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哥的唾沫攻势下,全班人都缩成了鹌鹑,唯唯诺诺,看了一眼黑板上方的挂钟,心想这节晚读恐怕就要这样过去了。 丁凯同样撑着下巴漫不经心地听着,无神的双眼在触及到发哥亮闪闪的脑袋时突然一亮,嘴里蹦出一句:“你们看发哥的脑袋像不像一个卤蛋?” 当然,丁凯还是有理智在的,说话的声音极小,只有他们周边几个人听得见。 杨悦有气无力地白他一眼:“别说了,饿死我了。” 丁凯一脸惊讶:“不是吧,发哥的脑袋都能让你有食欲?” 杨悦不跟他贫,索性开始研究起了放在桌肚里的烤年糕和烤红薯。 她偷偷摸摸地把手伸进去摸索,触碰到烤红薯时,温温热热的触感让她满足一笑。 杨悦瞥了一眼讲台上口若悬河的班主任,一边小心地打开烤红薯的包装袋,“嘶”的一声,手指头在撕去烤红薯外皮时被烫了一下,她却一点儿也不恼,相反,冷冰冰的天气里,能吃上一口热乎的可太让人高兴了。 手上黏答答的,杨悦低头一看,原来是不小心沾上了烤红薯的汁水,她低下头舔了一口,蜜一样甜。 趁班主任不注意,杨悦握着烤红薯迅速咬了一大口,舌尖还没充分感受到薯瓤的香甜,就被烫得倒吸一口凉气。 害怕被发哥发现,她的动作不敢太大,只能蜷缩着舌尖,稍稍张开嘴,哈着气,一口烤红薯兜在嘴里来回翻滚。 好不容易候凉了,快速咀嚼几下,还没尝够味就被吞下了肚。 只留下香甜的余味,馋得人心痒痒。 杨悦左右看了两眼,见同学们毫无异样,迅速放下了心,迫不及待又低头咬了一口。 这次她不敢心急了,只敢小小的咬了一口薯瓤的外沿部分,韧韧的,很有嚼劲,虽然没有薯瓤内部那么丰富的汁水,但却出乎意料的好吃。 杨悦偷偷摸摸地吃着烤红薯,完全沉浸在了其中的美味,殊不知那阵香香甜甜的气味早已随着热气的溢散飘到了别的地方去。 碍于讲台上的班主任,周边的同学只敢窃窃私语: “什么味道?” “好像是烤红薯。” “谁把烤红薯带进来了?” “真有胆啊,居然敢在发哥眼皮子底下吃东西!” 孙露露在一旁馋得直咽口水。没有人比她更知道烤红薯的美味,尤其是阔别多日后重得所爱,她更是恨不得立刻把烤红薯捧在手心里,然后大快朵颐。 然而,她不敢。 烤红薯的香味从旁边的桌肚里不依不饶地传出来,悠悠扬扬,越来越浓郁,也越来越馋人。 看得见吃不着,孙露露真是抓心挠肺般难受。 周边的窃窃私语更是有扩大的趋势,此时讲台上的吴德发终于发现了异常。 他如鹰一般的锐眼像台下扫去,目光如炬,同学们迫于压力,纷纷低下了头,是以没有看到讲台上的班主任双眼已经发红,就连声音也哽咽了起来:“我就知道,孜孜不倦的教诲是有用的,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态度,很好。即使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你们也能做到认真听讲,我真是太欣慰了!你们炯炯有神的双眼让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台下,因为试图找出烤红薯香味的来源而瞪大了双眼四处张望的学生们:…… 班主任最后是抹着泪走的,要不是晚读下课铃及时响起,恐怕他得泪洒当场。 将脑袋埋进桌肚里,心满意足吃完整个烤红薯的杨悦这时终于抬起了头。 刚抬起头,就被周边同学直勾勾看过来的眼神吓了一跳:“怎,怎么了?” 眼冒绿光的同学们:“交出烤红薯地址不杀!” ———— 徐丽丽觉得,那个卖烤红薯的小摊在存心和她做对。 ——以往她不屑一顾的时候,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写字楼下;现在她难得想买个烤红薯尝尝,结果,在她为了不引起陈淼唐小倩注意几次偷偷摸摸去往那个路口的时候,烤红薯小摊居然不见了! 今天是烤红薯小摊没有出现的第八天。 公司又要加班,徐丽丽正拿着手机点开外卖软件在页面上划来划去思索着吃什么。 这时,唐小倩和陈淼有说有笑地回来了。 徐丽丽本来没有注意,直到她再次闻到了那阵魂牵梦萦的烤红薯香味。 徐丽丽一个激灵,“噌”一下站了起来。 引得陈淼和唐小倩看了过来:“怎么了?” 徐丽丽连连摆手:“没什么,没什么。” 一边说着,人已经迈出了公司的大门。 徐丽丽觉得此刻鬼鬼祟祟的自己就像一个狗仔,尤其是为了不让那个小摊贩认出来,她还戴了一顶鸭舌帽、一个只露出眼睛的黑口罩。 就这样,迎着路人奇怪的目光,她终于见到了久别重逢的烤红薯小摊。 “要,要一个烤红薯。”徐丽丽捏着嗓子说话。 那个瘦高的小摊贩看也没看她,自顾自地在泥炉的铁箅子上摆弄着什么:“烤红薯没有了。” 徐丽丽:“那来一块烤年糕。” “烤年糕也没有了。” 徐丽丽哽了一下,怒道:“那你这里有什么?!” 小摊贩沈三元这时终于抬起了头,语气热情,意在推销:“有新品——烤玉米!玉米粑粑!” 徐丽丽这时已经有些气糊涂了,心想这个小摊贩果然和自己过不去,要什么没什么,也没仔细听新品到底是什么,直接大手一挥:“全都给我来一份!” 就这样,徐丽丽拎着一个烤玉米和五个玉米粑粑回到了公司。 直到坐在工位上,她都还没反应过来自己不是去买烤红薯的吗?怎么拎回来了一个烤玉米——再者,玉米粑粑又是什么? 算了,将就着吃吧。 徐丽丽闻着打包袋里的香气,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是被烤玉米的香味迷惑了。 那股清甜的,和淡淡的炭火味混合在一起的,烤玉米的香气。着实诱人。 徐丽丽打开包装袋,从里面拿出烤玉米。玉米外面裹了一层淡绿色的叶子,已经被烤焦了,淡淡的焦糊味中还带着几分叶子的清香。 撕开叶子一看,里面的玉米还是好好的,虽然没有新鲜玉米那么饱满,但一点儿也不干瘪,金灿灿、油光光的,颜色很正,很好看。 徐丽丽没想到一个简单的烤玉米还有这种巧思,对这个地摊小吃的卫生也放心了稍许。 拿起来,咬一口,随着玉米粒在口中爆开,汁水顿时迸射出来,流淌在舌尖上的,是一阵令人意想不到的清甜。 徐丽丽微微睁大了眼,她好像有点明白陈淼描述的“完全不需要有别的东西来破坏它的本味”是什么意思了,她一边嚼着烤玉米,一边想,反正玉米肯定比烤年糕甜。 这时,旁边突然探过来一个脑袋。 徐丽丽差点被吓了一跳,转过身,就和旁边工位上的同事对上了视线。 直勾勾看着她手上的烤玉米流着哈喇子明知故问的唐小倩:“这是什么?” “烤玉米。” “好吃吗?” 徐丽丽:“……” “不好吃。” 唐小倩:“我不信。”
第5章 智斗保安“吴大爷” 沈三元本来没想卖烤玉米。 托她干活勤快的福,挖出来的红薯还剩下不少,在仓房里堆成了小山,连同买回来的糯米一起,完全没有另外开展业务的需要。 ——然而那个红薯地主人又找上了她。 分别那天,红薯地主人泪眼汪汪握着她的手,直呼从来没见过力气如此之大、干活如此麻利之人,若不是沈三元志不在此,他一定要把她留下,他出钱,她出力,两人一起把农场做大做强! 是的,作为一个穷得只剩下钱的富二代,项前进在大学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热爱的农业中去,买地、圈地,创办了自己的农场——虽然对外他一直坚称这是农业基地。 项前进找上沈三元的原因很简单:农场的玉米收获了,他希望沈三元可以成为这些玉米的买家。 自从吃过一次沈三元用坷垃窑烤出来的红薯后,项前进顿时惊为天人。他坚信“好马配好鞍”,他的红薯、玉米毋庸置疑是好鞍,而沈三元就是能把这块鞍发挥最大用处的好马!——听起来像骂人,沈三元也是这么觉得的。 她原本没想答应,但在看过玉米的品质,又在项前进承诺打折低价出售后,愉快地同意了。 为此,沈三元又去找打铁匠打了一口新的铁炉—— 还是一个圆形铁皮桶,糊上黄泥,放上木炭,再在沿口架一个铁架子,新鲜的嫩玉米剥去外衣,只留一层碧绿绿的玉米叶,用铁钩钩了,挂在铁架子上,烧着炭火慢悠悠烘烤着。 项前进农场出品的玉米如他所说的那样品质极好,粒大饱满,汁水丰富,生吃鲜嫩清甜,烤过之后更是肉丰味淳、满嘴留香。 沈三元又做了一些玉米粑粑,架在铁架子上加热。 这样一来,沈三元的小地摊业务正式扩展到了四个。 她又到废品站要了张硬纸壳做成价格牌,钉在原来的招牌旁边,写上: 烤玉米6元/个 玉米粑粑10元/份 (一份为5个) 把泥炉搬上车,沈三元推着她的小推车出摊了。 ———— 先去附近的老城区,沿着石板路铺就的街巷走一遍,在院门外吆喝着“烤红薯诶——烤年糕——”又或者是“烤玉米嘞——玉米粑粑——”偶尔沈三元也会加些前缀,例如“热乎乎的烤红薯”、“香喷喷的烤玉米”、“清甜的玉米粑粑”啦…… 不用等多久,就会有牵着小孙子小孙女的老爷爷老奶奶走到推车前,挑选、问价。 沈三元的价格定得不高,几乎每个来问价的人最后都会买上一两样回去,更有些人左看看右看看拿不定主意,最后左手拎一袋烤年糕,右手拎一份玉米粑粑,左右两边的衣兜里还各揣着一个烤红薯、烤玉米,满载而归。 沈三元推着推车继续走着,目的地是平城八中校门口。前几日她本来想抄近路去写字楼,无意中经过这里,没想到这条路的客流量出乎意料的好。 ——虽然只限定在下午五点到下午六点半这个时间段。 一到时间,校门一开,就会有一群穿着同样款式衣服的人从门里挤出来,如同丧尸围城一般,一窝蜂地朝各个摊点涌去。 后来沈三元才知道,这是人间各大学校门口的特定景观。 沈三元来得晚,好的摆摊位置已经没有了,她推着推车,将摊子支在了远一点的地方。 原本以为要等上一会儿才有顾客,没想到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群穿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学生从校门口跑了出来,其中有四五个人更是直直冲着沈三元的小摊跑了过来。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73 首页 上一页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