后一次见面。 “陛下,喝口药汤吧。”高力士捧着药碗走到李隆基身边,轻轻呼唤一声,把李隆基从失神中拉了出来。 高力士双目红肿,他或许是整个大明宫里唯一一个为李隆基命不久矣悲伤的人。 李隆基回过神来,没说什么,只是把汤药一饮而尽。 没过多久困意上头,李隆基就裹了被子沉沉睡下了。 他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光怪陆离。 李隆基梦到了很多人,他的祖母,他的父亲,他的兄长,玉真公主……姚崇、宋璟……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03 首页 上一页 2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