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熊廷弼并不是东林党人,他还曾因罢免了几个东林党的生员,被东林党弹劾罢官。” “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没有抵御后金的能力,借着党争排除异己的能力却是大大的。” “在浙党中,时任给事中的姚宗文,曾经因为求官的事情找过熊廷弼帮忙,但熊廷弼没有理会他,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在兵部任事的刘国缙曾因募兵不利的事情遭到熊廷弼弹劾,也对他颇有不满。” “于是,姚宗文、刘国缙、冯三元、魏应嘉等人联合上书弹劾熊廷弼,说他隐瞒战败不报,向朝廷要兵要粮却又坚守不战,还倚仗着尚方宝剑的权利作威作福。” “熊廷弼只能上交尚方宝剑,被罢职归乡。” “天启元年,后金攻破沈阳、辽阳,熊廷弼再次临危受命经略辽东。尽管时人都将他当做当世郭子仪,但熊廷弼对辽东的战事并没有多少把握,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外无应援,内无帮助,七尺之躯,已拟交付朝廷,置成败死生于度外矣……” “熊廷弼提出封锁后金、稳扎稳打的三方布置之策,主张设经略于山海关,统筹指挥。但时任辽东巡抚的王化贞却主张主动出击,内部不和导致此战兵败溃退,广宁失守。” “熊廷弼随之下狱,又卷入了党争。天启五年,熊廷弼被斩,享年五十七岁。” 朱由校:“飞百才是国之栋梁,不是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道德君子。” “正因为熊廷弼不属于任何党派,才会被所有人针对。” “这个朝堂已经容不下一心做事的人了……” “孙承宗,明末大臣、民族英雄,被誉为:明末第一将!” 崇祯帝:“熊廷弼已经死了,但孙承宗还活着啊,快,朕要亲自去请稚绳(孙承宗字)出山!” “孙承宗自幼聪颖好学,16岁成为秀才,32岁中举。在求学期间,他边教书边科考,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考中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二年,孙承宗自请督师山海关外,他整顿军纪,选拔将领,修筑宁锦防线,成功抵御了后金的进攻。” “然而,孙承宗的危险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努尔哈赤的后金。” “天启五年,因为柳河之役的失败,孙承宗受到魏忠贤党的排挤无奈辞职。”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至大安口,来到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 “孙承宗再次被启用,于通州、山海关抵御后金,在孙承宗的调兵遣将下,终于保住了北京城,事后还顺利收复了永平四城。” “战后,孙承宗接替袁崇焕的责任,负责关宁锦防线,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同年冬,明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失败后,孙承宗因主张修大凌河城“召衅辱国丧师”而免官闲住。” “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了。” 崇祯双目微红:“是朕错了,朕不该疑神疑鬼,对忠君爱国之人也提防警惕……” “袁可立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抗清名将,也是中国十大清官之一!” “他自幼聪颖好学,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初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在推官任上,他平反冤案,执法如山,不畏权贵,赢得了“袁青天”的美誉。” “万历二十三年,袁可立升山西道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被罢官回籍。” “天启年间,袁可立再次被起用,他曾策反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为明朝抗击后金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年间,袁可立虽已致仕,却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抗清局势。晚年,他因清朝的“文字狱”,所有传记和著作都被禁毁。” “袁可立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清官,他以刚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的形象而著称于世。从平反冤案到抗击后金,再到整顿吏治,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崇祯:“袁可立虽不能亲赴前线,但大明朝堂正需要这样的人好生整顿一番!” 崇祯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了怀疑,沉迷于抄作业中…… 【最初的东林党人,大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个人声名的看重甚于国家利益,争意气而不争是非,他们将自己臆想中的政治改良当做唯一的救命良药,稍有不顺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他人,却从没有为挽救大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譬如:东林党人主张废除工商税的政策,就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评论区 “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他们就像是儒家道德的捍卫者,卫道士,寄希望于用道德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却没有想过,他们能够高谈阔论正是因为有无数的百姓在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崇祯:“原来如此,原来他们夸夸其谈的那些政策改革都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言必称圣人,时刻占据大义的制高点,朕都被他们给糊弄了!” 【在党争中,凡是不合东林人士法眼者,就被视为小人。那些齐楚浙党不一定愿意与魏党同流合污,但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投靠魏忠贤门下与东林党抗衡。】 【事实上,东林党人也有败类,反对东林党的人也有君子,本就不能以党派一概而论。】 评论区 “魏忠贤的助手魏广微的父亲魏允贞生前和东林党人赵南星、顾宪成是好友。魏广微当了大学士后,以子侄辈的礼数三次登门拜访,赵南星硬是闭门不纳,逢人便说“见泉无子”,魏广微对此深恨不已,怂恿魏忠贤残酷镇压东林党人。” “后人批评东林党党魁赵南星:正气可敬,却微嫌刚愎,行事直道而行,不说后果,因而把一些游离分子都逼到阉党那边去了。” “东林党争相互排挤、打击,不按照法律规章来办事,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的发生,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正常运转。” “到了明朝末年,东林党中的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就比如那个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那些被闯王拷饷抄出来的无数白银;还有争相投降清廷的所谓文坛领袖……” “甚至到了清朝,东林党争依旧延续了下去,可惜,康熙将所有汉人都当做蛮子,根本不搭理他们的争斗……”
第575章 王朝末年 【因党争导致的官场腐败,在各地为非作歹的阉党,再加上频发的天灾人祸,导致大明内外一片混乱,各地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一片王朝末年之象……】 【天启元年,山东大旱,民不聊生。天启二年,济南、东昌、兖州等府所属之地,又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大地震。】 【于是,山东爆发了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经过多年发展,早已遍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川等省,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秘密宗教组织之一。】 【五月十一日,曹州府一带的白莲教徒和农民百姓齐集郓城六家屯,徐鸿儒率众歃血盟誓,正式发动起义。】 【起义军以红巾为号,迅速攻占郓城、邹县、滕县等地,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 上一个以红巾为号的胜利者朱元璋:“*(*&*&%?……” 【同时,其他白莲教首领也分别攻占滕县、邹县、峄县等县城及漕运要道夏镇,并进攻兖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阻截漕运,多次重创官军!】 【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分封官职,建立政权机构,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但由于叛徒出卖和官军的围剿,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徐鸿儒被捕牺牲,起义失败,但其余部仍坚持斗争到第二年。】 【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在四川贵州也有土司发动大规模叛乱。】 【四川永宁宣抚司和贵州水西宣慰司是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土司机构,负责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事务。】 【奢崇明,四川永宁宣抚使,与其子奢寅很早便有了反明割据之心。安邦彦,贵州水西宣慰司同知,宣慰使安位的叔叔,同样心怀反意。】 评论区 “是奢香夫人的后人吗?” “明朝末年那样的黑暗政治,在官僚和宦官的压迫下,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西南地区的叛乱早已愈演愈烈,奢崇明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却不是唯一一支。” “奢香夫人可是彝族的民族英雄,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朱元璋赞为:‘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的人物!” 朱元璋:“这个奢香夫人莫不是协助大明安定西南的人物?” “奢香出生于彝族世家,其父为四川蔺州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洪武八年她又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姐为夫妻。” “婚后,她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政事,逐步学会了从政理事的政治才能,还因贤能而闻名于水西48部,族人称其为“苴慕”(君长)。” “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因儿子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代袭贵州宣慰使一职,管理水西地区。” “也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兵30万,征讨元朝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 “当时,盘踞云南的元蒙势力与乌撒、芒部的部分奴隶主相勾结,沿途屯兵,抗拒明军。奢香审时度势,为了社会安定,支持明军入滇,使贵州各族人民免受战祸之苦。” “她亲自出访乌撒、芒部等地,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以利害,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了支持,明军顺利进入云南,一举消灭了敌对势力,实现了明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一!” 朱元璋赞道:“果然是深明大义之人!” “洪武十六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烨,因妒忌奢香卓著的政绩,妄图以激怒奢香为由挑起战争,从而达到消灭水西地方少数民族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的目的。” “他编造借口将奢香抓到贵阳,当众抽打她的后背。奢香无辜受辱,但她并没有因怒兴兵,而是深明大义,强压怒火,骑马进京面圣,揭露了马烨的阴谋,痛陈马烨的无耻行径,阻止了这场无益的战争!”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519 首页 上一页 5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