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一城烟雨一楼合,一花只为一树开

首页 > 穿越重生
收藏  反馈 

锦衣月明(探案)

作者:哆啦荔荔   状态:完结   时间:2025-03-21 12:10:44

  他们如今的身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明明就相隔着一道跨不过的鸿沟,再说此人看似温和,实则脾气古怪,高深莫测,对万灵安,她不得不防,所以她万万不能因为两盘糕点就被他收买。

  想到此,景暄和隐去了笑容。

  万灵安只见她的身后开着大片的海棠花,她却显得清雅,在深重鲜红的颜色下,像一只轻灵越过的白鸟。

  突然注意到了她的动作,每次洗牌时,景暄和都用的夹牌洗牌法,手指灵活,将牌夹在手指间快速翻转……而这种动作,他曾在另一个人身上看过。

  他突然望向了她的脸,目光变得极专注,景暄和一抬头,万灵安立马收回了目光。

  又与景暄和玩了六、七盘,才放她回去。

  ***

  出了万府,阿呆早已在后门等待,他跟景暄和说了些衙门发生的闲散事情,二人便回到了府衙。谁知,衙门外站着一年轻书生,并未束发,穿一素衣襕衫,裳下摆接一横襕,见到景暄和,赶忙向她走近。

  景暄和还以为他是来告状的,可他突然“噗通”一声跪在景暄和跟前,倒让她不知所措了。

  “恩公,请受在下一拜!”那人浓眉秀眼,相貌俊逸,只是有些不修边幅,颇有魏晋风骨。

  “快请起,快请起!”

  景暄和虚扶了他一下,向阿呆使了个眼色,阿呆赶忙拉他起来,原来他便是春深书院的大才子汪常青了。他刚从牢里放出来,听说是一位姓景的捕快救了自己,不免十分感激,便马不停蹄地来到衙门前,拜谢恩公。

  “不必多礼,这都是我们捕快应该做的。”

  景暄和本是说客气话,那书生却眉头一皱:“哼,现今的冤假错案还少吗?每年牢中添了多少冤鬼?那些当官的溜须拍马的功夫倒是做得足,谁又有心为百姓着想一分?小生此行本是抱着将死的决心,若不是大人,小生便也背负莫须有的罪名,成了牢中的冤鬼了。”

  景暄和只见他的眉眼写满了傲气,文人风骨尽显无余,却听他继续说了:“小生心中本有一仰慕之人,此生惟愿像那位先生一样,做个为国尽忠、为民谋福祉的人,可是那位先生却遭奸人毒手,真是可气、可叹啊。”他的目光凛然地望向了远处的一处府宅,那府宅的大门已经被封,连门牌都濒临腐朽,布满了蜘蛛网,只是斑驳的朱色油漆应证了往日的辉煌。

  记忆中,这是于歌笛出生长大的地方,见证了她无忧的童年与鲜衣怒马的豆蔻年华,见证了她所有的骄傲、美好、快乐、明媚,也见证了她如何由一位千金小姐变成阶下之囚。

  满门光华,弹指成灰。

  这一定是于歌笛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伤。

  如今的景暄和,虽然没在这宅子住过,却也感到唏嘘不已。

  难道他说的先生……便是于景涟吗?

  “在下自知不能与那位先生媲美,只是以他为榜样,日日不敢懈怠。”汪常青惨然一笑,又说道:“在下下月便要参加乡试了,若能金榜题名,必备大礼,以答谢恩公的救命之恩。”

  “大礼倒是不必了,”景暄和摇摇头,道:“为了弄清此案,我曾走访过春深书院,大家对你的才华都赞赏有加,料想考取功名对你来说也并非什么难事,只是,若你真能通过科举步入官场,又有何打算呢?”

  “现今阉党横行,朝中人大多敢怒不敢言,更有大臣争相认魏福忠为干爹,七尺男儿认一阉人为爹,真乃奇耻大辱也。在下听说那位先生有一名门生,现今也在朝中为官,官至大理寺卿,他是为数不多敢与魏福忠对立的朝臣了,在下若能入朝为官,定会拜在此人的门下,也算是得以秉承那位先生的遗风了。”

  景暄和点点头,不出意外的话,汪常青所说的便是于景涟大人的得意门生欧阳明允了,在于大人落难后,欧阳明允也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被贬到沿海地区担任九品芝麻官,几番沉浮,某年在抗击倭寇的战役中立下头功,才被重新调回朝中。因为他能力卓绝,见识广博,逐渐被圣上赏识,委以重任,现在担任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负责审理重大的案件。

  “不早了,在下还要回书院温习功课,恩公保重!”他恭恭敬敬地朝景暄和做了个揖。

  景暄和回了一礼,汪常青便离开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景暄和久久不语。

  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已经快落山,却在天空射出了更绚丽的色彩,云霞的颜色变换极多,有时红中夹着紫,有时蓝中带着金,当太阳完全下沉的时候,天空中的余晖还未散尽,景暄和看着天上的风起云涌,心想,有的人便如太阳一般,虽然总有一天会消逝,可是他活着的时候发光发热,总有人不会忘记他,而于景涟大人就是这样的人吧,这样想着,她的嘴角露出一痕久违的微笑。

  是的,她不由得为他感到骄傲。

  ***

  次日清晨,景暄和前往锦衣卫北镇抚司报道。

  周承恩也未有太多吩咐,只是给了景暄和一方令牌,让她可以自由去义庄查看尸体,末了,周承恩说道:“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万大人特意吩咐我为你配一匹马和五名助手,希望你不要让我们失望。”

  景暄和抱拳,道:“小人定当竭尽全力。”

  周承恩点头,突然拍了三下巴掌,从屋后走出了五人,每人均牵一匹白马。

  景暄和见这五人神态迥然,从他们的服饰看,应该是锦衣卫中从七品的小旗,景暄和向他们深深地作了一揖,五人也还了一礼。

  周承恩说:“北镇抚司从蒙古新得一匹宝马,名为乌珠穆沁白马,也是这次为你准备的马匹,可是镇抚司的养马官太过粗心,竟将这白马与其他的马混在了一起,还请景兄辨认一二,到底哪一匹才是真正的乌珠穆沁白马?”

  景暄和知道周承恩是在考验她,也未多言,只是负着手,围着五匹马分别转了一圈,脚步定在了最后一匹马旁边。牵马的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一双灵活的眼珠上下打量着景暄和,他的左眼有一块小疤,额头上还冒了几颗痘。

  景暄和从他手中接过牵马绳,说:“就是这匹了。”

  “景兄为何如此确定?”周承恩有些不解,这五匹马颜色相同,形状又无太大区别,为何他却这样笃定呢,难道真有神通?

  “不会是瞎猜的吧?”牵马的少年挑眉道:“若是瞎猜,迟早从我北镇抚司滚出去,不要耽误时间。”

  “思逑,不得无礼。”周承恩皱眉道。

  虽打断了少年的无礼之举,眉眼间也写满了疑虑,景暄和看出了怀疑,朗声道:“蒙古有四大名马,分别是阿巴嘎黑马,铁蹄马,乌审马和乌珠穆沁白马,其中乌珠穆沁白马尤为珍贵,相传成吉思汗的八十一匹战马就是来自乌珠穆沁,这些马的左腿上都有一个烙印,也是草原上的一种文化,小人刚才观察了每匹马的左腿,只有这匹有一个烙印,是故这匹马才是大人要找的。”还好她平时喜欢看不同的闲书,正好考到了她学过的知识点。

  周承恩目光游移,只见这马后腿真有一处方形印记,虽不显眼,细看却能辨出,而那牵马的少年也对他使了一个眼色,证明景暄和所言非虚。

  “小子,这回就算你蒙对了,可这马性子暴躁,已经摔下了不止十人,你就算得了马,也要降服得了它才行。”少年打了个响指,说:“使这马心悦诚服,可不能光靠你那些雕虫小技。”

  “请景兄上马。”周承恩对她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第7章 三个问题 夺心案的三个关键。……

  这白马性子烈得很,只瞪着一双眼睛,气势汹汹的样子,想来周承恩是故意试自己的功力。

  景暄和从小在内蒙古的外婆家长大,外婆家有很大的一片草场,景暄和对骑马也有别样的感情,是故她对御马的功夫还是十分自信的。

  可惜的是,她如今只是个捕快,小吏而已,是没有资格骑马的,平常也只是用驴作交通工具,这下倒好,能过过瘾了。

  景暄和从容一笑,一跃便上了马背,双腿陡然夹紧,握紧缰绳,那白马两蹄离地,长长地嘶吼了一声,景暄和还是稳稳地坐在马背之上。白马仍是不服气,开始在校场横冲乱撞,景暄和任由它胡闹,无论这白马如何冲撞,她都稳坐不动。白马就这样与景暄和斗了好几回合,见她还是在自己的背上,才垂下头去,表示服气。

  周承恩只见阳光下,这人一身黛蓝色的常服,端坐于马背之上,下颚微扬,神态冷静,气质清华,倒叫人移不开眼。

  “思逑,还有你们几个,陪景大人去义庄一趟吧。”

  牵马少年撇了撇嘴,不情不愿地跟在景暄和后面离开了。

  其实景暄和心里清楚,周承恩这么做是为了让这五人盯着她,若是到时候她不能成功破案,他们还能在过程中找出她的错处,将锅甩到她头上。

  不过她也不恼,这顺天府人人都有一套自保之法,若是有人能够全心全意地相信一个陌生人,倒是奇闻了。

  就在她与周承恩的五名手下去义庄的途中,却见阿呆骑着一头黑驴跟了过来。

  那黑驴速度不慢,只是落在白马的后面,与白马相比又丑又笨。

  景暄和下了马,等阿呆走近,背着手问他:“阿呆,你来干什么?”

  “老大,多个人手多份助力嘛,阿呆保证不给老大添乱!”

  “那县令大人和何捕头那边……”

  “老大你放心,我已经和他们打过招呼了,他们十分支持我,还给了我几两银子当饭钱呢。县令说了,若你能帮助破案,我们县衙也脸上沾光了。”

  “何捕头说什么了吗?”

  “老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何捕头都快退休了,平时就是个酒蒙子,如今称病在家,自然不想管这些闲事。”

  景暄和能在顺天府衙门成长地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何捕头,他就是个老油条——整天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有炎症,大事小事都丢给景暄和。

  阴差阳错之下,何捕头的懒惰让她有了大把实践的机会,如今处理案子也更得心应手了。

  景暄和看他憨态可掬的样子,不觉哑然失笑。见天色尚早,又到了一处小溪,便命五人先停下,在溪边休息一下。

  景暄和与阿呆并肩坐在溪边,只见溪上波光闪闪,景色秀美,绿树掩映,水天一色。

  湖边划过一只飞鸟,竟长着一身柳黄色的羽毛,个头极小,在水面上经过阳光一照,倒像碎金拂过一般。

  阿呆指着这飞鸟,道:“老大,你说三足金乌到底长什么样子啊?有这飞鸟好看吗?”

  “传说中,三足金乌有三只脚,全身长着火红的羽毛,拥有太阳神力。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诗云:‘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宋代陆游也曾作诗曰:‘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可见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对这神鸟都很崇敬呢。”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