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但对着宗亲命妇颐指气使,甚至还妄图插手乌晶晶几人的产业。 因为她们发现,不过短短几年,原本她们嗤之以鼻的,乌晶晶她们越做越红火,越做越壮大。她们也不是没想过学习乌晶晶开办学校,只是也奇怪,明明她们开出的条件比乌晶晶好,去她们那儿的人少之又少。 也不能说少吧,就是跟她们预期的不一样。去她们那学习的大都是贫苦农家想要占便宜的汉女,八旗出身的女子特别是官宦人家的子女还是更愿意去乌晶晶那边。 建宁与温良跟乌晶晶不同,她们本就看不起汉人,对那些前来学习的汉人女子更是没有好脸色。她们想要的一直都是笼络住八旗女子,特别是官宦人家的格格们。 有着‘恩师’这个名头,等将来这些女子嫁人后那就是自家的助力。 这两位与那三家在封地的作为全部被玄烨与太皇太后看在眼里。 一直到康熙十年,玄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对太皇太后道:“皇祖母,吴三桂等人辜负朕与汗阿玛的信任,弄的封地民不聊生,孙儿想要撤藩。” 若是之前太皇太后必定是要反对的,撤藩一事牵扯甚广,一不小心就会给皇家留下‘刻薄寡恩’的名头。如今不同。 她沉默片刻就答应了。“皇上想做就做吧,若兵力不够,就让班第回蒙古。” 权利是个好东西,太皇太后不用想也能猜到撤藩不会那么顺利,吴三桂天生反骨他必定会反抗。尚可喜与耿精忠一向是与吴家共进退,假如吴三桂反,其他两家必定会跟随。到时候必定要兵戎相见。 比起汉人,八旗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如果真的打仗,弄不好好要蒙古出兵相助。班第是蒙古人,这件事他出面最好。 她想了一下又道:“孔家那边你也派人说一声,孔延训跟吴三桂不一样,四贞那丫头跟着晶晶也做了不少好事儿。到时候你还得给大家立个榜样,让世人知道这一行为并不是针对汉人,也不是皇家不知感恩,是他吴家做错在先,咱们是正义之师。” 假如真的要把吴三桂等人撤掉,未免人心惶惶,那些汉臣降将心里有其他想法,就必须把孔家给推出来。有孔家在,才能让他们利于舆论的不败之地。 玄烨点头,他又问道:“那吴应熊他们那边……”三家可还有儿子在京城的,假如真的打起来,吴应熊势必要被扣留,还有温良跟建宁二人,这俩简直是皇室的耻辱。 但和顺是无辜的。 这几年和顺也帮着乌晶晶做了不少事儿,尚之隆那家伙很懂分寸,在京城很老实,也不会去结交朝中重臣。 玄烨恩怨分明,吴应熊他不会放过,尚之隆与耿聚忠,特别是尚之隆很不好处理。 太皇太后没应玄烨这个问题,反而说起另外一件事:“哀家听说尚可喜在广州干了不少实事儿,很得百姓爱戴,听说他数次上折子打算归老辽东。以前那是形势所迫没有同意,如今他也老了,若是可以就让他归隐吧。” 玄烨有些迟疑,“老祖宗,非孙儿不肯,尚可喜是个人才,可惜虎父犬子,尚之信任性跋扈且与吴三桂来往甚密,如今有尚可喜压制还好说,若尚可喜走了,广州那边……” 他早就听说,尚可喜跟尚之信经常因为政策的事儿发生争执。一个不圈地真心为百姓着想,一个想要效仿吴三桂,一心跟着吴三桂走。 尚之信是平南王世子,在军中威望不比其父差,尚可喜其他几个儿子,除了尚之隆在京城看着跟他爹一条心外,其他都是支持尚之信的。偏尚之隆年幼,在军中的威望不如自己个哥哥,若不然,他早就把这平南王世子给换了。 太皇太后分析:“皇上,你就没发现近几年尚可喜上折子的次数比往年多吗?哀家猜他应该是看明白了,知道朝堂不会允许他们这群藩王很久的。” 儿大不由爹,尚可喜管不住自己的儿子,儿子这样迟早惹来祸端,他唯有以归老来保全自己的嫡系忠臣。 简单点说,尚之信很可能被他给放弃了。 又或者,尚可喜这是再做两手打算。假如吴三桂赢了,有他儿子在,他定会安然无恙;输了也不打紧,京中不还有个尚之隆,只要尚之隆跟着朝廷走,尚家就能保存一些香火。 不论进退都有路,怎么算都不亏。 也许尚可喜并不像太皇太后想的那样,他只是单纯地归老。但太皇太后是上位者,上位者想的就是比别人多。 玄烨受教道:“孙儿明白了。” 太皇太后很满意这个孙子,她道:“玄烨,你是个聪慧的,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其他你无需担心,哀家这把老骨头终归还是能护你一护的。” 玄烨眼眶湿润,他郑重道谢,“是孙儿不孝,累及老祖宗了。” 说完他就退出慈宁宫。既然决心要撤藩,有些事也要准备起来。 他先是准了尚可喜归老的折子,之后以吴三桂横征暴敛下旨斥责藩王,并勒令他们解除超出规格的兵丁,把征收的苛捐杂税还给百姓。 他不但下了圣旨,还派人去往云贵等地亲自监督。 京城之中,他也告诫建宁公主、吴应熊等人,非必要不出府。反正他们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有皇室供应,就算不出门也饿不死。 和顺与尚之隆商量之后就告诫府中下人,非必要不出门,若谁想要外出必须找他们进行报备,只有经过他们的同意才可以出府门。并且尚之隆对自家大哥的行为上了请罪折子,表示尚家是坚定站在皇上这一边。尚家是遵守大清律法的。 建宁跟温良的选择与和顺不同。 听到不允许外出,温良当即跳脚。“凭什么?做错事的是他耿精忠,我又没做错事,凭什么限制我的自由?” 温良也是够可以的,没事的时候拉着耿精忠扯大旗,如今发现皇上要动真格,赶紧撇清两边的关系。她自己说还不算,还吵吵着要见皇上。 见皇上肯定是见不着的,耿聚忠直接拉住了她。 “你也说了,你没做错事,皇上是明君,既如此你怕什么。” 要说怕,耿聚忠自然也是怕的,但就像他说,自己这些年一直在皇上眼皮子底下生活,跟家里人联系少之又少,就算耿家真的有错,这火应该也烧不到自己身上。 再则,他跟二哥对皇家都是忠心的。大哥? 大哥也是没办法,再说,冤有头债有主,不还有个吴三桂在前头顶着。 这样一想,他又不是很担心。 他知道温良不是很聪明,怕温良被人利用,便道:“我觉得皇上这样不是针对你,而是保护。你忘了建宁公主,皇上这是怕你被利用呢。” 他之前就说了让温良少跟建宁公主来往,若是有可能多跟端敏长公主交流交流,再不济四公主、和顺公主她们都可以。也不知建宁公主给她灌了什么**汤,温良就是不听,她一心跟在建宁身后晃悠。 耿聚忠很惜命,他真的怕啊,怕温良被建宁公主利用。 如果真是那样,他就完了。 温良满不在乎,“怎么可能,建宁姑姑怎么可能害我。你看看我那些首饰,好多都是建宁姑姑给的,你再看看端敏她们,每次见面不是冷嘲就是热讽。我是你的妻子,难道你要看我被她们欺负?这样你脸上也没光啊。” 耿聚忠一口气提不上来,他就从未见过目光这般短浅的公主。 身为和硕公主,温良大婚的时候嫁妆一分不少,还有他耿家给的聘礼,皇上一点没留都给她带了来。她的好东西比建宁公主少么?至于这样巴结着。 看看人家和顺公主,大家都是一样的,和顺公主私底下很好与建宁公主往来,若是需要结交她大部分时间也是给长公主几人下帖子。 和顺公主跟长公主关系好吗?她们也是一般,怎么和顺公主能跟人家好好相处呢?反观与长公主同父的温良,却是最不合群的一个。 耿聚忠冷了脸,“我话说到这里,这段时间我会在府上看着你,假如让我知道你跟建宁公主有来往,你别怪我不念夫妻之情。” 好好说话不行,那就来硬的吧,若温良还是不听,那他真的就只能对不起了。 比起温良,耿聚忠显然更爱自己,更在乎他的孩子。 如果牺牲一个温良能让自己跟孩子活命,他绝对愿意。 再说建宁这边,看着前来传旨的太监她冷了脸,“你说的没错,皇上就是忘恩负义,他也不想想若不是吴家,大清还不知能不能入关呢,汗阿玛跟先皇都对吴家礼遇有加,就他居然敢提什么撤藩。真是翅膀硬了。” 吴应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上这般做我也能理解,毕竟吴家势大,皇上担心也实数正常。” 建宁嗤笑:“到了这时候你还替他说话,你倒是好心为他着想,他呢?” 先是把三家的子弟留在京城,如今又要撤藩。撤藩,撤藩,没了军队就算保留亲王的封号又能如何?更何况以她对皇上的了解,皇上未必会让他们继续做亲王,说不得还会借着这次的事儿降级。 建宁一直把平西王的势力当做是她儿子的所有物,如今皇上撤藩很显然动了她的利益,建宁愿意才奇怪。 吴应熊看她,“那你想怎么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咱们现在除了老实听话还能做什么?” 要说甘心,吴应熊肯定是不甘心的。他骨子里跟吴家一样。 天下皇帝轮流做,蛮夷都可以,他吴家凭什么不可以? 前提是,他能从这牢笼中逃出去。 建宁想了很久,最后道:“我进宫去找太皇太后,先探探底,之后再做打算。” 她想看看皇上的态度,是不是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当然更好,若是没有,她只能另做她想。 不管怎样,为了自己的儿子、丈夫,她都不会坐以待毙。 吴应熊:“我觉得你与其去找太皇太后不如去找端敏长公主。”他解释,“太皇太后老奸巨猾,你未必斗得过她,被她算计进去倒是有可能。长公主则不然,她是皇上最亲近的人,肯定也知道这件事。最主要的,比起太皇太后,她好懂的多。” 在吴应熊眼里,长公主自幼被宠着长大,单纯天真的很,从她身上下手再好不过。 建宁迟疑着:“可是那丫头从未把我放在眼里过,怕是没那么好开口。” 她承认吴应熊说的有理,只是吴应熊没跟乌晶晶打过招呼,不知道那丫头是属泥鳅的滑不留手。那丫头对皇上也是忠心,皇上的事儿她未必会告诉自己。 吴应熊自信的笑着:“你以为我让你去做什么?你就去找她哭哭穷、表表忠心,只要让她知道咱家对皇室忠心就得了。” 长公主知道了,皇上会不知道?只要皇家相信自家忠心,他家的危急就算是解除了。如果他爹真的举兵造反,他也能顺利脱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部在皇家的监视之下,什么都做不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61 首页 上一页 15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