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卯足劲想让家里出个大学生。 当然学习不好,还是会让辍学回家干活。 差不多读个几年级就能看出来是不是读书的好材料。 即便是这样,林家村小学女娃娃的报名率每年都在呈翻倍的趋势增长。 名字当然还有不少重三兄妹名字的。 随便喊三兄妹中其中一个人的名字,最少得有三个回头的。 林老四得知闺女凭一己之力让村里人改变对女娃娃的看法,特别骄傲。 他闺女就是这么好! 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好! 他林老四的闺女就该是这样。 第411章 林老太:当谁没有自行车似的 林老太选择性的炫耀一番,直接把林老四的形象拉高一大截。 也差不多都相信林老四在京市过的还真不错。 毕竟从老两口这就能看出来。 瞧着就是没吃苦的样子。 林老四的形象在大众眼里特别不稳定,忽高忽低,就跟波浪线似的,高的时候特别高,低的时候又特低。 刚开始在村里是出名的懒货,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浑身上下就只有一张脸能看。 后来给村里建议做打草绳为村里创收,名声渐渐好起来。其中因为一些事,不在村里打草绳那干活了。 当时大家不知道,后来大家也猜到是谁在背后捣的鬼。 过去的事暂且不说,就在大家都以为林老四会恢复之前的样子,人不声不响的逆袭了,成了供销社的工人。 这不比在村里有出息么? 简直不能比。 而且还是转方向盘的,转方向盘可是最吃香的行业之一,有句话就是这样说的,四个轮子一把刀,四个轮子就是货车司机,一把刀是食品站的卖猪肉的。 当工人的那几年,是林老四呼声最高的时候,凡是和林老四沾亲带故的出门都会和人说,自家的谁谁谁在供销社上班,即便是这样一说都特别有面子。 那可是供销社哎,提起来就显的有面,会给人一种自己想去供销社买东西很容易的感觉,因为有人在供销社。 后来,林老四把工作卖了,和媳妇儿一起跟着孩子们去了京市。 着实让不少人捶胸顿足,就跟卖的是自己的铁饭碗一样。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天大的好事怎么就轮不到自己身上,落在林老四身上了,偏偏林老四又不珍惜。 今年年初,林家的老两口跟着林老四一起去京市,村头爱嚼舌头的那些个在背后又没少嘀咕。 这回老两口高调回归,虽然闭口不提在京市靠什么生活,但精神面貌是骗不了人的。 这才真真切切的相信,林老四两口子去了京市,真的没有靠啃儿子闺女过活。 林老四自然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可是很忙的。 回来后去找供销社找吴主任联络了下感情,好多年的交情,他回来了自然是找吴主任叙叙旧的。 林老四回来也就只给大姐吴主任带了京市的特产。 别的几房就算了。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和他好的人他可以主动给。 但别想有人能在他这里占便宜。 回到家没两天就到林收结婚的日子。 别看林二伯娘平常抠抠搜搜,但在儿子结婚的大事上没掉链子。 席面整治的不错。 也可能是林二伯督促的。 毕竟林二伯是个有谱的人。 林二伯娘高兴的朝着林老太显摆新媳妇的陪嫁。 一辆崭新崭新的自行车。 语气难掩激动,“娘,你看,我家也有自行车了。” 林老太瞟了一眼,“看到了,我知道你家有自行车,也不至于这么大声嚷嚷,好多客人在呢,大惊小怪,当谁没有似的。” 林二伯娘:? 这话听着就跟老太太有自行车似的。 儿子大喜的日子,她高兴,一点儿不在意老太太的口吻。 她笑着恭维说:“凭四弟的本事,四弟一定有自行车。”原先老四在老家的时候,一下子有三辆自行车呢!她知道的。不过,她一样觉得很高兴。 “你四弟给我和你爹买了一辆三轮自行车。”林老太说。 她又说:“三个车轱辘,骑上去可稳了,我也会骑呢!” 她可以说是整个林家村第一个会骑自行车的老太太。 “啥?”林二伯娘被这一句句话砸下来,头都有点晕了,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都快压不住嗓门了,“娘你说四弟给你和我爹买三轮自行车了?你们这么大年纪,要自行车干嘛?” 周围还有不少人,吃完席面,交好的人家会帮忙收拾,这会儿帮着收拾的人不少,都听到了林二伯娘的惊呼声。 林大伯娘在一旁也听到了,也是十分震惊。 林老太神色不悦,老二媳妇这话就像是说,老了就不能骑自行车一样,虽然他们是年纪大了不错,但他们依旧能干许多事呢! 越上了年纪的人越不服老。 “我们年纪大了就不能骑了?骑的且好呢!”每天还能帮老儿子干活。 林二伯娘摆手,“娘,我不是这个意思,能骑能骑,多大都能骑。 我只是没想到,乍一听到有点……惊讶,对对,就是惊讶。” 林老太勉强算她过关,也就不说话了。 她不说话,不代表周围的人不震惊。 林二伯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林大伯娘心里则是五味杂陈,现在老二老三老四家都有自行车了,就自家没有。 那岂不是说,这几家里就属自家过的最差? 平常虽然她没二弟妹表现的那么明显,但谁家不想要自行车啊! 现在竟然连公婆都有车子骑了。 她心里能有好滋味才怪。 第412章 又买房 参加完林收的婚礼。 林老四又陪着老爹老娘在村里住了两天,觉得老爹老娘回了村子,每天都去找老头老太太唠嗑唠的挺开心,也就没急着回去。 反倒是林老太开始催着老儿子回京市了,她是知道老儿子是有事业的人,儿媳妇自己一个人要管那么多事,怎么管的完。 他们这次回老家,主要是来参加林收的婚礼,事已经办完,也该回去了。 多待一天,就多耽误老儿子一天的时间。 林老太这次去京市和上次去的心态丁点儿也不一样。 上次是拗不过老儿子的劝说,才决定去京市看看的,想着最多待上一两个月就回来。 去了之后发现,老儿子和老儿媳妇事业红红火火,每天忙的不得了。 而且他们老两口子还能发挥余热,不用吃闲饭,还能帮上忙,更热衷于去京市了。 老太太比林老四都要心急。 林大姑特意找时间给送过来不少东西,也从双胞胎嘴里得知老弟给他们兄弟俩发工资的事。 就那俩货在家啥活都不干,去了老弟那能帮着干什么?怕不是连他们自己吃的都挣不够。 知道这是老弟和她亲近,变相的给孩子零花钱,嘴上没说什么,心里都记着情。 她以为爹娘这次回来就不去了呢! 年初的时候她还劝过爹娘去京市的事。 这次老太太主动要去。 京竟然舍得把家里的地放下,老太太还好些,老爷子是种地的老把式,一天不去地里瞧瞧就浑身不得劲。 真是不知道京市有什么魔力,包括家里一个两个的,去了都不愿意回来。 宋启宋智从京市回来,在家住了不到三天,便出发去学校了。 整个暑假,掐头去尾在家有十天左右。 儿子们去读大学,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也不可能每次放假都回来,也就暑假时间久点,她也想儿子啊,偏偏放假了儿子们都不爱在家,就爱往他们小舅那里跑,去了就不回来。 林大姑也是很无奈。 她以后有空了高低也去京市看看。 其实心里也知道,自己去的几率很小,毕竟她们厂是不可能放这么久的假期,光是路上的时间都不够。 林老太和大闺女说了小半天,亲母女好久又没见面,总是有不少话要说的。 光是京市的见闻老太太都能说上一天。 只是林大姑没那么多时间听,她只请了一上午的假,还要回去上班。 林老太和大房二房说了还要回京市的事,地呢继续由大房种着,也不收钱,只用给够老两口的口粮就行。 鸡鸭鹅是由林丰媳妇给喂着,走前给留了不少粮食,足够这些鸡鸭鹅吃。 这期间林丰媳妇怎么喂她是不管的。 若是不舍得把粮食喂给这些鸡鸭,那她愿意去给鸡捉虫子,挖蚯蚓,喂些菜叶子米糠之类的,只要不给她喂瘦,这些粮食她都不会要回来。 这个想法是之前老太太打算过段时间就从京市回来的。 现在计划有变,趁在家的时间,林老太让自家老头子和大孙子林丰把这些宰了,连夜给熏制出来。 这样路上可以保存。 不管是风干还是卤制后风干,都是需要时间的,烟熏会快一点儿。 林老太也不是个不会做人的老太太,大孙媳妇帮她照顾了这么久,不论别的,给了一只鸡一只鸭。 是宰是喂着下蛋随便她自己决定,她给出去就不管了。 林丰媳妇儿高兴的谢过。 这些鸡鸭鹅都是她在喂,情况她都是知道的,老太太给的这两只,都是正下着蛋呢,她不舍得宰了吃,就给养起来了。 林二伯娘看到老太太给林丰家这两只活物,虽然眼馋,到底知道自家别想了,没出力是得不上这些东西。 除了在背后和林二伯嘀咕两句。 林大伯娘脸上见了笑模样,给的是她大儿子,和给自己家没有区别,他们又没分家。 林老太是不管这些的,总不能她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看儿媳妇们的脸色吧?这不是白活了么? 林老太和林老四不愧是母子,就这种想法都是一样的。 林大伯娘是个心里有成算的,她也知道年初那会儿老两口有多不愿意去京市。 现在看到老两口的变化,又亲耳听老四给老老两口买了三轮自行车,心里不免盘算开来。 想让她家立夏跟着老太太一起去京市。 只是这话刚提出来,没等林老四张嘴,林老太就给拒绝了。 老儿子事已经够多的了,不能让任何人给他添乱。 何况她也看明白了,家里的这几房维持住表面的和气就很好。 林老四回老家期间也没闲着,就这两天的工夫,去县城买了两处院子。 这到底是老家,以后即便是在京市扎根,逢年过节的也少不得回来。 县城的房价和京市不能比,这两处房子都不小,一共花了几百块钱。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88 首页 上一页 2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