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李令月拉了拉武皇的袖子:“阿娘,既然这些人都主动归附了,那咱们肯定得收下啊!他们的先祖拼了命地逃离前隋,却在咱们统治的时候请求成为咱们大周的人,这不正好说明了咱们大周是天命所在、众望所归吗?” 虽说这几个村落没有多少地,人也不多,但他们为了回归大周,连祖上珍藏的旧物都拿出来了,这对于大周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况且,大周现在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了,人口却还是不够多,李令月巴不得能立刻再多出一批人来! “朕知道。这些人,咱们自然是要收的。不过,在正式接纳他们之前,得将他们的身份挨个儿查清楚了,不能让别国细作趁机混了进来。” 武皇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接纳这批人了。 “阿娘英明!”李令月见武皇心中有了成算,便不再多言。 此事不仅让武皇和李令月觉得不可思议,也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风浪。 这些年,大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繁华、富庶、安定了起来。周边许多国家之人都对大周心向往之。这是武皇与李令月领导有方的成果,也是大臣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时,这些大臣们听说前隋老兵的后代拼命想要重新回到大唐来,与有荣焉。 不过,他们跟武皇想法相同。回来可以,回来之前,需要经过一番排查。这批人回归大唐之后,究竟该是什么章程,也得好好讨论一下。 一番准备工作颇为繁琐,等到这些工作全部做完,又是一年过去了。 当边关那些人终于被允许以唐人的身份踏上大唐的国土,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都是听祖辈的故事长大的,在祖辈的描述中,曾经的大隋是一个国力强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惜,在隋炀帝上位之后,一切都毁了。 隋炀帝先征吐谷浑,又命人建运河、修龙舟,丝毫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 他征集大军三征高句丽,更是直接将隋朝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一次征战高句丽,隋炀帝就调派百万之众。原本隋军有着巨大优势,按理说,只要稳扎稳打,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怎么也不至于拿不下来。 可隋炀帝带着大军出征,一心想要逞威风。他要求将领们不得擅自做主,必须听从他的指挥才能行动,这就大大延误了战机。一路上,隋炀帝更是时有骚操作,弄得将士们苦不堪言。当大军抵达平壤之时,由于隋炀帝判断失误,隋军遭遇埋伏,最后逃回去的兵卒仅仅只有数千人。 这些刚刚归唐之人的先祖,就是在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时逃走的。 根据那些隋兵们的回忆,当初他们跟随隋炀帝出征之时,每天都有同胞在他们身边死去,负责造船的人因为长期站在水中,下半身生了蛆。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周围就像是人间炼狱一般,看不到希望。 隋兵们不想死,更加不想毫无意义地死去,因此,他们选择了叛逃…… 在逃亡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死去。最终能够顺利逃出来的人,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幸存者中,有一些人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有一些人则从此隐姓埋名,躲到边境线处,隐居了起来。 他们虽然一辈子都没再回过故土,但他们却反反复复地向子孙讲述着曾经的“开皇之治”,讲述那片富饶的土地,讲述他们在隋文帝治下的衣食住行…… 他们在边境线上的日子也不好过,时不时便会被卷入战乱之中。正因为一日不如一日,往昔的治世在他们心中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这些老兵们的子孙生活在与大唐交界之处。对于大唐的繁华富庶,他们也有所耳闻,只是感触并不深刻。 直到他们踏入大唐的腹地,他们才深刻意识到,他们的先祖所言非虚。 华夏之地,果然美丽富饶。 如今统治着这片土地的王朝,更是让这片土地绽放出了惊人的活力。 往后,他们就是唐人了。他们能过上先祖口中繁华富庶、路不拾遗的日子吗?
第208章 朝廷派了一名女外交官来负责接待这些刚刚归唐的前隋士兵们的后代。 女官亲切的笑容,诚挚的态度,让这些新唐人心下稍安。 “往后,大家都是大唐人了,自当守望互助。如果你们生活上有什么难处,可以向负责管理你们的官员反应,他们会帮助你们。要是有人胆敢随意欺负你们,朝廷也不会放过他们!” 皇储对于民生这一块儿十分看重,由她一手栽培出来的女官们自然也是如此。何况,女官们在大唐的土地改革中,已经见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她们比任何人都明白,想要顺利地做成某件事,就要与民众站在一道。 女官是带着物资来探视新唐人的,在安抚完这些新唐人之后,她就将物资分发给了这些新唐人。这些物资中,有粮食、布匹,有种子、锄具,还有足够让他们度过几个月的大唐货币。 新唐人听着女官关切的话语,感受着手中沉甸甸的分量,眼中一时竟有些湿润。 他们这些生活在边境线上的人,没有国籍、没有尊严,时常被欺负来欺负去的。哪怕是一个小国的官吏,都敢对他们吆五喝六。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在大唐接纳他们之后,他们居然从大唐派来的官员这里,得到了尊重。 而且,大唐比他们想象中更加强大繁华。 这些新唐人不由开始感到庆幸,庆幸他们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庆幸大唐愿意接纳他们。 当这些新唐人知道,他们还有地可以分的时候,他们更是欣喜若狂,不住地称颂朝廷。 短短时间内,在女官的帮助下,新归附的唐人就渐渐融入了大唐之中。无论是他们的生活质量,还是他们的精气神,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了起来。 周边地区的一些村落见了,不禁也有了些想法。既然他们的“邻居”能够成为唐人,他们能不能成为唐人呢?他们的村落与那些新唐人的村落挨得那么近,说不定他们的先祖也是华夏人逃难过来的呢? 大唐既然肯收了他们隔壁村,何不把他们一起给收了呢? “大家回去都好好在咱们村里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是华夏人的后代。一旦找到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像隔壁村那些人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了!” 在村长的一声令下,一大村子的人浩浩荡荡地行动了起来,掘地三尺,任何一块地方都不肯放过。别说,还真被他们挖出一件疑似出自中原王朝的古董。 村长和村里的人一合计,决定拿着这件古董去碰碰运气…… 当他们抵达附近的大唐官府时,不止他们心中存着这个想法,与他们有着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我们村里发现了中原王朝的瓦片,我们祖上肯定也是华夏人,让我们回归华夏吧!” “几块破瓦片能证明什么,你们真是想当唐人想疯了!” “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我们村里许多人跟你们大唐人一模一样,我觉得我们祖上也是华夏人!” “你们真是比前面那群人还能做梦!你说你祖上是华夏人,我还说我祖上也是华夏人呢!” “我们跟你们这些冒牌货可不一样,我们这里有用华夏语写的书!我们不识字,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书,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我们祖上肯定是华夏人,我们才应该回归华夏!” “你都不识字,你怎么能肯定你们的书是华夏的书?我看啊,说不定是别的地方传过来的书呢……” 大家都不是傻子,只要获得大唐的国籍,就能够享受到大唐给与的诸多好处,他们当然愿意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边境线上的大唐官员眼见着周边的百姓都争做大唐人,不由又是骄傲自豪,又是头疼。 大家都心向大唐,大唐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开疆扩土。只是,短时间内,想要投奔大唐的人多了,他这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大唐一时之间,只怕也难以消化这么多的土地和人口……愁啊! 长安城中,武皇与李令月这些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明明她们没有对外发动战争,却被动“开疆扩土”,这对于她们而言,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对于接纳边境线上的百姓成为新唐人,武皇和李令月还是很谨慎的。接纳了这些人,就意味着她们要对这些人负责。 她们需要排查这些人的身份,确定这些人中没有混入间谍,并且她们也需要考虑接纳这些人,对大唐已有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她们不能因为这些人,影响到大唐现如今的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李令月想了想,与武皇一起,将朝中重臣与外交部官员召集起来,共同商量该如何对待那些想要成为唐人的外国民众。 李令月道:“若那些人自称是华夏人的后代,在证实了他们话语的真实性后,可以直接接纳他们成为我大唐百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身份,他们的请求一律驳回。” “现在期盼着成为唐人的外国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直接拒绝他们的请求,恐怕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况且,我大唐如今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一名女外交官说道。 在她看来,适当地接纳一部分外国人,也没什么坏处。反正这些年,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大唐的粮食不仅够自己的百姓吃,还能拿出去卖给别的国家,大唐是有能力养活更多人的。 而多一些人成为唐人,为大唐干活,也就能为大唐创造更多的价值。 李令月显然早已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开放合法移民通道。我们制定一些规则,符合条件的外国民众,可以申请加入大唐成为唐人。” 在场的诸位官员想了想,也认可了李令月的提议。 有人自愿带着土地投奔他们大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但他们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接收人和土地。既然如此,制定一定的规则和门槛,选择性地接纳部分外国百姓成为新唐人,就成了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大唐官员们就规则的制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武皇与李令月则优哉游哉地在一旁看起了戏。 不管这些官员们吵成什么样,反正,她们只负责最后的把关。 在如何接收外国移民方面,外交部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外交部的女官们据理力争、舌战群雄的模样,给武皇所倚重的心腹大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5 首页 上一页 2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