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书房里的空气几乎结了冰,康熙不发一声坐于桌案前,打量着下方的暗流涌动。 胤礽嘲讽一笑,自己这个太子挡了皇阿玛的路,劳累他费心费力的给自己扶持对手,先是老大,再是老八。漠然垂下眼眸,心中只觉得厌烦无趣极了。 大阿哥一脸喜色都难以掩饰,反而是他身后的老八恭谨垂头,实则暗暗思量,这意思是太子之位还是被废了?真是意外之喜! 胤禛淡定的端起茶抿了一口,一个两个的蠢货真是急不可耐!局势尚不清晰,还是要暂避锋芒的好。 叶楚当然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引起了唐朝和清朝的暗流涌动。 【当然朱标本人也是十分优秀,师从宋濂,饱读诗书,性格宽厚,十分具有长兄风范,常常为弟弟们的过错求情,风评极好。】 【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视察陕西回来后,不慎感染风寒病逝。】 朱元璋:知道了,知道了,这陕西是万万不能叫我家标儿去了! 【唉,我们朱八八心里苦啊!自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后,最爱的儿子也先一步离他而去。】 【更糟糕的是朱标的嫡长子,大明的嫡长孙朱雄英也在十年前病逝了。】 【因此大明的皇位继承问题也成了朱元璋必须要重新考虑的事情。】 洪武年,朱元璋几乎要被这一连串的噩耗打击的站不住了,眼眶瞬间红了,看向身旁的马皇后,一时间太过悲痛竟然说不出话:“妹子...” 马皇后也是一怔,拍了拍朱元璋的手,轻声叹了一口气。 没想到自己还是先一步离他而去了,标儿和雄英竟也遭遇不测,独留重八一人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永乐年,已经登基数年的朱棣也面露怀念之色,大哥,不知道你是否会责怪我呢? 可是建文小儿欺人太甚,我朱棣从未后悔过举兵靖难! 【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写过“务以嫡临君位”,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嫡子继承皇位。】 【当长子和长孙相继离世之后,朱允炆自然成为了继承人的有力人选。】 【其实老朱选择朱允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朱允炆从小就聪明好学,极其孝顺,父亲朱标离世后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还安慰他要顾惜身体。 【而且朱允炆也继承了朱标仁厚宽慈的性子,对朱八八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宛宛类卿?】 洪武年,朱元璋这边手忙脚乱的给皇后太子检查完身体后,也暂缓心绪继续聆听天幕解说。 听到朱允炆的表现,朱元璋颇为欣慰,这孩子听着是个好的,与标儿如出一辙。 其他皇子:??? 永乐帝朱棣:哼!装模作样! 【于是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正式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继承人。】 叶楚话音一转:【然而朱允炆年纪尚小,羽翼尚未丰满,不似朱标能够镇住朝中的开国功臣。】 【为了更好的肃清朝堂蠹虫,也为了给好孙子铺路,一场自上而下的清洗开始了。】 【震惊朝野的蓝玉谋反案发生了,株连无数勋贵侯爵,朝中重臣,仅列入《逆臣录》中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这也为靖难之役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洪武年,朱元璋眼神一狠。 蓝玉已经跪下请罪,连声喊冤,殿中一片肃穆,大臣们都战战兢兢的伏倒在地,生怕点到自己。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阎王点名啊! 朱元璋没出声,自己晚年清洗朝堂也有为太孙铺路的意思,这其中有没有隐情自己现在也不知。 谋逆?他们也敢! 还是先把人关押起来,叫锦衣卫去查探一番,顺便给朝中这些酒囊饭袋一个警告。 朱元璋冷哼一声:“先把蓝玉下狱审查,其余人暂不追究,不过朕要提醒你们,把自己的爪子管好了,否则别怪朕不留情面!” 【那很多观众就要疑惑了,第一是正统继承人,第二有朱元璋铺平道路,第三坐拥百万大军,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把皇位搞丢的?】 【而且大家可以猜猜朱棣作为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起兵之初兵力有多少吗?】 各朝各代,心里蠢蠢欲动的藩王被浇了个透心凉:唯一成功的藩王?那本王呢? 贞观年间,李世民也和大臣们津津有味地探讨起来。 尉迟恭说道:“若要战胜拥有百万大军的朝廷,起码也得有数十万兵力吧?” 李世民点点头,“药师认为呢?” 李靖迟疑着开口:“若是人数太少,要想谋反成功难度太大。但听楚楚姑娘的意思,恐怕这个藩王朱棣手里并没有多少兵。” 李世民心中也是如此思虑:“先前楚楚姑娘曾提到朱棣有封狼居胥的实力,只怕自身在军事上也是天赋异禀啊!” 洪武年间,大臣们也是暗自议论。 朱元璋是知道自己的,老四坐镇边疆就算有本事抽调所有兵力,对于百万军队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并且允炆是我老朱钦定的继承人,恐怕地方军队也不会配合老四造反,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第11章 朱允炆:削藩?我有自己的想法! 叶楚感叹一声:【只能说不愧是能征善战的燕王朱棣吗,起兵之初仅仅只有身边八百亲卫!】 秦朝,嬴政也是讶然,区区八百人也敢造朝廷的反? 贞观年间,君臣众人都被这个小得离奇的数字给惊呆了。 李世民率先反应过来:“哈哈哈哈,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这个朱棣之能!” 汉朝,刘彻也是一惊,看向卫青:“这个朱棣不过八百人也敢起兵?!” 卫青一拱手,有些疑惑:“臣也不知,这燕王朱棣是如何靠这点微末兵力从边疆攻入王都的。” 明朝,洪武年间,满堂哗然,任谁也没有想到是八百人。 朱元璋一挑眉,看来自己还是小觑了这小子,平常招猫逗狗的惹人嫌,在打仗上有两下子啊! 朱标也是十分震惊,眼神有些复杂,四弟果然是骁勇善战,在军事上颇有天赋。 看着朱棣有些慌张看向自己,柔和一笑,安抚地拍了拍他的手。 未来老丈人开国大将徐达:啧啧啧,看不出来燕王这小子竟有这等本事。 【朱棣本是位高权重的藩王,北平与当时的首都建康一南一北,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自由自在,那他为什么要赌上身家性命去谋反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朱棣与朱允炆这对叔侄间存在的根本矛盾:削藩。】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怎么来的呢?】 【那就要让我们再把视线拉回洪武年,朱元璋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将诸子分封为王,驻守边疆,拱卫皇室,形成了明朝的藩王制度。】 【也因此朱棣作为藩王手中是有军事指挥权的,加上他常年征战北方,在军中颇有威望。】 【于是在起事后迅速收拢了一部分边军约三万人,这也成为了他初期与朱允炆相争的底气。】 朱元璋:?这小子笼络军心!我就说小兔崽子哪里来的军队! 朱棣:什么笼络!这明明是个人实力和人格魅力! 【其实朱元璋建立这个制度时,也考虑到了藩王作乱的可能性,规定藩王之间不可以相互往来和串联,避免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叶楚戏谑一笑:【可能老朱也没想到他儿子靠自己一路打穿了他留给宝贝大孙子的百万军队。】 朱元璋一顿,不想承认咱家这个大孙子可能也许有点无能?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聪慧好学,性善纯孝,但其实老朱对于他继任帝位也是十分放心不下,认为他“仁柔少断”。】 【甚至在朱元璋临终之时还特地下了诏书让各藩王在封地服丧,不许来京师。】 洪武年间,朱棣悄悄撇了撇嘴,老爹未免也太偏心了吧!为了让大侄子继位,都不许儿子来奔丧。 永乐年间,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眯了眯眼,想起那段时日自己不顾皇命前往京师奔丧,却被建文小儿派人拿着敕令命自己返回北平,真是叫人不悦! 【建文帝即位时,镇守边疆的诸王已经拥有了很大的权势,对于想要集权的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 【朱允炆忧心忡忡,便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 【齐泰认为燕王实力最强理当先削,但黄子澄却认为燕王有功无过,对他动手可能会引起舆论,应该从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洪武末年,朱元璋重重咳嗽起来,面色阴沉的看向下首的朱允炆与朱棣。 自天幕出现以来,关于立储人选的争议就没有停歇过。 自己的身子已经不行了,起初听闻燕王造反时惊怒交加,但天幕又对朱棣大加赞赏,自己也对允炆继位有些迟疑,这才搁置下来,想再看看后续发展。 朱元璋突地开口:“允炆,可还记得你曾向皇爷爷说过的话?” 朱允炆恭敬回答:“允炆记得,削藩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但如果道德和礼法都无法约束藩王的行为,就削减他的封地,降低藩王地位,最后才能出兵讨伐。” 朱棣不置可否的翻了个白眼,装腔作势!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看向朱允炆:“允炆,可要记住你今日所言。” 【于是,在朱元璋仅仅去世两个月之后,朱允炆就开始了雷厉风行的削藩。】 【为了避免燕王与其他藩王联合,第一个惨遭毒手的就是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sù)。】 【第二年,连削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叶楚一摊手:【朱允炆削藩的手法极为激进,地狱笑话:朱允炆可能是怕老朱在地下寂寞,所以急着要把几位叔叔送下去陪他,可以说是哄堂大孝了。】 洪武末年,“啪”的一声,朱元璋将所有案牍扫落在地,指着朱允炆,还未来得及说话便重重咳嗽起来。 下面的几位王爷早就坐不住了,纷纷站起身怒视着朱允炆,要不是顾忌着老爷子的面子早就冲上去揍人了! 朱元璋好不容易缓了过来,双颊气得通红:“如此削藩!你是赶着去投胎吗!骨肉至亲,他们可是你的亲叔叔!咳咳咳!” 朱允炆早就利索的跪下了,心里颇为不服。 削藩本来就是必行之事,将来的自己说不定就是在这些叔叔的压迫下才不得不激进地削藩! 洪武初年,这里的场面更是一团乱,哭诉声络绎不绝。 朱元璋大吼一声:“行了!”众皇子这才安静下来。 朱元璋揉揉额角,怎么看自己选的这个大孙子都是一副不聪明的样子,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君王敢如此削藩的,真是无知至极!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72 首页 上一页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