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心虚。 永乐帝朱棣(狞笑):我倒要看看是哪个小兔崽子给老子把庙号改了! 我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留个名正言顺的名声,你倒好,给我改成祖,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谋权篡位的是吧! 【朱棣后试图抹去建文帝的痕迹,甚至把建文帝的年份一律改成了洪武年份,朱八八三十一年就去世了,洪武纪年却持续到了三十五年哈哈哈哈。】 洪武初年,朱元璋顿时感觉自己的手痒了,冷笑一声。 “小兔崽子,老子看你是皮痒了!以为改了年号人家就不知道你干的好事了!” “明成祖!还明成祖!” 朱棣在殿中上蹿下跳的躲避,闹得一阵鸡飞狗跳。 【当然,建文旧臣也遭到了清算,首当其冲的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 【在这里楚楚要补充一个误区哈,方孝孺并没有因为触怒朱棣惨遭诛灭十族哈,这并不是正史,极有可能是谣传。】 朱棣:谁在给我泼脏水?? 【方孝孺作为作为文坛的领袖人物,如果真用上了诛九族这种大刑,无疑会引来天下声讨。 【而且华国历史上被诛灭过九族的人,不超过双手之数。方孝孺是因为当廷触怒了朱棣,才被他赐死了。】 【关于诛十族的谣言则是起源于一本叫《枝山野记》的野史,并且成书于百年后,其中真实性有待考证。】 永乐帝朱棣(委屈):朕就知道那些文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居然如此抹黑朕!朕确实查抄了方家,流放了相关亲族,哪有诛他十族! 【或许是因为得位不正,朱棣在继位后为了弥补靖难之役对于国家的伤害,十分勤勉,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开创了“永乐盛世”。】 【而随着朱棣在内的三代明君的精心治理,终于弥补了靖难带来的伤害,一举把大明发展到鼎盛时期。】 【如果没有土木堡战神出现的话。】 明朝众人:又来一个战神? 朱元璋:造孽啊! 托天幕的福,现在各朝各代对战神这个词都产生阴影了。 永乐年间,本来听见叶楚说老朱家接连三代明君,朱棣正大笑不止,结果又出了个土木堡战神。 朱棣:???不会我老朱家也出了个李景隆那样的货色吧? 【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被誉为古代典籍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因战争而遗失。】 【建国后,其实考古专家本来打算打开朱棣的陵墓寻找原件的,不过后来发生了一点意外便中止了。】 小朱棣:???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秦朝,嬴政一脸生无可恋,先前便猜测那些博物馆里的宝物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破案了。 汉朝,刘彻也是一脸难评,怎么后世的人一点都不忌讳这些啊?说挖就挖! 唐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面面相觑,不会吧,朕的昭陵! 永乐年间,朱棣急忙下旨,务必将《永乐大典》多刊刻几份留存,别到时候找不到了就来打朕的主意! 叶楚一脸惋惜:【不过老朱家另一个倒霉蛋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由于当时技术的不足,不仅陵墓中的大量宝物被毁,连尸骨都被烧毁了。】 什么?! 老朱家所有的皇帝都大惊失色,陵墓被开就算了,怎么连尸骨都毁了! 小朱棣心有余悸的拍拍胸脯,还好不是我,躲过一劫!! 【而另一桩历史认可的功绩则是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自南宋后,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就偏向了南方,致使南北之间联系日浅。】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朝中官员大多皆来自江南,极容易形成党派,若是继位者无能就会被文官所裹挟操控啊! 老四倒是有胆魄,直接迁都! 【对于朱棣来说,北平乃是他的大本营,经营多年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北平地理位置要紧,来往南北皆便利。】 【定都于北平不仅可以抗击入侵的蒙古人,更能够借此将控制辐射到东北地区,向南也可以掌控中原,维护全国的统一。】 【可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的家族亲朋全都在南方,不愿意北迁,极力反对此事。】 【但他们忘记了,朱棣会听他们的吗?】 第17章 令人心动的奖品 【当然是no!】 【朱棣可不是任由文官操控摆布的建文帝,况且摆脱建文朝这些留下来的文官掣肘也是他迁都的目的之一。】 【所以即使大多数人都反对,朱棣依然顶住压力迁都北平。】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如果不想大明成为第二个南宋,更为了维护大明的长治久安,必须北迁。】 赵匡胤:??我的大宋怎么了,怎么裂开了? 宋哲宗:有种不好的预感...... 【历史会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历史会客观的记载他的功过。朱棣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但确实是一个好皇帝。】叶楚总结道。 【他能文能武,开拓疆域,时至65岁仍然带军亲征,最终去世于北征回师的路上。】 【在这里用《明史》里特别喜欢的一段对朱棣评价作结:“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秦朝,嬴政端起酒杯隔空遥敬这位武德充沛的帝王:“敬明成祖!” 唐朝,李世民就更加欣赏这位和他一样同样擅长军事的后代帝王,端起玉盏一饮而尽:“敬朱棣!” 洪武初年,听到朱棣死于北征途中,朱元璋叹了口气,拍了拍朱棣的肩膀:“老四,你做得很好!” 朱标也是一脸慈爱的摸了摸小朱棣的头:“四弟,做的不错。” 顿时小朱棣的眼眶就红了,自己能明白未来的自己,生怕自己愧对了大明,愧对了父兄,所以不敢有一丝懈怠。 擦了擦眼眶,朱棣嗡声嗡气的说:“大哥要好好保重身体,我朱棣将来要做最威武的大将军,为大明征战四方!” 朱标轻轻一笑,“好。”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朱标在,陛下是不会传位给其他人的。 而对于小朱棣来说,长兄如父,大哥从小就照顾他良多,闯了祸也为他承担,能力也是卓绝,当然不是讨人厌的大侄子能比的! 而此刻的洪武末年,朱元璋沉默了许久,叹了一口气,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 “老四,你先退下吧,明天按时上朝,允炆你留下,皇爷爷有话跟你说。” 没人知道他们聊了什么,只是第二天朝会之时,朱元璋石破天惊的宣布了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今重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 “嫡四子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洪武三十一年,授朱棣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朱棣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行叩拜大礼:“儿臣遵旨。” 朱允炆虽然眼眶微红,但也知道如今大势已去,就算皇爷爷让自己登基,四叔心中仍会不甘,很可能大明会再起战乱。 朱允炆也不得不承认,四叔比自己更加适合做大明的帝王。 而且如今听天幕说四叔这个永乐大帝功勋卓著,这些个大臣哪里还愿意支持自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朱允炆也跪倒行礼:“孙儿接旨。” 下朝后朱元璋还是敲打了朱棣几句,“如今允炆已不再是太子,日后便叫他做个闲散亲王,安稳度日吧。” 朱棣恭敬应是。不过是个小儿,只要他安分守己,看在大哥的面子上我朱棣还不至于容不下他。 不知不觉,叶楚已经走到了故宫的出口,朝空中挥了挥手,笑着说:【到这儿故宫也逛完啦,关于朱棣的故事也讲得差不多了,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啦。】 【这次留给大家的讨论问题是:你认为在古代京师在南方还是北方好?】 【这次给大家准备的朱棣骑马出征的铁制摆件及书籍《养好一匹优秀战马的注意事项》共三套哦!】 秦朝,王翦一眼就注意到了摆件中朱棣的战马。 激动不已:“陛下,这摆件之上似乎有物品悬挂在马匹身上?” 嬴政本来就对那本养战马的书十分眼热,经王翦提醒后定睛一看。 朱棣似乎是踩着某个东西跨坐在马匹之上,他敏锐的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后世的马具。 怪不得,怪不得那大明朝可以大败北方擅长骑射的外敌,想来骑兵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若我大秦的骑兵也能有如此装备,战斗力定能更上一层楼! 汉朝,卫青也是一眼看见了马上的东西,一拱手:“陛下,这马上似乎是马镫,但好像和我大汉的规制有所不同,极有可能是后世改良过的马具!” 刘彻上前一步,确认过后立即抚掌大笑:“是极!就是马具无疑!若能得此物件改进我大汉骑兵,加上那本养马的书籍,定能增强军队实力! “再加上有爱卿与去病统军,拿下匈奴岂不如虎添翼!” 宋朝,赵匡胤作为领过兵的人,自然知道优秀的战马对于骑兵来说意味着什么。 更叫人心动的是,那与如今形制颇为不同的马鞍与马镫。 若是我大宋能够得到此物,增强我大宋骑兵实力,拿回燕云十六州将会更有把握! “来人,传赵普来见朕,务必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定要得到楚楚姑娘的奖励!” 各朝各代都疯狂卷起来了,誓要得到此次的奖励不可。 而叶楚关掉直播后,则立马回家开启了疯狂的文献阅读模式,还有三天的时间,务必要把先前落下的进度补回来。 自建国以来,我国曾组织过多次的青铜器修复项目,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由王老和杨老主持修复的国宝级文物班簋和1号青铜神树。 当时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修复几乎云集了华国大部分的专家大佬,王老和杨老带领团队修复了近乎十年才将它完美还原。 而这次出土的神树碎片更多更杂,预计比上一棵神树更加精美复杂,难度也更大。 之前早就听老师说他们二位受国家指派在陕西西安修复一件稀世珍宝,没想到这次居然能有幸和他们学习,自己一定要更加用心才行。 而且若是真的能参与到那件宝物的修复中,那自己下次直播滤昼的主题也不用愁了! 西安,我来啦! 第18章 花瓶竟是我自己 七月的西安正是炎热的时候,叶楚和屠老一路奔波,已经是热的满头大汗。 “终于到了。”叶楚也是第一次来西安,显得有些激动。 暑假的时候正是旅游高峰期,丽山园的门口也是布满了游客,导游的解说声在寂静的山中显得格外清晰。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72 首页 上一页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