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城的守将正是袁崇焕,他得知后金军来犯后,立即组织全城军民进行抵抗。袁崇焕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将城外的百姓和物资全部撤入城内,并将防守器具运往城内,准备迎战。】 【在战斗中,袁崇焕用西洋大炮对后金军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多次发动攻城战,但均被明军击退!】 【经过两天的激战,后金军始终无法攻破宁远城,努尔哈赤被迫下令退军。】 【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遭遇了重大挫折,这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首次未能攻下明朝城池!】 天启帝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袁崇焕!” 朱厚照高兴的大呼:“打得好!我大明的军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啊。” 杨廷和:真正拖后腿的是朝堂…… 【宁远之战的胜利对于明朝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了明朝军队的士气,为明朝在辽东的防御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远之战的数月之后,努尔哈赤抑郁而逝,有人说他在宁远之战中被炮弹击中,更多人猜测他是因为战事不利郁愤而死。】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的汗位由四贝勒皇太极继承。】 天启立刻意识到:“后金的动荡正是大明的好机会!” 【就在后金经历汗位交替,上层动荡之时,明朝内部也发生了一场大爆炸——物理意义上的大爆炸!】 【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左右,北京城里的人突然听到如同地龙咆哮的声音,从城东北方蔓延到城西南角,还有一个特别大的火球在空中滚动。】 【紧接着,巨响声中,天空乱云横飞,有蘑菇云一样的东西像柱子一样直竖于京城西南角!】 【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城门,北到刑部街,长1500~2000米,宽6500米范围内木材、石块、人体、动物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 【数万间房屋、2万多人被炸成粉状,瓦砾腾空而下,衣物远飞到昌平,那些被炸死的死者都是赤裸而亡……】 评论区 “蘑菇云啊!” “会不会是……” “不会吧!” “明朝的火器能有这么发达?” “这么大的威力,也差不多吧。” “……” 【据推算,天启大爆炸造成约2万多人死伤。其中,正在紫禁城内施工的匠师们从手架上被震了下来,2000多人跌成“肉袋”。御史何迁枢、潘云翼在乾清宫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也全都被埋在土中。】 【受灾范围从东边顺城门大街到北边刑部街、西边平则门,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范围内化为齑粉,房屋倒塌了数万间。】 【爆炸导致明熹宗的乾清宫发生剧烈晃动,正在其中用早膳的明熹宗迅速逃亡到交泰殿,他的近侍被飞砾砸中身亡。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这次爆炸中受到惊吓,不久身亡。】 【天启大爆炸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与伤亡,致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恐慌与混乱之中。原本就在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更是人心惶惶,朝野震动,怨声沸腾!】 始皇:“这难道是火药爆炸?” 武帝:“火器居然有如此威力,岂不是一颗炮弹便能夷平一座城市!” 李世民:“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必须得到控制!”
第577章 日薄西山 【关于天启大爆炸的原因,后世存在多种猜测,但至今都没有确切说法。】 评论区 “有人认为这是奸臣贼子、阉党宦官横行霸道、倒行逆施所招致的“天谴”——就是说有人故意纵火。” “有人猜测可能是天然的雷击引发了火药库的爆炸,据史料记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京城也有过地震。” “但地震一般不会出现蘑菇云。” “还有人说是陨石坠落。” “华夏史料记载详实,尤其是关于天文水利的观测,若是当真有陨石一定会记录在史书中,但目前的史书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王恭厂是明朝的兵工厂和火药库,储存了大量的火药,也有可能是火药库管理不善或意外引发爆炸。” “据推测,天启大爆炸的火药威力约为960吨TNT,相当于219万斤黑火药被同时引爆。” 【这一年对明朝来说真是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北京附近爆发了大水,江北、山东出现了旱灾和蝗灾。到了秋天,江北又发大水,河南出现蝗灾……】 【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 【相较之下,新继位的皇太极要面对的困难都集中在人的身上。】 【后金内部四大贝勒掣肘,阶级矛盾激化,经过多年的南征,后金的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 【明朝边境,在袁崇焕等人的努力下,明朝已经成功构筑起了关宁锦防线,联合朝鲜和蒙古封锁后金!】 【皇太极不得不将与明朝讲和的提议提上日程,先解决后金内部的问题,再谋求中原。】 朱元璋:“这正是最好的机会!” 朱标:“敌人希望你做的,便是你绝对不能做的。” 朱棣:“一个关宁锦防线就能将后金封锁在关外,所以……大明到底是怎么被后金取代的?” 朱高炽:“堡垒都是从内部崩溃的!” 【面对后金的退缩,明朝却因为宁远大捷强硬了起来,明朝廷一边与后金虚与委蛇,一边加紧构筑防御堡垒,积极备战。】 【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实施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的恢复之计。】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打败了朝鲜王朝,立刻出兵南下征讨大明。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兵围锦州,攻打宁远。】 【袁崇焕既要固守宁远,又要出援锦州。他派出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人率军一万驰援锦州。满桂在笊篱山与后金护卫运粮的偏师相遇,双方激战,各有死伤。】 【五月二十八日,后金军到达宁远,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凭借坚城和大炮进行还击,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皇太极放弃宁远,将所有兵力都放在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但围攻数十天依旧无法突破锦州的城防。】 【后金士卒损伤无数,加上天气酷暑,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低落。皇太极围攻宁、锦24天后下令撤军,返回沈阳。】 【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为后来的松锦之战等战役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宁锦大捷后不久,阉党就借口袁崇焕不救锦州,迫使他一度辞职……】 刘彻:“天启皇帝任由宦官摆弄,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对明朝忠心!” 【就在宁锦大捷之后不久,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他没有子嗣,只能由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 天启一惊,掐指一算:“朕才二十三岁啊!” 【早在天启五年,朱由校在西苑游船玩耍,却被一阵狂风吹翻了小船,朱由校落水,差点被淹死。】 【虽然及时被人救起,朱由校却受到惊吓,留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 朱厚照嘴角抽搐:“大明皇帝……易溶于水……” 【时任尚书的霍维华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因其味道清甜可口,朱由校便天天饮用,以致得了肿胀病,浑身水肿,最终卧床不起。】 朱棣气急败坏:“你忘了你爷爷是怎么死的吗!大明的皇帝怎么总会犯同样荒唐的错误!” 【朱由校有三个儿子,全都早夭,天启七年,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新王朱由检,不久病逝。】 【经过万历年间的摆烂,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非雄才大略者不可挽救,而朱由校显然并不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皇帝。】 【他的父亲因国本之争不受祖父万历的重视,朱常洛只做了一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由校这个皇太孙更是被忽视了个彻底,甚至很多人都说他文化程度很低,是个“文盲皇帝”!】 【但朱由校显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登基之初便为张居正平反,允许方孝孺的后代进入朝堂,对战死的明军将领也颇为优待。】 【为了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提拔阉党魏忠贤,临死之前还叮嘱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是忠君之人,是皇帝可用的人。】 【只可惜,朱由检从一介藩王成为皇帝,更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无法理解兄长的深意。】 朱标:“这个朱由检便是大明的末代之君吧。” 朱棣:“他不曾接受过帝王教育,本不应该承担这份责任,是谁让他骤然登上高位的——这一切都得归罪于万历!” 【朱由校最出名的还是“木匠皇帝”的外号,他十分喜欢做木匠活,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他做的仿乾清宫木质宫殿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但,他唯独不适合做皇帝!】 【朱由校性格急躁,做事追求速成,这种性格表现在朝政上便是朝令夕改,决策草率。他听信谗言罢免了“有胆知兵”的熊廷弼,猜忌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让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朱由校在位七年,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朝政败坏,排除异己,盘剥百姓,致使民生更加凋敝,政治极度黑暗!】 【接连不断的天灾和兵祸更是摧毁了明朝最后的根基!】 …… 【新继位的皇帝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也是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校继位后就将其封为信王,但因为年纪小,他并没有出阁就藩。】 【少年时期的朱由检很喜欢读书,且不苟言笑,他经常到北京的市集购买东西,对物价一清二楚,对民情也烂熟于心。】 【朱由检身为藩王,不能参与朝政,也不敢得罪煊赫的阉党、东林党,他冷眼看着魏忠贤等人网织罪名、屡兴冤狱,却只能对着东汉史书中的十常侍咬牙切齿。】 【因此,朱由检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铲除阉党,将魏忠贤的党羽一网打尽。】 【他平反冤狱,启用天启年间被无故罢免的官员,考核官吏,严禁党争,六下罪己诏,以图振兴朝纲!】 【时人评论崇祯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剪除魏忠贤后,崇祯帝更加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坚持每天上朝,召见重臣商讨政事,从未懈怠,被群臣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的勤政之君!】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519 首页 上一页 5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