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嫁出去最好。 贾姝满心感激,这么多年,她从未如此恭敬听太太教诲。 史苗见她眼泪断线珠子似的往下掉,出去丫鬟婆子看见又要编排一通。 贾姝如何因错被训云云。 史苗:“将眼泪擦干,欢欢喜喜出去。” 贾姝赶紧擦了泪,起身行礼:“女儿知道了,只是四妹妹那边……” 史苗眼皮也不掀,淡淡答一句:“你是大姑娘。” 太太给自己的体面,她再不要就不识好歹了。 “女儿明白。” 贾姝收拾仪容,掀开帘子出去,三个小丫鬟抱着几匹布料过来。 就是太太说要赏的布料。 贾姝走了好一会儿,贾敏小不点才慢吞吞从内间挪出来。 见小丫头撅着嘴,史苗把她捞进怀里:“怎么,我家敏儿不高兴了?” 贾敏小孩心性,语气酸酸的:“哪有,大姐姐生母没了,母亲当然多疼她几分。” 史苗从旁边的匣子里拿出一套翡翠玉环:“前儿翻出来的九连环,给你玩。” 贾敏把玉环接过去就开始解着玩,嘴上却不会承认她的小情绪:“母亲当然对我最好,我哪里会小心眼,计较这个。” 史苗宠溺一笑:“对,我们家敏儿最好。” …… 贾姝果决,直接就将嬷嬷撵出外院伺候。 家中看清楚太太的意思,一场小风浪很快平复。 史苗又开始操心另一件事:“要寻个正经先生啊!” 赖嬷嬷也没事人一样,一如既往在跟前应候,听见史苗喃喃自语,接过话头。 赖嬷嬷:“太太说的是,也不知这一榜,有没有好先生。二爷那边总不能一只自己关着门读书。” 她倒是关心贾政。 毕竟她儿子跟着贾政,只有主子好了,奴才才会好。 无论动机如何,赖嬷嬷操心贾政仕途,也算为贾政好。 但赖嬷嬷只看得到其一,看不到其二。 过几年贾敬就能试探出来,皇帝封路了,此路不通。 贾政太没有存在感。 史苗甚至觉得有些对不住原主,毕竟贾政也是她儿子。 “……差点把他忘了,让你们二爷来一趟。” 贾政这个大孝子来得很快,史苗温和问他:“可有看上的先生?” 贾政一板一眼,起身拱手:“但凭母亲做主。” 瞧瞧这和木偶差不多的样子。 要是史苗找先生来,将来贾政考不上,是不就要怪她一个妇道人家找的先生不好? 史苗不气反笑:“你也读了这几年书,什么样的先生好,自个儿心中有数,将来大小事,莫不是都要母亲做主?” 不拿主意,就不用负责。 贾政,贾二爷。 多聪明啊!
第6章 死气沉沉。 就是现在史苗对贾政的感觉。 稳重过头以后的死气。 史苗在贾政身上找不到一点属于这个年纪少年的朝气和灵气。 他现在才十四五岁啊! 贾宝玉虽然被贾政评价顽劣,但贾宝玉起码像个真人。 贾政在史苗跟前的表现,活脱脱一个礼教下合格儿子模板,像脑袋植入刻板程序的机器人。 压抑。 史苗压抑。 贾政也压抑。 一切但凭母亲做主,将来有什么不好,母亲的命令不可违背,出了错处, 父母之过不可言。 错就错吧!烂就烂,一个孝道压下来,父母长辈一定是对的。 管家理事和自己无关,孩子教养不好,是孩子的母亲不会教导,老太太惯坏了。 偶尔诈尸式育儿,学着书上的圣贤棍棒之下出孝子,对外也说得过去。 孝道如是,忠君也如是。 都夸魏征直言进谏,古往今来史书上的诤臣又有几个? 环境造就人。 大家都挺难的。 贾政自小受到的教育如此,史苗怪他也无用。 现代社会还不是照样有清朝老僵尸,从读书就开始卷了又卷。 他办不成大事,起码不惹事。 这么一想,史苗心态略微平和,换了说话的语气。 “今日叫你来,是有事要你做。” “你哥哥在外面守着你父亲,家中需要你担起来办事。” 贾政低头听训,估计以前在贾代善面前也是这个样子。 将来贾宝玉在他跟前也这样。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史苗:“读书的事,我不太通,你自去寻访着,有中意的先生就请来,银两不是问题,要紧的是才情。” 贾政盯着地板,答:“儿子知道了。” 史苗又说:“还有一件事,早前教你姐妹的老先生一走,她们就没正经上学。我想着也要给她们找一个,最好是有见识的女先生,如今我出不得门,你记着留意。” 贾政脸上仍旧没什么表情,还是盯着地面:“儿子知道了。” 算了,史苗不与小孩子置气。 “最后一件事。” 贾政大约也觉得今日母亲吩咐的事情有点多,嘴角动了动,继续立着耳朵听训。 “你哥哥虽不在,今后每天你们请安时,每逢七日,在我屋中议事,除了读书,你也要学些家事。” 史苗本来想定初一十五,她习惯七日作息,以前也是每周一开会,家里她最大,就定七天。 这个事情…… 母亲为何又要他管家事?管的又是那些家事。 都说君子远庖厨,女主内,男主外。 前儿家里为着赵姨娘和大妹妹的事乱过一会,贾政也是知道的。 内宅的事情,他一个爷们掺和什么? 可母亲的话他又不能补充,当孩子出于孝道,要为母亲分忧。 贾政硬着头皮,总算换了一个说法:“儿子……明白。” 比起二哥贾政,几个姑娘受到的荼毒少,保有的纯真比较多。 上回史苗处置赵姨娘回护女儿们的事以后,史苗明显感觉几个姑娘和她更亲近了。 贾政听话这一点也有好处。 史苗让他和姊妹一处议事,他也就来了。 每日早上一小议,七日一大议。 看得出来,贾政听着那些鸡零狗碎的家长里短,耐着性子忍受折磨。 在荣国府杀鸡儆猴的效果极其显著,除去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基本没有大毛病。 贾政每次都像个吉祥物,规规矩矩当旁听生。 上回史苗让贾姝分下去的布料,已经做成衣服,过了三月天气渐渐回暖。 荣国府花园里的花儿朵儿开得正好,史苗原本想效仿探春也弄个诗社活跃一下气氛。 可惜贾代善都没入土。 算了算了。 南边有人过来,贾政终于接到了自己开始议事一来的第一个任务。 史苗现在给孩子们派活儿越来越熟练。 “金陵那边有人来,你要问祭田之事,还有你父亲的身后事,预备得如何!” 史苗自己穿在贾母身上,当然不愿荣国府太早嗝屁。 刚好趁着贾代善入土,名正言顺可以多买祭田。 史苗看了看几个孩子。 如果带着他们回金陵,算不算直通大结局? 占了原主的身份,将来把田地分分,有田有地,不至于让原主后辈饿死。 能不能从耕读起家,就看原主后辈的造化了! 说到种地,史苗惆怅了。 她学农学不假,却是一个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农学生。 农校地里的东西很金贵,不知道哪个苗苗就是教授重要科研成果。 她的博士师姐师兄才有下地伺候苗苗的资格。 史苗其实也想种地的,但她的研究生方向——是搞茶。 如果能去金陵,她也搞几块地种一种,打发时间。 …… 贾政原本想说之前那句话,不过母亲好像不喜欢,马上改口。 “孩儿……是。” 每天只看姐姐妹妹们办事情,就连小妹贾敏偶尔也能干点活儿,显得贾政非常没用。 贾政接到任务,心里还有点小欣喜。 况且母亲说得对,这种事情也只有他方便出面。 没想到除这件事,还有另一桩。 史苗:“还有早前教你的那个先生,听说要入翰林,你们有师徒情分,预备东西恭贺一二。” 贾政心里有个疙瘩,他是公府的公子,日常只有旁人捧着巴结他的份儿,一个见风使舵的先生,才入翰林,芝麻大的官儿,还要他去恭贺。 贾政终于显露了情绪,答应的不情不愿:“是。” 荣国府还没落败到依仗一个小翰林的地步,史苗只想磨一下贾政性格。 见他答应下来,就开始给姑娘们派下一件任务。 气氛有点严肃,大家都规规矩矩坐着,史苗觉着下回可以搞点花生瓜子吃吃。 家庭会议,别真搞得和公司例会一样。 史苗看向几个女儿。 一个个穿着新衣裳,打扮得漂漂亮亮。 养眼,愉悦。 “我记得下一月好些人家办喜事,我们家人去不得,但礼要送到,你们拟好单子拿给我看。” 几个姑娘齐声:“是。” 家庭琐事办完,下一项议程是朝廷大事。 史苗又问:“前几日让你们看的邸报,看了没有,有何见解?” 不懂怎么回答的时候就低头,古往今来的学生都这样。 贾政大概是习惯了,见姐妹们都不说话。 出声答道:“孩儿愚钝。” 其实史苗也不指望她们能有多少见解。 可贾政没什么说法倒是有点意外,不知道平时那些先生教的什么。 在这个圈里混,怎么一点政治嗅觉都没有。 之前贾敏还能说几句义忠亲王的事呢! 转念一想,贾政总是闷声不出气,搞不好人家不愿意说。 史苗故作轻松道:“没有就没有,咱们孤儿寡母也做不成什么,知道朝中有什么大事就成。” 这句话一讲,家庭气氛有所缓和,史苗见她们拘束,宣布散会。 姑娘们很熟练,第二天就把过几天的礼单拟好。 史苗接来一看,大差不差,唯有给王家礼单多了一对珐琅彩宝瓶。 王家还是伯爵,有贵族身份,王子腾娶妻大喜。 都是从金陵出来的,荣国府和王家交情不浅。 但两家交情也没到送王家的礼比送另一家安国公家重的地步。 史苗提出自己的疑惑:“这礼单……是你们拟的?为何送王家的礼多了两样。” 贾姝瞥眼看贾政,开口:“母亲,父亲在世时,原本有和王家议亲的打算。” 三个妹妹没有议亲,不方便说,只能她这个姐姐解释。 史苗听出来,贾姝没有避着贾政的意思,甚至是故意把事情点出来。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89 首页 上一页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