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吸引明军所有主力的时候,张献忠也趁机攻陷武昌,沉楚王朱华奎于长江,建立大西政权!】 【随着内外两线局势的大溃败,明朝已经奄奄一息,朝野人心离散。】 【在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中,朱由检正要接受群臣朝拜,却见满朝文武只来了极少数的几个人,等了许久才凑够一半的朝臣,勉强进行了大朝。】 【北京城内暗中流传着: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后金军,只要有人攻打北京,他们就开城投降的说法。】 【朱由检走投无路,只能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重金悬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首级。而他能依仗的兵力只剩下了陕西孙传庭和湖广的左良玉。而左良玉不仅野心勃勃,养匪自重,还四处劫掠,威胁朝廷。】 【朱由检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传庭一人身上!】 【李自成雄据荆襄,坐观天下,他的目光看向了北方的大明京师,这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谋士顾君恩为其献策:想要攻取北京,就要先取陕西,稳定后方。】 【明军也将李自成当做最大的敌人,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孙传庭奉命进军河南,刚开始捷报频传。恰逢此时东北又传来皇太极的死讯,让明朝廷内外都沉浸在转危为安,中兴指日可待的幻想中……】 【但不过几日,情形便急转直下,李自成率部与孙传庭战于河南郏县,他用沟壑、堡垒疲惫明军的攻势,又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缺少粮草的时机,截断明军的粮道!】 【义军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从郏县追到了孟津,李自成大败孙传庭,杀了明军四万多人,缴获器仗辎重数以十万计,孙传庭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潼关。】 【李自成乘胜追击,攻打潼关,十月,潼关被攻破,孙传庭战死疆场,明军彻底陷入了崩溃!】 【西安守将王根子开城迎降,义军顺利进入西安,俘虏秦王朱存极。】 【之后,义军又乘胜攻取了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俘庆王朱倬纮,杀韩王朱亶塉、肃王朱识鋐……完全控制了陕西三边各地!】 【李自成还派部下大将过黄河,进入山西,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 被封在陕甘等地的藩王突然脊背一凉,仿佛能看到自己死无全尸的未来……
第585章 日薄西山8 【孙传庭算是明朝最后一位允文允武的大臣,他忠君爱国,才华横溢,却得不到崇祯帝的信任。】 【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便被李自成推翻,也因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 【朱由检先后派出余应桂、李化熙接替孙传庭,围剿李自成,但他们都因为无兵无饷、一筹莫展。】 【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明朝的内阁首辅陈演等人依旧在安慰朱由检说李自成必定会沉迷于关中的富庶,把那里当成家,陛下可以坐等胜利的到来——对当前的局势没有一点清醒的认识……】 评论区 “这个陈演才能平庸,为人刻薄,阴险狡诈,善于弄权,精于钻营,贪污纳贿,以权谋私,排除异己,睚眦必报……” “这就是此时崇祯最倚重的大臣。” “到明朝灭亡之时,崇祯皇帝对陈演极为愤恨,骂他死有余辜。”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所有人都在逃亡,陈演因为财物太多,不能立刻启程,一个月后,被李自成活捉。他献上四万两白银希望能逃得一命,却没想到李自成在讨伐吴三桂之前,为防止明臣作乱,将他们都杀了。” …… 朱棣悲哀道:“这就是所谓的内阁首辅!” 朱高炽:“这便是大明朝廷与群臣的关系?” 朱瞻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诚不欺吾!” 崇祯肆无忌惮开嘲讽:“呵呵,你们贪那么多钱,最后也买不到一条命!” 朝臣:李自成就是个泥腿子,不懂治国之道,把我们都杀了将来谁给他治理国家。既然李自成不愿合作,那我们就与清朝合作,依旧能享尽荣华富贵!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改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 【同一时间,身在北京的朱由检却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大殿,等待着群臣前来朝贺,祭祀太庙,如同一幕滑稽剧……】 【二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兵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之前已经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经真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 【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他渡过黄河,攻下太原,传檄天下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 【山西的平民百姓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降,晋王朱审烜被俘,沈王朱迥洪被俘,郑王朱翊铎不知所踪,赵王朱常浴被杀,代王朱传齌被杀……】 明朝藩王:这简直就是死亡名单啊…… 山西还有幸存的藩王吗? 不,应该说,这天下还有幸存的藩王吗! 崇祯帝再次开启怼怼模式:“哈哈哈!你们自以为躲在王府就能不管家国天下,只顾着自己享乐。可惜,你们终究免不了被乱军所杀!” 崇祯可还记得他向藩王们哭穷的时候,面对的冷眼和轻蔑。 这才是真正的报应! 【明朝廷上早已乱作一团,有人再次提议南迁,朱由检也默许了这一提议,但他希望由重臣来牵头,但满朝文武都不愿意背上这个污名。】 评论区 “大明已经完了,他们却还前途无量,自然不想跟明朝一起当丧家之犬!”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朝臣,不论谁做龙椅,都需要有人治理天下。” “可惜,这次,他们想错了,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女真人都不是儒家文化体系中教育出来的君主。” 【朱由检想调动辽东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却又因为不愿意放弃宁远、饷银不足等问题无法成行。】 【而此时李自成已经亲自率军,经大同﹑宣府南下,居庸关的守将不战而降,为义军打开了北京城的西北大门,三月十八日,起义军围困京师!】 【对于攻打北京城,李自成心里也没有底,他甚至还派人与朱由检交涉,只要给他百万两饷银,允许他在西北割地称王,他就帮明朝平定其他农民军和辽东的清军。但朱由检没有答应。】 【第二日,起义军便攻入了北京城……】 【面对如此局面,崇祯皇帝朱由检只能无能狂怒“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然后,他杀了自己的妃嫔和公主,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 评论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刚硬的朝代!” “也很不负责任啊……” “前面各种努力,虽然都是反向努力的,到最后:救不了,不救了(⊙o⊙)…” …… 朱元璋目光怔怔:“朕的大明亡了!” 朱棣:“怎么就亡了?” 明朝之前的皇帝也有些不免感慨。 始皇:“朕还以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像胡亥、杨广那样,没想到还有朱由检这样的人。” 刘彻:“他若是生在王朝中期,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但他显然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李世民:“自明朝开国之初,便埋下了亡国的种子,可见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政令都影响深远,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时而动,不断变革,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 【明朝的末代皇帝与其他朝代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将其归为昏君、暴君之类,也无法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完全推给崇祯一人。】 【事实上,崇祯皇帝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登基之后便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为此他每日早起晚睡,不辞辛苦的处理朝政,从未有一日中断,在明朝的皇帝中,他算是最勤政的。】 朱元璋:“朕都不知该不该骂他……” 【他知道民间疾苦,不肯浪费一点金银在自己身上,每日布衣蔬食,勤俭节约,甚至变卖宫中的珍藏,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他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也敢于改革明朝的旧制,只要能够挽救明朝的举措,他都做过。】 【就连李自成在他的檄文中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最终,他以一身殉大明,也算不负朱明皇室……】 朱棣:“哎……” 【但有时候努力的方向错了,还不如原地踏步。】 【朱由检本就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他登基之时只有十六岁,面对心思各异的满朝文武,不知该相信谁,这样的不安造就了他的多疑。】 评论区 “朱由检原本以为东林党都是君子,听他们建议的除了阉党,后来却发现这些东林党并不都是君子,于是便对所有人产生了怀疑。” “为了抗衡东林党他又启用了包括阉党在内的东林党的反对派,这些人中很多都是真小人,但为了对抗东林党,他还是用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君子被排挤出朝堂,结党营私、汲汲营营的小人充斥其间……” “最后甚至还重新启用宦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将他的朝臣都当做盗贼,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 …… 顾炎武为大明祭奠:“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亦有英君御区宇,终日忧勤思下土。贤妃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一朝大运合崩颓,三宫九市横豺虎。玄宗西幸路仍迷,宜臼东迁事还沮。我来骊山中哽咽,四顾徬徨无可语。伤今吊古怀坎轲,呜呼其奈骊山何!” 【崇祯刚愎自用,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甚至对有异议者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杀袁崇焕、罢周延儒、诛阮大铖都是在挖大明的根基!】 【他猜忌多疑,对自己的亲属和臣下都缺乏信任和关怀,经常怀疑他们有叛逆之心或不尽忠诚之意,卢象升、孙传庭便是其中代表。】 【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导致政策不稳。整个明朝入阁者共一百六十人,仅崇祯朝的阁臣便有五十多人!】 【他驭人无术,虽然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但却不善于驾驭他们。事情稍有不顺便下狱治罪,动辄杀人,“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无法做到赏罚分明,便会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涣散。】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519 首页 上一页 5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