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首页 > 无限流派
收藏  反馈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作者:蒙娜丽鹅   状态:完结   时间:2024-04-06 02:10:04

  等等,公主?

  几乎所有人都不明白了,她们哪敢做公主?

  公主那可是皇室女子的称谓!

  然而,众人倒是没太过多在意此事,时代变迁意思有变似乎也算正常。

  某个角落里。

  扶月喃喃地念了一句,“公主。”

  公主,就是那些金尊玉贵的人吧?

  她似乎有些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了,意思就算没有男子,自己也应当当自己是公主,别人不能对自己好,自己要当自己是金尊玉贵的人。

  她也想找个相互奔赴的郎君……

  扶月摇了摇头,女子说得对,生活里不是只有男人的,她要过得精彩,有自己的生活!

  【一首赛琳娜的《Who Says》送给大家“……Who says you\'re not beautiful.”】

  众人的脑子里刚莫名其妙地反应过来那奇怪符号是谁说的意思,一大段地怪异符号就朝着他们的脑子里涌去。

  众人更惊了,好怪。

  这曲子怪,词儿更怪。

  但是词的意思他们却懂了。

  不仅是女子,许多男子也不由地惊讶。

  这是在勉励他们吧。

  他们没有不好,他们都是美丽的,都是优秀的,都是能有自己的畅意的人生的。

  即便旁人给出了不好的评价,可自己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还算是能接受这奇怪的东西。

  但更令他惊奇的是这词,竟跟他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了。

  他一向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也不是不想被人承认,因为他还想要圣人承认自己让自己实现抱负。

  至于其他的他都不在意,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也,他当然要自己痛快。

  李白甚至想要学一学这奇怪的词,可是女子唱得太快实在没办法完全记下来。

  【大家要对自己好一点哦!】

  【李清照的这首词虽然我个人看着不那么好,但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观点,其情绪还是上扬的,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哀怨之类,由此可见李清照那段时间的日子应该还不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一时还没从那奇怪的词中回过神来,一听这话她才开始回忆。

  写这首词已经是好几年前了,那时候新婚,又没有发生后面的那些不好的事情,自然是心情不错的。

  那时对官人情意正浓,自然不可避免地就在此中常常提到对方了。

  之前不觉得,她这时心中涌起一些羞意。

  这样的闺房之作被众人知晓,确实有些惹人羞。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佑党人,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一路高升,先任尚书右丞,后又任尚书左丞,李清照还上书赵挺之为自己父亲求情却未能成功。】

  说起这事,李清照面色一变。

  幕中女子讲得细,她是早知道会说到此事的。

  她心中仍对自己父亲陷入党争之事耿耿于怀,偏偏连他们都没办法,她一个深闺之中的女子就更没办法了。

  也没别的想法,她真想幕中女子能帮她骂一骂那些胡乱来事的人。

  大宋因这些人一步步地走下衰落,真是令人悲哀。

  【所以李清照心情郁闷,她写《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感叹梅花高洁、不畏霜雪,又写《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为桂花鸣不平,都隐隐能看到她对现实不满的一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周敦颐眼前一亮,咏桂花的倒是少。

  可这为桂花鸣不平是何意?

  【这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以议论入词,别具一格。“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的颜色有暗黄的淡黄的轻黄的,花型小看起来柔柔弱弱的,这里也有拟人的手法,那时候的桂花多长于深山之中,所以她说桂花,长得远,性情萧疏,只留下 其香味,就像隐士一般。】

  东晋。

  陶渊明他们正巧在后山上看见几棵桂树,他还想着可以摘花酿酒,倒是没往隐士方面想。

  这时候听到李清照的这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于是接下来她就开始赞颂桂花,“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需要碧色轻红,呼应首句,暗淡轻黄就已经是花中第一流了。】

  虽说没有浅碧轻红,但谁又能说暗淡轻黄不好呢?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梅花一定妒忌它,菊花也因它而羞怯,因为等到中秋时,它是那些有着精致栏杆的花园中最夺目的花。】

  清,乾隆年间。

  说起桂花,袁枚忍不住地想起了金陵的盐水鸭。

  每每桂花盛开的季节,盐水鸭总是比平时的味道更好。

  又馋了。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屈原可真是无情无义啊,写了那么多的花木喻君子美德,怎么不把桂花也写到《离骚》里呢?宋代陈与义有相似的句子,“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一顿。

  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巨幕中听到有后世之人批判自己的,他的心中竟泛起一丝庆幸。

  虽然不是什么太不好的评价,但只别在一味地夸赞他才好。

  然而他却没想到,这也能被人拿来作文章。


第103章

  李清照

  【在很多人的眼里,《离骚》中的植物就是性情高洁的象征,所以,他们看似责怪屈原没有在《离骚》中提到桂花,但其实只是在借屈原以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说到此处屈原还真自我怀疑了一下。

  桂树是一种用处极大的植物,若真论起来,它完全可以作为女子口中性情高洁的象征。

  其花可酿酒,还可作为装饰,而桂木更是可以制船造桨,可比有的人有用多了。

  【北宋末年,党争愈演愈烈,李清照作为“元佑党人”的后人,日子自然也不可能安宁。】

  【在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从崇宁元年一直到大观元年,这一段时间里,李清照一直因为党祸松紧而往返于家乡和青州之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时候管得严了,会有禁止元佑党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的规定,还会有不允许宗氏与元佑党子女成婚,订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约。】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这些事情都是李清照不爱提的。

  因为这党祸之争,她和官人才有了那么多的分离。

  而她很清楚的是,他们两人只是许多人中的两个,因此而遭难的还有许多许多,甚至于整个大宋都在因此而陷入阴霾。

  其实幕中女子先时的说法不妥,她和苏轼根本没什么恩怨。

  这事情能怪到苏轼的头上吗?

  肯定不能。

  因为苏轼跟他们一样都是遭难的人,即便没有苏轼也会有其他的人,即便他们不遭罪也会有其他的人遭罪。

  古之商鞅、屈原都是遭罪之人,变法都是如此的。

  可是他们想要大宋变得更好,就必须得变法。

  就连李清照也没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先时很少会去思考的问题了。

  然而她虽什么也没说,其表情还是分毫不剩地落入了一旁赵明诚的眼里。

  赵明诚不喜欢看到李清照蹙眉的样子。

  他仍记得两人初见时李清照那浅笑嫣然的模样,不过几年过去,岁月并没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但她却多了些愁。

  赵明诚心中揪了一下,看着李清照无意识转动着的杯子,伸手将那杯子夺了过来,吓得李清照颤了一颤。

  见她一惊一乍,赵明诚嘴角噙出笑容,帮她将酒杯填满了。

  而李清照显然没搞清楚状况,先是一愣,而后才随着赵明诚的笑容和动作眉目温柔了许多。

  【这段时间里,李清照也写了不少的词来表达她复杂的心情,或许当时的她以为那时的日子便已经是最难的日子了。】

  这话说得不算直接,但也很好理解。

  意思以后的日子会比如今更难。

  李清照轻轻吐出一口气,仔细想来,幕中女子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国家灭亡,丈夫离世,这可不是很难吗?

  再比较比较,如今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是在与丈夫短暂分别后所写下的一首词,别名《一剪梅·别愁》。】

  【这首词我们都很熟悉了,以前在读书的时候说起愁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李清照的这一首,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近来得知李煜不再要生要死,只一味在屋中写词,宋太宗赵炅对他的态度好了不少。

  好吃好喝的、好纸好笔直往他那儿送。

  即便天真如李煜,他也猜到了,许是因为幕中女子提到了自己。

  李煜有些激动地翻出巨幕出现后不久写出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他想起巨幕刚出现的那段时间,他仿佛觉得这世间已经无可留恋。

  可是到了后来,他看到了如此多不如意的文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仿佛天之骄子,可他们每一个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于是渐渐地,李煜开始觉得他们的作品有趣,他们的为人有趣。

  而且他还期待着更多的文人,期待着幕中女子解说自己。

  现在虽然并没有解说自己,可提到自己的词句,还是这么高的评价,这让李煜根本无法平静。

  这份激动,甚至像是要超越他对自己的不幸命运的哀愁。

  【那我们就简单地看一下这一首咱们都耳熟能详的作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红藕指的荷花,荷花败了,香味也已经散去,玉簟,如玉一般的竹席,看到这般秋景,女主人公轻轻提起罗裳,独自上了船。】

  【兰舟是船的雅称,一般认为最初是用木兰制成的舟。第一句写景,简单几个字就写出了清秋之景,春去秋来,就如同悲欢离合,是正常的,但却也是令人哀伤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原本苏轼心中就有些对李家父女的歉疚之情。

  这事情说大不大,造成的结果再让他难过他也愣生生地过到了垂暮之年,而说小却也不小,毕竟还是让他捱了这么多年。

  可真正提到这个,苏轼才想起那年他写水调歌头时的场景。

  本来是不太记得了,这时候那种难受的感觉竟跨越时空越上心头。

  确实是令人哀伤的。

  【而“独上兰舟”一个“独”字便显得更加寂寥。】

  【她一个人便逍遥自在吗,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锦书和兰舟一样,都是雅称,这里是指书信,云卷云舒,谁寄了书信来?如今正是那大雁南归之时,月光洒满了西边的高楼。】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