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子蛰点头道:“好。重走一遍,或可破去心中魔障。” 两人睡到半夜,掐着时辰起床,换了旧衣服,带着人去魏宅。 到得魏宅前,持着灯笼一照,略略诧异。 记忆中的魏宅变了样,门前落叶铺满地,大门紧闭,宅子有点破败的迹象。 李丹青问道:“不是说杨碧娘和杨飞羽守在魏家么?这瞧着好像没人住。” 齐子蛰道:“早前得了禀报,说杨碧娘已改嫁,杨飞羽参军去了。因是小事,就没告诉你。” 李丹青有些感叹。 那时轮回,在一众人中,杨碧娘虽妒恨她,到底没有下过狠手,在她跪地求恳时,也透露过几句信息。 杨碧娘不算坏。 她转头跟齐子蛰道:“到时交代此地官员,不得难为杨碧娘。” 齐子蛰搂了她的肩膀道:“丹娘,我发现,你对女子总是格外宽容些。” 李丹青叹道:“因女子没有地位,所做之事,多数不是本意。” 说着话,齐子蛰抱着李丹青跃上墙,进了魏家。 杨柏和两个暗卫跟进去,其它诸人守在门外。 齐子蛰带李丹青到了她从前住过的那间寝室。 两人推门进去,持灯一瞧,都有些意外。 这间寝室,竟打扫得干干净净,其间布置,跟从前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变化。 李丹青不解,“别的地方全破破旧旧,没人打理的模样,为何这间寝室却保持得这样干净?” 齐子蛰握着她的手一紧,“自然是有人回来过,在这间寝室住过。” 李丹青看着齐子蛰,一下恍然,“你是说,魏凌光还活着?” 魏家被流放时,魏母和魏三娘身上有伤,半途熬不住就没了。魏凌光和魏凌希熬到了流放地。 李丹青和齐子蛰虽则吩咐人“照应”他们,但并没有下令弄死他们,只要他们能熬着,就不会下杀手。 兄弟俩特别能熬,甚至因断文识字,相貌出众,得了流放地姑娘的喜欢,有姑娘给他们食物,想要嫁给他们。 到得第二年,当地有瘴气,魏凌希得了病,熬不住就没了。 魏凌光被一个姑娘救下,活了过来。 那时齐子蛰去打突厥,李丹青忙于朝政,就没再过问魏凌光之事。 后来去“照应”他的人回禀,说魏凌光失踪。 如今看来,魏凌光是偷偷回了石龙镇,这段时间,住在魏宅内。 李丹青脸色一变,马上吩咐杨柏道:“搜!” “不用搜,我在这里。”一个声音在门外传起。 杨柏持灯笼一照,魏凌光穿着灰色僧衣,立在门外。 曾经俊俏风流的状元郎,形销骨立,满脸沧桑。 齐子蛰当即喝道:“判了你流放,没有旨意,私自回石龙镇,是为死罪。” 魏凌光双手合十道:“小僧已在长生寺出家,太上皇和太后娘娘若要赶尽杀绝,小僧便领死。” 李丹青看着魏凌光,问道:“既在长生寺出家,为何出现在这儿?” 魏凌光道:“昨日是我父亲死忌,小僧特意回魏宅一趟,耽搁得晚了,便没有回去,只在书房打坐。” 说着话,天微亮。 李丹青看着魏凌光,半晌道:“你去罢,以后好好礼佛。” 魏凌光一听,知晓这是饶他一命,当即跪下道:“谢太上皇和太后娘娘隆恩,小僧定专心研读佛经,保长生寺香火长盛。” 待魏凌光一走,李丹青再看寝室,回忆当时一切,不知为何,竟觉得也没那么可怕了。 齐子蛰跃上书案,作势要踹窗,李丹青便过去扯他裤腿。 齐子蛰伸手,拉李丹青上书案,这才踹窗,抱着李丹青一跃而出。 跃到窗下时,他不由自主抱着李丹青朝外狂奔,直奔至门边,这才想起,现下不是轮回,不须这样拼命。 李丹青伏在他怀中,本来也紧张,待他步子一缓,也反应了过来,不由笑出声音来。 齐子蛰抱着李丹青跑到院子,看到当年那颗老树,停下道:“这儿应该栓一匹马。” 杨柏闻言,牵了一匹过来。 齐子蛰抱着李丹青一跃上马,策马狂奔。 奔到闹市,拐入小巷,到了商铺角檐下,止马。 齐子蛰给李丹青整理衣裳,抚她鬓角问道:“饿不饿?” 李丹青仰脸道:“饿,我想吃姜老丈家的面。” 齐子蛰抱着李丹青上马,策马往姜老丈家的方向去。 很快的,便到了老丈门前。 他们下马看进去,几年过去了,老丈院子里竟然没什么变化。 姜老丈坐在矮凳上,正一边剥花生壳,一边叨叨说着什么。 老太在喂鸡,听得动静,朝门外一瞧,眯着眼睛朝老丈道:“有客!” 老丈站起来,走到门边道:“两位是?” 齐子蛰笑道:“我们是路过的,口渴,能否进去歇歇?” 老丈如前一样好客,伸手道:“请进来!” 进得院子,老太端了水给他们喝。 齐子蛰跟老丈叨了几句,老丈便喊老太道:“客人是从京城来的,知道很多京城趣事,你不是喜欢听这些么?下两碗面待客,咱们听听京城新鲜事。” 老太当即应了。 面条端过来时,上面洒了葱花。 齐子蛰拿筷子把其中一碗的葱花拨到自己碗里,再递给李丹青。 李丹青接过,在老丈和老太慈爱的眼神里吃起面条。 老太擀面的手艺好,面条跟记忆中一样,特别有咬劲。 吃了面条,齐子蛰讲了京中几件趣事。 老丈和老太听得津津有味。 待要告辞,李丹青拨下头上钗子,塞在老太手里道:“老人家,这个给你留着纪念。” 老太推辞道:“怎么好意思?” 李丹青笑道:“留着吧,这钗子其实不值钱,但样式是京中最时新的,你去做客,往头上一戴,你就是全屋最时髦的老太。” 老太一听,笑着道:“那我就收下了。” 她喊老丈,“哎哎,把那只鸡捉了,给他们带上。” 从姜老丈家中出来,齐子蛰和李丹青骑着马,带着一只鸡。 两人又到了闹市,把鸡给了路人,拐入商铺门前,策马到倚云楼门前瞧了瞧。 瞧毕,再策马,往城门外狂奔。 一路上畅通,没有人拦阻,没有人追杀。 很快到了城门前,小兵过来问了几句,便放他们过去了。 两刻钟后,两人进了长生寺。 上了香,在寺中用了斋饭,再去长生寺后山绕了一圈。 两人出了长生寺,往京城方向策马跑了半刻钟,再调转马头,又回到石龙镇内。 两人在石龙镇酒楼上用饭,饭毕,齐子蛰带着李丹青上马,缓行观看石龙镇风景。 傍晚,两人回到李家老宅。 这一晚,李丹青累极,躺下便睡着了。 一夜无梦。 第二日醒来,她怔怔道:“昨晚,竟睡得特别香。” 齐子蛰笑道:“从此,应该不会梦魇了。” 这一日,李丹青和齐子蛰带着人迁了杨蕊娘的坟,于午后回京。 回至京城后,李丹青安葬好杨蕊娘,祭拜毕,令人告诉了李大鼎。 又过数日,李丹青令内侍持圣旨至石龙镇,颁发两条政条。 其一,废除石龙镇宗族私刑,若有宗族因女子不贞,私自动刑,甚至将其浸猪笼的,过后官府将追究。 其二,石龙镇中,凡看到虐待女子的,可到官府举报,官府查实,会赏举报之人,罚虐待之人。 没多久,一道旨令到了长生寺,送到魏凌光手中。 旨令中,命他还俗,即刻走马上任,任职石龙镇亭长,专门处理宗族私刑并虐待女子之事。 随着旨令同去的,还有一名侍卫,这名侍卫以后会跟着他。 魏凌光知道,这名侍卫是保护他的,也是监视他的。 这当下,李丹青正执笔,在纸下写下数条改革之法。 石龙镇,是试点。 古代律法不健全。 一地宗族之势力,有时候连官府也得让步。 纵然她掌着天下权柄,也动摇不得全国宗族势力。 但她可以先动摇石龙镇宗族势力。 魏凌光不是想当刀吗,就让他去宰石龙镇的宗族。 李丹青搁笔。 她来了这时代,她当撼动男子手中的权益,让可怜的女子能喘口气。
第121章 秋天, 李丹青再度提拔数位年轻有为的臣子,暗示年老思维僵化的臣子告老还乡。 在她掌权期间,臣子们别想倚老卖老占着位置。 有能者居上, 无能者速退。 老臣子被刷下去一批。 新政施行起来更畅顺了。 期间,李丹青又颁布数条政令, 其中一条政令是兴办天下女学的措施,女学之课本, 由她亲手改编。 她不是要培养什么才女。 她之目的, 是让大部分女子能识得自己的名字,能粗略看懂家书和契书,不会受哄骗。 又两年,大夏国女子地位较之前高了许多,若在夫家受了气, 也敢提出和离, 另择夫婿。 李丹青看见这些变化,心下欣慰, 此是她极力要掌权,寸步不让的原因。 若让齐子蛰掌了权, 男子本位思考, 固然会富国强兵,但不一定会想法去提高女子地位。 唯有她自己掌权, 在她有生之年,可设法令女子好过一些。 她也会潜移默化,令得小李齐知晓百姓疾苦,努力担起责任, 为百姓谋福利,为女子谋生路。 这年夏天, 齐子蛰终于带着李丹青到庄子小住。 他想起之前的承诺,感叹道:“那时上京,因你怕水,便说要带你来庄子里小住,教你捞鱼捉虾,没料到足足过了五年,才有机会带你前来。” 李丹青想起往昔之事,也很是感叹。 她先前一见池子就怕得颤抖,现下虽不再怕水了,但依然不敢脱了鞋下水。 这一关,须得克服。 第二日,齐子蛰带着李丹青钓鱼,待钓上鱼来,李丹青高兴得直喊,这一喊,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走进河水里,双足浸在水中。 她低头瞧了瞧,喃喃道:“好像也不可怕。” 齐子蛰丢下钓杆,过去抱起她,在水里转了几圈,笑问道:“还怕不怕?” 李丹青俯身看水,并没有眩晕之感,便道:“你放我下来,我再试试淌水。”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20 首页 上一页 1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