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妇人说到这里,起初喝止人的老爷子又接着说:“直到前不久,我们看到衙差拿来的东西,才发现是倭人的东西。” “我们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想着为大昭尽尽力。” “可我们实在又不认识什么大官,直到新出了七条律法。” “我们才想起来,您的脸我们是认识的。” “您能为百姓们着想,定然不会背叛大昭。” “这才请了松桃姑娘,请您过来。” 李耀安对他们深深行了一个礼,道:“你们为大昭的心,不会被辜负,等一切尘埃落定,有功之人,都会得到嘉赏。” 李耀安又和他们聊了些家常,才离开。 在回家的半路上,看到了杨西宁。 原来是她看到密信,有些担忧李耀安,这才在李耀安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暗暗等待。 她见李耀安脸色虽然稍显疲惫,身上却没有血腥味儿,这才稍稍放心下来。 当天晚上,李耀安就去大理寺调人,悄悄和大理寺主事带着人去了京郊。 第二天上午,吏部尚书韩建被抄家入狱。
第185章 完结 五年之后,李耀安接替裴行之成为了户部尚书。 李耀明也因为在南海的政绩回到了京城。 李耀光带着自己的妻子和爹娘,也因为政绩突出,调回了京城。 李耀安和杨西宁生了三个孩子,第一胎是一个男孩儿,第二胎是一对龙凤胎。 老大李云瑞小小年纪就很是沉稳,能陪着李耀安在书房坐一下午。 老二李云端,从小就有些皮实。 老三李云曦,从小看起来就是乖巧的。 这让特意来京城看望孩子们的,王氏和李梁很是高兴。 老两口,对老三李云曦最是喜爱,总觉得有李耀安小时候的样子。 李耀明和崔念念倒是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儿子,李云宣。 李云宣做事情看起来很是有礼有节,喜欢钻研医术,但读书上从未落下。 李耀光和秦仙仙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小家伙都很是能闹腾。 五年的时光,李家在京城也换了个宅子,这宅子是赵晏赐下来的。 李耀明和李耀安一起住,那个宅子太大了,曾经是个伯爵府。 以前李氏一族的族人来京城,都只能挤着住,如今可算是能住开了。 李耀光被赐了个三进的宅子,避免了和李耀明、李耀安一起,不能当家做主的尴尬。 今儿,正是除夕夜。 李氏一族的人,都到了正厅。 李耀光带着家人来了之后,就更是热闹了。 几个小孩子在年龄最大的李云宣的带领下,坐一桌。 年龄小的,由奶妈带着吃一些能吃的东西。 成年人这一桌,都在分享自己近几年的经历。 “可惜,莲华和子言出海了,不然就真的一家团聚了。”王氏笑着笑着,突然抹了一把眼泪。 王子言入了礼部后,没多久,就带领人出海了。 目的是带一些能在大昭种植的优良作物回大昭,还有了解海外的情况。 李莲华觉得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带了自家的一些货物,跟着一起走了。 两人已经出去两年了,按理应该快回来了。 王氏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李莲华了,听说她跟着出了海,还急病了。 要不是后来收到了李莲华的来信还有礼物,王氏可能就病死在那个时候了。 崔念念拿出自己的帕子,上前轻轻擦掉王氏的眼泪:“阿娘,莲华他们也快要回来了。” “不是早就来信,说是已经起航了吗?” “今天云宣他们几个都在,您把饭吃了,可得好好陪他们玩一会儿。” 李耀安起身,去隔壁桌,直接把李云曦抱起来,放在王氏的怀里。 李云曦眨巴着大眼睛,望着王氏,可爱至极。 王氏的心顿时化了,抱着李云曦心肝宝贝的亲。 杨西宁见状和李耀安相视一笑。 赵晏当政五十年,于七十来岁驾崩,谥号天明帝。 而李耀安因为生下来时先天不足,后来虽然保养得宜,也于天明四十八年去世,谥号文正,享年六十来岁。 他在世时,一直清廉勤政。 官至宰相,兼任太子太傅。 死后,由太子带领礼部扶棺回乡,万民夹道相送,可谓全国皆挂白。 回乡之后,葬入李氏族地深山。 没有活人牲畜陪葬,只有竹简书籍和一些皇上赏赐之物。 下葬当日,因护卫营阻拦,清江府百姓,和闻声而来的百姓,皆跪于李家村外。 人人皆身着麻衣,满脸泪水。 甚至有些高龄老人,不顾劝阻,大声嚎啕。 其妻,杨西宁在李家村为李耀安守孝三年之后,跟随李莲华出海为大昭寻宝。 赵晏驾崩前夕,杨西宁带着李莲华为大昭寻来的地薯苗等优质作物进宫。 赵晏驾崩之后,太子继位。 杨西宁于新皇登基三年后,故去。 杨西宁生前,一直在京城参与女学,她带出来一批优秀的人才。 她们逐渐进入工部、刑部,渐渐每个部门都有了女性的身影。 而杨西宁也于天明十一年,被授予了正三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准许进入朝堂。 在杨西宁死后,与李耀安合葬。 而他们的墓穴也被封死,除非有现代仪器,或者山塌了,否则这座墓穴无人能开。 李耀安生前就吩咐过,等杨西宁死后,就将墓穴封死。 为了保护大昭的书籍知识,记录的人文历史。 一定要等到有了一定的科技发展,才允许这些东西面世。 人渐渐老去,故事渐渐结尾。 李梁和王氏走了,李耀安和杨西宁走了,赵晏和江婉吟走了,李耀明和崔念念走了,李耀光和秦仙仙也走了…… 人物渐渐退场,当初的年少已成过往。 你和我的相遇,是缘分,是奇妙,是藏不住的思念。 我们在生命中挣扎,企图留下鲜活的证据。 我们燃烧着热血,为最初的理想而奋斗。 奔腾的黄河水,鲜美的黄河鱼。 路边的野菜,还有高枝上的野果。 乘坐着马车,记录着旅行。 享受着田野,还有春雨的洗礼。 安眠的时候,葬入起点的故乡。 带着文化的传承,等待着上千年后的开启。
第186章 李荣番外 我是老李家的老四,爹娘给取了名字,叫李荣。 我家大哥生了个神童,私塾的夫子说,耀祖以后定能考取功名。 爹娘偏疼长房一些,我也就觉得,这是应该的。 我二哥李梁有些命不好,虽然有耀明那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又生了个体弱的栓子。 为此,阿娘阿爹曾多次想将栓子给丢了,或者弄死。 我有些可怜栓子,但也觉得栓子还是死了好,这样,也许耀明能从望春堂领些银子回家。 我们也好凑钱给耀祖去好一点的书院。 我自个儿只有一个丫头片子,取名槿华。 因为只有她一个,我倒是挺喜欢她的。 六弟李为娶了阿娘娘家侄女儿,小吴氏总爱和大嫂高氏争个高低。 院子里,每天都吵吵闹闹的,我只管每日在田里劳作。 后来家里分家了,赵氏想让我搬出来,我不大愿意。 二哥走了,我就是家里干活最多的了,到时候阿爹阿娘定会正眼看我的。 但是我错了,我们一家就像家里的下人,每个人都可以指使我们干活。 那天,阿娘竟然打算卖掉我唯一的孩子。 虽然槿华是个丫头片子,这也是我唯一的孩子,我怎能不心疼? 但爹娘这样做,也是为了家里着想,想给耀祖多凑钱读书。 好在最后赵氏发疯一样掀了桌子,爹娘没卖掉槿华。 后来我们搬出来了,有了小儿子耀飞。 二哥家的栓子也渐渐好了起来,甚至因为族里有了族学去读书了。 我和赵氏看着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自是百般宠爱。 族里越来越好,两个孩子也渐渐长大。 赵氏开始压着槿华,厌恶槿华。 槿华看我们的眼神也越来越冷了,在家里很少能看见她的笑容了。 耀祖成亲了,爹娘跟了去。 爹娘他们都被除族了,我和二哥被老族长过继到了他的名下。 栓子也有了大名,耀安。 二哥家的两个儿子,读书上都比耀祖要厉害多了。 我有时候想,若是阿爹知道耀明他们两个会这么有出息,会不会对二房好一些? 族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槿华也不怎么在家了。 后来直接跟着二哥他们去了京城,逢年过节,一封信都没有给过我们。 赵氏成日里骂槿华不孝,就像以前在老李家的疼爱都是假的一样。 耀飞自从去了族学后,对我们两个就开始渐渐有些疏离了。 每日早上出去时对着我们行礼,回来后也行礼。 但是,以前对我们的笑容,却渐渐不见了。 耀飞读书上,可能随了我,脑子确实不大好使。 读了十多年,也只考了个童生。 后来直接跟着二房的莲华出海做生意了。 有一年冬天,他终于回来了。 他带着一个女子,这女子长得很是清秀。 耀飞带着她回来的时候,拉着她的手,笑得真好看。 在吃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只是一个渔户家的女儿。 赵氏当时就发火了,她大骂耀飞:“咱们一族好歹也算是望族了,你什么样的姑娘娶不到?” “你爹写封信给耀安,你甚至可以娶个官家小姐!” “你给我把这个狐媚子赶出去,我们给你选个好媳妇儿!” 我心里其实也赞同赵氏的话,到时候我亲自去找二哥,让二哥给耀安写信。 以耀安的地位,肯定有官家小姐愿意嫁给我们耀飞的。 哪知道耀飞生气了,拉了那姑娘就走,不再回来了。 我和赵氏渐渐都老了,族里有些小辈会过来给我们劈柴挑水。 有一天,我们听到他们说,槿华就在清江府。 她一直没有嫁人,一个人管着清江府李氏一族所有的生意。 族里还明确表示了,要过继一个孤儿在她名下。 我早已记不清槿华的样子,因为她自从跟着二房去了京城,就再也没回来过了。 两年后,赵氏有些疯了。 成天就在李家村四处乱走,喊着耀飞的名字。 也是在那年的冬天,突然她清醒了,她给耀飞和槿华都做一身衣服。 她不知道现在两个孩子的身量,就按族里年轻人的身量大致做的。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89 首页 上一页 8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