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张良,还是太过天真稚嫩,才会轻易就被李令月给忽悠住了。 若是他再年长个几岁,便会看明白,秦王政野心勃勃,意在天下,根本就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讨好,而停下进攻六国的步伐。 李令月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样子,继续忽悠小张良:“你应该知道,秦王特意接你和韩非入秦,是因为他觉得你们有大才吧?” “我?有大才?”小张良皱着张脸,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要说公子非有大才,他是信的,可他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大才呢? “别妄自菲薄啊。你日后的成就,未必会低于韩非。”李令月意味深长地看了小张良一眼:“若是秦王要用你们,你可愿为秦王所用?” 小张良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秦王对韩国虎视眈眈,他不愿为这样的君王效力。 但李令月像是看出了他的想法似的,以手抵住了他的唇:“先好好想想,再回答这个问题吧。你要明白,你到了秦国朝堂上,可不仅仅是为秦王效力的,你也可以影响秦王的决断。” 影响秦王的决断么? 小张良果然陷入了深思中。若是他和公子非能够影响秦王的决断,他们能不能劝说秦王放过韩国?他和公子非可以为秦王效力,以此来报答秦王。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他和公子非必须得先得到秦王的倚重才行,万万不能触怒秦王。 若是能够哄得秦王放他和公子非归韩,那就更好了。 想法变了,小张良对待李令月和姚贾等人的态度自然也变了。 他对李令月等人不再那么抵触,反而开始主动向李令月与姚贾打探秦国的情况。 姚贾在他稚嫩的小脸上看到跃跃欲试的神色,终于不得不承认,这张良小童的确有些不同寻常。 他年龄尚小,便这般聪慧,若是不夭折,待长大之后,必会做出一番成就。 不过,更厉害的还是李令月,三言两语,就能化解小张良对秦国的敌意。 之前,姚贾在看到小张良对秦国有多么抵触时,还一度担心小张良会不会因为惹恼秦王而丢了小命。要知道,他们的王上,可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啊。 眼下,姚贾倒是不用担心小张良了。就是不知道,李令月准备怎么劝服韩非。 身为韩国公子,韩非对自己被迫入秦一事,也表现得颇为抗拒。如此一来,他要如何为秦王所用呢? 李令月听了姚贾的话之后,摆了摆手:“我劝说一个小张良已经够累的了,为何还要去面对韩非那张臭脸?不去不去,让秦王自己想办法吧!” 与“买一赠一”的张良不同,韩非可是嬴政自己惦记的人才,当然该由嬴政亲自来解决。 不过,李令月觉得,他们用不着为这事而担心,“想通了”的小张良,会主动去做韩非的思想工作的。 现在的六国之人都还以为嬴政攻打其余国家是为了要地呢,又有谁能够想到,嬴政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山东六国囫囵个儿地吃下去呢? 只要韩非与小张良存了“存韩”的心思,就会主动跳进嬴政的碗里去。 至于日后,他们发现了嬴政的“真面目”……韩非会如何选尚且不知,但张良却不是个不顾时局,不顾黔首之人。 只要张良看明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是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的天下苍生的共同愿望,在嬴政的治下,黔首们的日子能够过得比战乱时安稳富足,张良便会转变态度。 正如原本的历史中,楚汉相持之时,刘邦一度欲复立六国之后,身为故韩之后的张良却劝阻了刘邦。 总之——往后的事,往后再说罢。 韩非本以为,自己被秦人强行要了过来,这一路上,秦人一定会轮番出马,劝说自己为秦王效力。 谁知,秦人只是拘着他,不许他随意活动,秦军将领与那姚贾都未曾来劝说他,这也让韩非提早准备好的一番拒绝之语没了用武之地。 过得几日,小张良来看韩非,并未韩非带来了一些新鲜的吃食——与韩非不同,这一路上,小张良还能自由活动。 在路过前头那个村子时,小张良便在村子里买了些果子与点心。 小张良仔细地将那果子擦了擦,而后递给韩非:“公子,吃一些吧。良听说你近些日子食欲不振,可是因为吃不惯干粮?” 韩非摇了摇头,苦笑道:“不,不必……唤我公子。我一个阶下囚……算、算哪门子公子?” 他说话一着急,便容易口吃,与他交谈有些累人。因此,尽管他有满腹才华,在韩王室中却十分不受人待见。 张良却半点儿不嫌弃,耐心地听他说着话。 他的态度,稍许抚平了韩非急躁的心情。 韩非从张良手中接过果子,口吃的状况好转了一些。 “早、早些年,我在外游学,什、什么苦没吃过?怎、怎么可能会吃不惯干粮?我只是……只是担忧哪。” 为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担忧,也为韩国的命运担忧。 韩非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与一个小童说这些,兴许是因为,除了小张良之外,他无人可以倾诉了,又兴许是因为,小张良是与他同病相怜的故国之人。 他的话虽未说完,小张良却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语。 小张良白净的小脸上,满是与他的年龄段不相符的沉稳。 “公子不必担心,秦人既点名要我们,便不会将我们抛在一边。我们若能进入秦国朝堂之中,左右秦王的决定,便可为韩国斡旋,打消秦王灭韩的念头。” 韩非闻言,双眼牢牢锁定张良,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这话,是你自己,想的,还是,秦人与你,说的?” “是那秦国女将与我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小张良仰着小脸,认真地道:“既然我们入秦的结果已无法更改,倒不如想办法为自己,也为韩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韩非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好,好……日后,就由,我们来,来为韩国筹谋。” 躲在马车后的姚贾将这一幕看在了眼中。 李令月见状,挑了挑眉:“这下你总算可以安心了吧?” 姚贾冲着李令月一拱手,道:“一切果然如殿下所料。韩非与张小童愿为吾王所用,我也可放心带着他们归秦了。” 李令月叹道:“可惜不能再去楚国溜达一圈,楚国的人才,半点儿不比其他国家少。” 刘邦最初的班底,可都在楚国呢,还有项羽手下的一些能臣也在楚地。 姚贾道:“招揽人才固然要紧,但对于王上而言,您可比那些人才重要多了。” 这一路上,姚贾已收到不止一封从咸阳寄来的书信,问他们到了何处,并向他询问大唐太女的喜好及习惯。显而易见,秦国君臣都在迎接唐军而做准备。 盟约虽已草草定下,但秦唐君臣双方的第一次会面,自然意义重大。 当然,李令月的权限要高于姚贾,若是她执意要先入楚,那么,姚贾也无法违逆她的意思。 可于公于私,姚贾都不希望李令月这么做。楚国疆域辽阔,环境复杂,与其余几国大不相同。在没有万全把握之前,最好不要深入楚国腹地。 李令月也只是随口这么一说,她已带着大军在山东六国晃悠了大半年了。 眼看着就要入冬,她的大军也该安定下来,好生歇息一阵子了。 且秦唐合作,并非通过几封书信就能敲定,李令月也需要正式与秦王会面,敲定诸多合作细节。 姚贾见李令月并未执意入楚,不由松了口气。 数日后,唐军抵达函谷关。 望着这座关隘,李令月这才有了些将要归乡之感。 只是,也正是因为这座关隘的存在,让李令月清晰的认知到,此处并非她的故乡。 函谷关为先秦时代的雄关,秦有秦函谷关,汉也设了汉函谷关。 然而,随着地势变迁,函谷关的战略地位逐渐被潼关所取代。 李令月率军出征之时,曾不止一次地从秦函谷关与汉函谷关的旧址处经过,只是那时,无论是秦函谷关,还是汉函谷关,都已成了废墟,堙灭在时光长廊之中。 正如张养浩那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如今,李令月正走在这条秦汉经行之路上,认真地打量尚未废弃的秦函谷关。 在这函谷关后,还有着巍峨雄壮的咸阳王城,有着尚未被楚人付之一炬的咸阳王宫,有着那留下无数传奇,引起后人无尽遐想的大秦始皇帝。
第018章 “殿下这是怎么了?”姚贾问。 “没什么,只是,我从未见过这样戒备森严的函谷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李令月道:“后世,此处只剩下了些许废墟。” 有废墟都算不错了,许多建筑连废墟都没能留下。 李令月极少与姚贾聊起后世之事,如今,听她主动挑起这个话头,姚贾忍不住问道:“为何只剩下了废墟?” 这样一座险关,难道后世就弃之不用了吗?虽然不知后世究竟是谁取代了秦,但那个取代了秦的王朝,就如此厌恶秦吗?连秦留下的关隘,都直接放弃了。 姚贾并未掩饰自己的想法,他的疑惑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李令月摇摇头:“并非如你想的那般。函谷关的弃置,是地貌变化的结果。” “函谷关之险,有赖于黄河紧贴稠桑原北壁而走,且稠桑原上森林密布,无法通人,只有一条狭窄险道可供人通行。因此,对于秦军而言,只要守好函谷险道,便可拒敌于函谷关之外。” “然而,后世稠桑原水土流失,河床显露,密林消亡,天险不再,函谷关自然也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曹孟德先是建立了魏函谷关,然后又因魏函谷关无法满足其防御需求,便在黄河拐弯处的险要之地修建了潼关。 自此,潼关正式踏上了历史舞台,函谷关则渐渐销声匿迹。 李令月点到为止,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她心中的感慨,姚贾约莫是无法理解的。 至于姚贾想要探知的那些东西,恰恰也是秦王政想知道的。待见了秦王,李令月自会说与他听。 他们乌泱泱一群人在函谷关前杵着,函谷关守将自然要出来查探情况。 李令月这才得知,负责驻守函谷关的,是秦将蒙骜之子蒙武,同时,他也是蒙恬与蒙毅之父。 蒙武显然事先得到过来自咸阳的指示,他对待李令月的态度很是恭敬。 在确认了李令月一行人的身份之后,蒙武与函谷关驻军让开路,由着李令月等人通过了函谷险道。 函谷关外,负责打探“秦军”动向的韩国与魏国探子见状,总算是松了口气。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5 首页 上一页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