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首页 > BG同人
收藏  反馈 

红楼沉浸式围观

作者:则美   状态:完结   时间:2023-08-27 00:12:19

  另外一封信就是现在拿到的这一封。

  在这一封信里,贾瑭说已经到了海边看到了大海,并且吃到了很多海鲜。信里面表达了不能带回来的遗憾,因为差事不是大活儿,已经完成并且得到了京城的通知,皇帝令他在十月底回到京城,要问询大河沿岸六省的民风吏治。所以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北上了。

  云芳收到这封信之后特别高兴,同样高兴的还有邢夫人。

  听说贾瑭是在十月底回来,邢夫人就直接找到了王熙凤,让王熙凤吩咐买办在十月底的时候多买一些贾瑭爱吃的菜。

  一旦确定贾瑭要回来,邢夫人在家里面走路都是横着的。反正老太太对这个大儿媳妇儿是各种看不上,这种看不上是觉得这个大儿媳妇儿行事粗鄙了些,虽然粗鄙但是没啥心眼。对于二儿媳妇老太太也更看不上,这个看不上就是从内心里有种带点私人情绪的那种,看啥都不顺眼却要忍着。

  但是不管怎么说,贾瑭要回来了。

  一瞬间这个消息传开之后,云芳能感受到家里面的鸡飞狗跳,连宝玉都嚷嚷着要读书了,贾政这才想起来贾瑭走的时候嘱咐自己看好了家学,担心到时候没话说,他开始狠抓家学的教学质量。

  到了十月底,老太太和邢夫人派人手去码头那里看着,天天等,从早上等到晚上,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可是贾瑭是骑马回来的,根本没有走水路,走的陆路直接进了城。

  进城之后贾瑭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衙门里,等着和上官一起去宫里陛见,打发跟着自己的小厮先回家报信。顺便把在路上买的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送回家去。

  这些小厮个个晒的跟煤炭似的,先是去跟老太太报喜,老太太知道贾瑭进宫等着召见,欢喜的跟什么似的,又打发小厮去东院给云芳报喜。

  云芳还没有见到人,这个小厮就被贾赦叫了过去。

  面对着小厮趴地上磕头请安,贾赦第一句:“贾瑭收了多少银子?”

  小厮愣了一下,没想到大老爷不先问问三爷这大半年是怎么过的,而是先问了银子。立即回答:“收了一些,不过没带回来,三爷全部用在修河上了。”

  贾赦不信:“别是你们主仆连起来糊弄我的吧。”

  小厮叫起来撞天屈:“这事儿您只管去打听,当时跟着的官员比较多,谁的包袱里面多点什么东西大家伙都知道,瞒不住人。三爷跟着过去的时候,身上就带了几件衣服。人家送什么三爷转手花到河道上,一路轻车简从。回来的时候,路过了前面的通州才买了几样给小孩儿玩儿的风筝毽子什么的,让小的送回来给姐儿和兰哥儿玩耍。真没有银子。”

  贾赦让这小厮滚。

  嘴里骂骂咧咧,心想贾瑭还真的要做个清官啊!

  这小厮已经把那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送到云芳跟前了,这个时候蘑菇正捧着玩儿。

  云芳把人叫了起来:“这大半年来,三爷吃的如何?睡得如何?人瘦了多少?”

  “回三奶奶,吃的不好睡的也不好,特别是夏天雨水多,更是睡的少,人现在瘦得两眼都大了。路上穿坏了好多双草鞋,三爷自己都会洗衣服补衣服了,三爷还说下回别给弄丝绸的穿,穿不久就勾花了,再有就是丝绸衣服不耐磨,半个月身上的衣服都破了,又要打补丁,三爷还说他倒是不嫌弃穿补丁的衣服丢人,就是一到天热出了汗之后,丝绸紧紧的贴在身上可不舒服了。”

  越说云芳越心疼:“知道了,委屈你们了。你回去吧,你老子娘在家等着你呢,你走了这大半年家里面都还好。我派人去你们家了几趟,吃喝不缺。先回去歇着,回头三爷回来了你们这些跟着的一起赏。”

  这小厮答应了,往后退了几步想起什么事儿,又说:“奶奶,刚才大老爷叫小的过去,问三爷有多少收入,小的说没有,他不信。”

  “知道了,你回去吧。”云芳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然而贾赦和邢夫人不一样,邢夫人那边不乱花钱,云芳和贾瑭两口子倒是愿意时时贴补着。贾赦是不能让他知道有钱,他要是知道了,石头里要刮出二两油来。

  全家人都等着贾瑭,等到了大半夜,街上宵禁了,贾瑭才在宫中侍卫的陪伴下回到了荣国府。贾瑭在门口请这些侍卫进来喝茶,人家说太晚了改天吧,随后离开。

  门口的门子赶快往院子里禀告,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迎了出来。

  贾政急忙问:“差事如何?见到圣上了吗?圣上怎么说?”

  贾瑭先跟他们见礼。随后说“差事还好,见到了,在御前奏对到现在,赏赐了五十两金子,算是补贴了一路的辛苦。”

  五十两金子就是五百两银子,说多不多,聊胜于无。

  贾政就对贾珍说:“明日开祠堂,供起来。”

  贾瑭才发现,这金子自己还不能花了,要供着!!!

  贾珍立即点头。

  贾瑭嘴角抽了几下,想了想还是别说了。

  贾赦在一边提醒:“老太太等你半天了,先去给她老人家问安。”

  于是几个人一路簇拥着贾瑭进了荣庆堂,老太太没睡,忍着睡意等贾瑭。

  见了面果然是又黑又瘦,整个人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

  “苦了你了,”问他:“在家里面休养几日?”

  “给了十天的假,但是需要把修渠的种种写下来,十天之后到衙门要交给上官送进宫存档的,所以就不能常来陪着您说话了。”

  老太太欢喜无限,“不必来,有这个孝心就行了。”拉着他的手拍着:“你媳妇和姐儿等你呢,你先回去,你们院子里有饭菜,捡那些热的烫的顺口的吃点驱驱寒,再让你媳妇安排你洗漱,这一路辛苦了,又去宫里了半日,早点睡,多养养神。”

  单论这种安排,老太太还是一个很慈祥的祖母。只要不问关于宫里的事儿,贾瑭就乐意和她多说点,于是贾瑭应了一声便退了出来,和其他人分别了之后跟着贾赦回家。

  坐在马车里,贾赦说他:“你也是,出了一趟门不信没人巴结你。你要是觉得这一路上带着东西回来不好看,怎么不让人提前送过来?”

  贾瑭不想搭理他,修渠这么重要的事情,跟了那么多官员,又有皇帝派的人在里面各处盯着。自己是疯了还是傻了,敢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敛财。

  这老家伙真大胆!

  所以贾瑭闭上眼睛一副睡着的样子不愿意再搭理他,把贾赦气的直运气,手握了好几次才忍着没打他!贾赦是真的想要钱!


第52章 初冬日

  贾瑭回去之后,果然跟饿死鬼似的吃了一桌子的饭菜。又因为太累了,根本没有洗漱,直接趴床上睡觉了。天不亮人就醒了过来,折腾的一院子都没能安静,给他找衣服换洗澡水,然后夫妻两个又好一顿亲热,等收拾好了也快中午了。

  贾瑭一脸满足慵懒的跟只猫一样,正抱着蘑菇坐在走廊下面偷得浮生半日闲。宝玉和迎春探查惜春来了,来这里既是为了情谊也是为了礼仪,毕竟贾瑭这个做哥哥的离开了大半年,回来之后他们这些做兄弟和妹妹的都是要来问安的。

  一通见礼后,宝玉对贾瑭给蘑菇带回来的礼物感兴趣,和蘑菇一起玩儿,不愿意听贾瑭说话。

  迎春姐妹三个一起听贾瑭讲沿路的风光,又听贾瑭讲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这其中免不了要讲一下官场,比如地方官员都有那些,都是什么职责,某地的官员什么出身,或者是某个官员和荣国府有些来往等等。这些内容真的是俗之又俗,所以贾宝玉不太爱听。

  云芳端了几杯茶过去,“三爷先歇息一下,喝点水润润喉咙。也让几个姑娘歇一会儿。”

  几个人接了茶水谢了云芳,探春就说:“我如果是个男子,就效仿三哥哥出去建功立业,可惜了我是个姑娘家。”

  贾瑭也觉得可惜,探春的见识不俗,如果真是个男孩,原著中荣国府也不至于后继无人。至于续写的部分贾宝玉考科举功成名就,颇有一种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意味。

  贾瑭就安慰探春:“这有什么,女孩子也可以用其他的法子建功立业。比如说当日的黄道婆,只是不管做什么,能建功立业的都是吃了大苦的。我这几个妹妹都是才思敏捷,别人家的男人也比不上,然而哥哥只盼着你们将来富足安乐,不用吃苦受罪。只是闺阁之中束缚太多,你嫂子有出门的机会,回头让她带着你们去几户关系亲密的人家,能见识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话,也不虚度青春。”

  探春就高兴起来,两只眼睛亮晶晶的看着云芳。这几个姑娘目前年纪都不大,带出去倒也无妨。

  过了一会儿,兄妹几个人又开始说起这大半年来的家事。这里少不了要说一说扬州的姑妈贾敏生病的事儿。

  贾瑭对贾敏的病没有多说,而是跟妹妹说起来姑父林如海。

  说到了这个姑父,就免不了要说一说盐政,说到盐政,就免不了说税收。

  在很多人看来,盐政官员绝对是皇帝的心腹,其实并不是,盐铁官营,都知道管着这两处的是肥差,就因为盯着的人太多,这个职位上翻船的官员也很多。

  盐政有钱,但是这钱是衙门的,换个说法,是国库的,不属于皇帝,不属于盐政这一条线。每年对于收上来的盐税,在银子还没有运到国库的时候,户部已经想着该怎么花了。

  所以任何侵吞盐税的事儿都是在自寻死路。并不是没有例子,贾瑭给妹妹们举例子:十多年前整个盐政衙门大家一条心,共贪白银三十万两。听起来这个数非常大,但是因为整个扬州盐政衙门的人非常多,大家分了之后,最多的一个人拿了三万两,最少的到手了几十两。这属于风险共担,大家都拿钱了所以都会闭嘴。

  因为盐政官员都是一年一任,第二年在交接的时候,被新任官员发现,三十万两不是三十两,这个窟窿是显而易见的,新官员不想给上任背锅,直接告到了京城。这是通天大案,惊动了朝廷,户部,刑部,大理寺。钦差携三处衙门官员一起来了,三个月后,扬州刑场杀的人头滚滚,一个都没跑掉。

  再往前,大概是二十年前,如今的太上皇,他的小舅子在盐政任上贪了一万八千两,当时事情暴露,群臣挤着太上皇要账,因为大臣都信这钱不是那国舅爷贪的,是给太上皇搂钱呢。

  把这位老圣人气得心肝儿疼,当场抛下一句话:“朕要是想贪,也不会只有这一万多!”

  也可能是气急之下顺口说了出来,户部当时就要回去查账。为的就是求证是不是只有一万多被贪了,他们坚信绝对还有更多的银子被贪了,只不过账目做得好,一时没查出来罢了。

  后来这个国舅爷也在扬州被咔嚓了。贾瑭没跟妹妹们说的是,这件国舅贪污案造成的影响很恶劣,直接导致了群臣对太上皇不再信任,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君臣斗法,而且这二十多年来,作为读书人最想进的翰林院里,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劝君”,而且前赴后继的文官一直把这种思想当成圭臬。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