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一城烟雨一楼合,一花只为一树开

首页 > BG同人
收藏  反馈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作者:苦竹根   状态:完结   时间:2025-03-05 12:12:00

  【崇祯十五年,清军再次深入腹地,在阿巴泰率领下直入山东,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而明朝将帅纷纷拥兵观望,无一人敢与清军交战……】

  评论区

  “入口之战不仅破坏了明朝的经济基础,还逐步摧毁了明朝抵抗后金的决心。”

  “面对清军的入侵,崇祯帝非常忧虑,调兵遣将四处救火,却左支右绌,事倍功半……”

  “时任明朝首辅的周延儒却在清军入侵时,提出找僧侣、道士、阴阳术士诵经念佛以退敌的荒谬建议。最终,他因谎报军情,被崇祯帝赐死。”

  朱棣怒不可遏:“这不是靖康年间那个郭京吗?他怎么做到首辅的!”


第579章 日薄西山

  【面对辽东彻底失去控制的局势,面对后金不断的南侵,崇祯定然后悔杀了那么多为大明征战的大臣,尤其是袁崇焕。但他毫无办法,只能自我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祈求上天降福消灾。】

  【古人云:事在人为,即便真有上天也不会对明朝的覆灭有所惋惜,崇祯帝却觉得这是本土的神仙不管用。于是,他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

  【这世上本就没有神仙,自然也不会相助大明,大明即将面对自己的结局!】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发动了一场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史称“松锦之战”!】

  【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从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是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到达大凌河。】

  【而锦州正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评论区

  “即便到了三百年后的解放战争时期,锦州也是作为东北地区的大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时,被皇太极大军包围,弹尽粮绝后诈降。而后,祖大寿趁机跑到锦州,凭借锦州的坚城利炮,死守锦州!】

  【皇太极对此十分震怒,他清楚的知道锦州的重要性,这就是阻止清军南下西进的咽喉之地,必须拿下!】

  【皇太极定下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济尔哈朗、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作为攻锦的前哨阵地和后勤补给基地。】

  【前期准备做完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兵临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清兵每月一轮换,还将锦州城外的庄稼尽数收割,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城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了城内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经过半年多的围困,锦州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奏报城内粮草不足,急需救援,崇祯帝命洪承畴率兵十三万,前往宁远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驻扎在宁远,观察锦州的势态,他觉得清军的包围水泄不通,短时间内怕是难以解围。但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却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也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洪承畴不能违抗朝廷的命令,于崇祯十四年七月誓师出征,两军在乳峰山遭遇,清军败了一局。】

  【皇太极立刻带着十二万大军支援锦州,他见明军首尾不能相顾,就定下了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计。】

  【清兵连掘三道大壕沟,将明军包围了起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洪承畴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松山城中。】

  【崇祯十五年正月,洪承畴在被围困半年之后,城中粮食消耗殆尽,部将夏成德暗通清军献城投降,洪承畴被俘,之后投降清朝。】

  【二十天后,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出降。很快,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关宁锦防线中的锦州防线不复存在……】

  刘彻:“锦州被围半年,松山被围半年,加起来都一年多了,明朝庭居然没有办法突破清军的围困,可见其已经无能为力了!”

  朱元璋怒极:“一年多的时间,朝廷都在做什么,北京距离山海关如此之近,居然无法派出援兵!”

  朱棣颓然道:“朕甚至没有立场怪罪洪承畴和祖大寿,是朝廷无能为力,放弃了他们,放弃了关外……”

  评论区

  “祖大寿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是宁远望族,父辈们都是明朝廷的武将,世代镇守宁远。”

  “他还是吴三桂的舅舅。”

  “祖大寿早年在辽东为将时,得到熊廷弼的赏识,之后又跟着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抗击清军。”

  “天启六年,击败努尔哈赤导致他一命呜呼的宁远大捷,也有祖大寿的一份功劳,他正是在城墙上炮击清军之人,他因此升为副总兵。”

  “崇祯九年,皇太极伐明,祖大寿跟着袁崇焕回京援救,袁崇焕被无辜冤杀,祖大寿又惊又惧,连忙带着自己的部下远离北京,出关驻守广宁,在孙承宗的招抚下才回到关内。”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负责保卫大凌河城,最终弹尽粮绝只能假装投降清军。”

  “这次,祖大寿是真的投降了清军,在清朝他被任命为总兵,却没有一点兵权。”

  “祖大寿的一生戎马倥偬,波澜壮阔,他所指挥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锦防线,抵抗后金多年。”

  “尽管他投降清朝的行为在当时颇受争议,但在后世名声却并不差,大约是因为他抗清的功劳和降清后的低调吧……”

  “相较于祖大寿的低调,洪承畴得到的评价就差很多了。”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但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他自幼聪颖好学,但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只能在村学外听课,后来被才子洪启胤收为徒,才得以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万历四十三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顺利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步入仕途!”

  “他早年做的都是文官,直到崇祯元年,陕西农民军起义引发全陕响应,身为陕西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平叛,开始了他的戎马倥侗的后半生。”

  “在镇压农民军起义中,洪承畴名声大噪,全权负责剿灭农民军。崇祯九年,洪承畴俘虏了农民军统帅高迎祥,又大破李自成,在他的剿灭下,陕西的农民军转入低潮。”

  “因此,清军攻打锦州的时候,洪承畴才被派往辽东支援。”

  ……

  “洪承畴投降清朝后,积极为清朝统一天下谋划,他跟着多尔衮入关,镇压各地的农民军。”

  “他建议清廷采用明朝的规章制度,学习汉字汉语,完善国家机器,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满汉融合。”

  “但他也积极镇压江南的抗清义军,杀害了许多正义之士,遭到了天下人的唾骂!”

  ……

  【松锦之战以明军的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喜爱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此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松锦之战也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因为还不等他们打下一战,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此后便是清军与农民军及南明之间的交锋了!】

  朱元璋一惊:“原来,大明不是被清军灭的!”

  朱标:“是农民军……”

  他们都想起了元末的红巾军,农民军要想壮大到灭亡大明的程度,定是整个天下都沦陷了……

  【后金看似来势汹汹,但他们毕竟是少数民族,与明朝打了这么多年依旧在北京周围打转,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还是内忧——农民起义!】

  【自元朝到清末,地球温度就在不断降低,到了明朝末年,恰好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全球气温骤降,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水、旱、蝗灾,对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也是致命一击!】

  评论区

  “元朝统治不到100年就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李世民:“天哪,贞观与其相比都算小巫见大巫了!”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176年里面自然灾害1121次。”

  朱元璋:“既然清朝也是这个小冰河时期,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当然是土豆、玉米和红薯,这几种从美洲大陆漂洋过海来的农作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严寒的抗性,他们的产量也是小麦稻米的数倍,自然能在严寒天气中养活更多的百姓!”

  朱标:“果然,民以食为天,只要有饭吃,天下便能安定下来。”

  朱棣:“大航海才是关键,定是那些欧洲人找到农作物,辗转多年才流传到中国!”

  “玉米在嘉靖三十年就传入了中国,最早是在广西地区,被成为玉麦、番麦,玉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已经传播到了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十省。”

  “但明朝廷并没有对玉米做什么推广,只是作为一种贵族特有的奇特食物和观赏性植物,直到清朝才开始在民间大规模种植。”

  “徐光启还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和内阁次辅,可见明朝廷的上层对玉米并不是一无所知……”

  “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地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红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

  “而红薯能进入中国则得益于一个人——陈振龙!”


第580章 日薄西山

  评论区

  “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的时候,发现红薯这种作物产量高且易生长,生熟都可食,就潜心学习种植之法,想要将其引入中国。”

  “但西班牙殖民者严禁红薯外传,陈振龙想了很多办法都被发现了,最后他将薯藤绞入船只的吸水绳中,才躲过了殖民者的检查,经过七天的航行终于将红薯带回福建。”

  朱棣:“西班牙就是欧洲的那些强盗吧,他们暗中占据了吕宋岛,而我大明却一无所知!”

  “同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通令各地如法栽种,这一年闽中的饥荒得以缓解。”

  “此后,陈振龙的子孙七代人都致力于推广红薯种植,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

  “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番薯的功绩,在乌山修建了一座“先薯亭”,陈振龙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国甘薯之父”!”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