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写吗,就让他们写啊?”听了他的话,杨桐有些疑惑道。 “不写,先陪你说会儿话。” 杨桐看了看时间,随后说:“这样吧,也不能耽误你太久,咱们再打个十分钟的。” 其实陈叶想说打半小时也行,不过也怕杨桐在阳台待久了冷,便就应了她。 他在心里慢慢盘算着,应该最后十来天吧,就快回去了。 从认识到在一起,他们几乎每天都见面。陈叶已经习惯了身边有杨桐的声音,陡然间分开这么多天,他真的会不适应。 陈叶知道,他俩之间,是他最离不开她。 他想起杨桐曾和他分享过她很喜欢的一句话,那是北欧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的,那句话是:“他的世界非黑即白,而她是色彩,他唯一的色彩。” 杨桐也问过自己是不是他的色彩,但是陈叶骨子里还是内敛,没有大方回答,只是轻轻笑着,把杨桐抱进自己怀里。 后来陈叶熬夜将那本书看完,对那句话越发产生共鸣。 对啊,他的生活原本非黑即白,杨桐是漫天黄沙里他遇见的唯一一抹色彩。 鲜亮无比,傲立于世,璀璨而独立。 …… 第二天起床,杨彤就暗暗感觉到了妈妈的不对劲,因为只要她一玩手机,她妈妈的目光就悄悄追随过来。 杨桐在想,是不是唐书琪话没说清楚?她该不会只是说了自己在外地谈了个男朋友,但忘记说了男朋友不是外地人啊。 不然妈妈怎么会这么防着自己? 她都快三十了! 杨桐终归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性格,终于,在今天早上她妈妈第三次瞄她玩手机的时候,杨桐决定直接发问:“妈你干啥呢?” “我手机有这么好看吗?” “还是说,你想换个新款?” 杨妈妈不语,只是默声走开了。 看着妈妈离去,杨桐反而很沉得住气,她就不信,妈妈能一直不问。 终于,在中午的饭桌上,杨妈妈忍不住了,欲言又止好久才问出口:“桐桐,你谈恋爱了?” 杨桐没有遮掩,边吃菜边点点头。 看女儿这坦荡的模样,杨桐妈妈反而更着急了:“妈妈不是跟你说过,最好不要谈外地男朋友吗?他人还这么远,要是你以后嫁到那边去怎么办?他能陪你回北京吗?” 果然,就是意思没传达明白。 不然她实在不理解,陈叶工作稳定外表也优异,妈妈应该是支持的才对。如果说不知道人品如何,也可以之后多见面几次帮自己试探啊。 反正不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只有杨桐找一个外地男朋友她才会着急。毕竟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女儿远嫁,然后一年才回来看父母一两次。 那杨桐就必须打消她的顾虑。 “停,妈妈你打住,唐书琪话没跟你说明白,我这个男朋友不是外地人,他就是北京的。” 杨爸杨妈一同疑惑:“什么?北京的?那那孩子怎么跑那么远?” 杨桐觉得好笑:“你们闺女不也跑那么远吗?” 杨爸杨妈沉默了一会儿,发现好像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自己女儿也因为工作乱跑啊。 杨桐也实在不想爸妈再多加猜测,便决定主动坦白:“他是国家地质研究院的,为了完成相关研究才申请到肃南地质局去的,至于什么研究我就不了解了,这是他们的专业问题。” 杨桐父母听得认真,手里的筷子悬在空中,忘记了吃饭。 “我和他呢,也是在肃南认识的,他比我先去了几个月,因此对那边风土就会更熟悉一些。” “所以在我去的那段时间里,他也帮了我很多忙,就如你所见的那个公众号里一样,我上祁连山也是他帮忙当的向导。” 杨桐看父母听得认真,便就再多说了些:“我觉得这人挺靠谱的,专业能力也强,也挺有耐心的,刚好我俩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互相喜欢,就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听了女儿这段话,杨爸杨妈心里放松了许多。 看来还真是小唐那孩子话没说清楚。 杨桐妈妈又忍不住发问:“那他今年过年回北京吗?他现在还在肃南?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你这一下子问这么多,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呀,得看他的研究进度。” 杨桐现在胃口好了很多,又不紧不慢地吃了好几口饭,“不过怎么感觉你比我还着急啊?” “我着急,我着什么急呀,这不也是看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那小伙子不错的话就领回家来让你爸爸和我看看呀。” 杨桐笑了笑,果然,爸妈着急的就是这些。 “好好,他回来了我安排一下。” 杨桐妈妈还是有很多想问的,想了想后开口:“那他父母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 这个杨桐确实没有问过:“不清楚,但我只知道他父母好像离婚了。” “离婚了?” “好像是吧。”杨桐也不是很确定。 “好啦好啦,我的好妈妈,我现在只是处于谈恋爱当中,谈婚论嫁这事还早着好吗?再说我俩是在外地认识的,我怎么知道他家在北京的状况啊。等我俩到了那个阶段我一定盘问他,问个清楚好吗?” “行吧。”杨彤妈妈妥协了,“但是他回来了,你得第一时间跟我们说啊,我得先替你掌掌眼。” “OKOK,遵命,母亲大人!” 杨桐眼珠子一转,想讨价还价一下:“那我过两天能回我那小破屋自己住吗?我怕我半夜剪片子吵到你们。” 又遭到了杨女士的强烈反对:“不行,白天能工作的事儿,为什么要推到晚上?” “熬夜对身体不好,谨防你回家天天熬夜,想回小破屋这事儿就等你把工作完成了再说吧。” “好吧。” 反正离陈叶回来还早,那就先这样吧。
第47章 热烈 之后的日子里,杨桐…… 之后的日子里, 杨桐每天工作室和家里两头跑,有时候在工作室忙昏了头,会收到唐书琪的上门慰问, 给她送个饭什么的。 杨桐几乎是全程盯着吴畅剪辑的, 配音也是她自己上, 毕竟作为专业的科班生, 杨桐的声音条件是很好的。 主要请其他的配音师杨桐现在也没预算, 与其花小钱去请一些偏门配音演员, 杨桐觉得不如自己上, 起码这是她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比他人更用心对待。 北京已渐渐进入隆冬, 整个城市一夜间被冰雪覆盖, 给忙碌的人们画上了休止键。 杨桐看着朋友圈里纷纷刷频的初雪景照, 不由得想起自己在大山上看到的初雪。 现下纪录片剪辑工作也逐渐进入尾声, 杨桐想起一个月前经历的一切, 瞬间恍惚得好像上辈子发生过的事。 她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步调, 但唯一不同的是,那个和她产生了深刻链接的人快回来了。 今天早上陈叶给杨桐打电话说, 他订了三天后的机票回北京。 杨桐盘算了一下觉得时间正好,三天之后陈叶结束了他的工作,回来复命即可,而那时杨桐的纪录片也已经完成收尾工作, 有几天的休息时间。 虽说之后的事情才是真正繁琐复杂的,她不光要去找同行和目标受众观看纪录片, 然后收集反馈意见进行调整,还要去参加影展和交流活动,提交自己的作品, 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不过好的是领杨桐入行的师父手里有很多资源,受他的影响,杨桐在发行公司这里可以获得很多便利。 她早就把最早一版的成片发给师父看过,他说对自己这次的作品很有信心。 杨桐也相信,自己这次能打翻身仗。 ....... 三日之后。 首都国际机场,人潮如织。 行色匆匆的旅人拖着大小行李箱,奔赴各自的方向。广播声、交谈声、行李箱滚轮滚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室相逢的味道。 廊桥外的雪粒子扑在玻璃幕墙上,杨桐把保温杯贴在有些发烫的脸颊。 烟灰色羊绒大衣长及小腿,杨桐低头查看自己驼色半靴前的雪碴,它们落在白色地砖上,逐渐消失不见。 她第七次抬头时,终于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从国内到达口拐出来。 陈叶单手推着28寸铝制行李箱,卡其色工装裤裹着线条凌厉的长腿。冲锋衣拉链扯到锁骨下方,露出被甘肃风沙磨砺出蜜蜡光泽的脖颈。 杨桐忽然想起几天前视频通话,他在宿舍外的路灯底下仰头喝矿泉水,喉结滚动时下颌绷成锋利的弦月。 陈叶走到杨桐面前:“杨导亲自接机?”低哑嗓音裹着砂纸般的颗粒感撞进耳膜。 对方不否定,笑意盈盈地打趣道:“对啊,你很有福气吧。” 陈叶用空着的另一只手把杨桐揽进怀里,力道莫名比前几次都紧。 “我当然有福气。” 杨桐把保温杯塞进他带着冻疮的手掌:“剪完片子发现冰箱只剩生姜,喝点吧,北京也降温了。” 陈叶仰头灌姜茶时喉结急促滑动,热水顺着下巴淌进衣领。 杨桐突然伸手抹过他唇角,指尖压到干燥起皮的唇纹:“陈研究员在西北待久了,连唇膏都不会涂?” 玻璃幕墙外的雪忽然下得绵密。 陈叶突然停下,杨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踉跄着撞进他怀里,“你什么时候见我涂过那玩意儿?” 杨桐一时说不出来话。 她闻到他领口渗出的味道——混杂着岩芯样本的冷涩与体温蒸腾出的琥珀香,比她剪辑室里那台老式放映机散发的热度更灼人。 —— 杨桐嫌麻烦没有开车,毕竟她跟父母说的是今天要和唐书琪去城郊玩,而杨桐去机场又是唐书琪接她去的…… 不当面对好口供她总怕有纰漏。 于是陈叶提前叫好了车。 网约车后座的暖气发出轻微的嗡鸣。杨桐把行车记录仪转向窗外,指尖状似无意地擦过陈叶膝头。 他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白,半个月前见过的破洞被潦草地缝补过,灰线走势像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 “《南山影像志》终剪版……..”陈叶想起这事突然开口,“鸣谢名单里把我写成地质顾问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50 首页 上一页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