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才向天子举荐了韩暹,转眼间韩暹便翻脸不认人,不仅丝毫不提先前所谈的合作之事,甚至要和他刀兵相见。 董承气得两腿直发颤,却只能吃下这个闷亏。 他如今只能恨自己竟然轻易相信了韩暹,信他会真心与自己合作。 可董承为了让天子同意施行军屯之策,先前已经用军粮养了百姓许多日子,如今他军中也正是缺粮的时候,若开垦荒地还需一年半载才能有收成,这无异于逼得董承没有办法养活自己的士卒。 只是,韩暹带人抢占了易于开垦的荒地后没多久,董承便看出韩暹根本就没有让百姓能有自己的田可种的想法。 他只想要军屯,他要在洛阳城内养兵自重。 韩暹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牲口,脏活累活皆赶着百姓去干,若有偷懒的,还派人拿鞭子抽,而韩暹自己麾下的士卒要么就是负责监管百姓,要么就是被分派了些简单的活。 军屯本是为救洛阳百姓的两全其美之策,可韩暹因为一己之私想做在大汉朝廷说一不二之人,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如今在韩暹处劳作的百姓,无一不痛骂朝廷以救百姓之名行伤百姓之事。 即便董承也为此事和韩暹争吵过数次,还曾带着兵马来到韩暹负责的田地上,但全都被韩暹及其部下赶走,一点面子都不给董承。 刘协虽然住在宫内,又是个无实权的皇帝,但他也不是全无消息来源,韩暹这事闹得大了,刘协听闻后急召董承:“爱卿不是说,军屯能救洛阳百姓吗?不是说韩将军与你交好,能和你共同管理此事吗?如今如何!为百姓而开之军屯,如今倒真成了他韩暹自家的田地了,还把天下万民放在眼里么!” 董承知道,刘协鲜少如此生气,他这次确实是顶着大汉旧臣的压力默许了军屯之事,还是他亲自下诏将驻守在洛阳城外的韩暹调入洛阳,负责此事,为的便是让洛阳百姓来年都能自给自足,让城中少些饥民。 可如今呢?如今韩暹全不顾天子的意愿,只顾自己的军队士卒,刘协那些用来安抚旧臣的话,在韩暹的努力下,全都成了屁话,这岂不是狠狠打了天子的脸! 董承也早就忍够了韩暹。韩暹若是不除,他迟早会被韩暹彻底压制,到那时,洛阳会变成韩暹的天下。 “陛下,此事皆是微臣之过,微臣识人不明,只因共同救驾的情分,臣误把狼子野心之韩暹当成了汉室忠臣,如今臣也是追悔莫及。若再让韩暹这样下去,洛阳城的土地迟早会全为他养兵自重所用!臣无能,可臣愿向陛下举荐一人前来洛阳勤王,以除韩暹,保我大汉江山!” 天子问:“何人?” 董承定了定心神,缓缓吐出一个名字:“兖州,曹操。”
第23章 拜会曹营 董嫣听闻韩暹借军屯欲养兵自重时,离董承与韩暹争地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 她甚至还是从杨修那里听说的。 董嫣本以为父兄有了这个办法,便能把事情办好,至少让洛阳的一部分百姓再不用忍饥挨饿,于是她便得了天子应允,来到宫中陪着姐姐。 直到她出宫那天,她远远望见臣子们正在下朝,便自觉躲在了宫门后,准备等他们全部离开了再出宫。 没想到杨修的眼睛这么尖,隔得老远便看到了她,他向并肩而行的几位年轻臣子们伏了伏身子,便转身朝她这里走来。 杨修手持笏板微微施了一礼,“董姑娘,数月未见,你可还好?” “多谢杨公子挂怀,一切都好。我从阿姐宫中出来,方才只是想等诸公都离了宫殿再回家的。” 董嫣说完这话,杨修眼中似乎多了几分探究,“董姑娘,你若真想救洛阳百姓,为何不来找我?” 董嫣没想到军屯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为何杨修会突然提到此事,也不明白杨修为什么会让她来找自己,“杨公子此言何意?” “若姑娘来找我说明欲让百姓有地可种,修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我父也算是士族领袖,我可与我父亲说,让他劝服洛阳士族多收一些百姓作为佃户,这样,百姓也能有米可食,有屋可住。” 董嫣:“杨公子,对百姓来说,做佃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若只是给世家大族种地,那他们每顿能吃多少粮食,又能种多长时间的地,都是由主家说了算的。可军屯不然,军屯之后,待军中士卒开垦了荒地后,这些田地便都是陛下的,陛下可在田地可耕种之时将其分发一部分给百姓,亦可将年轻力壮的百姓编入军籍,百姓便有了自己的地,不必再受人掣肘。” 杨修知道了军屯之事是董嫣提出的时便颇感意外,但他转念一想,这个女子是他第一次见便为之惊艳的人,能有此等才智,不正说明他杨修没有看错人么? 以军屯救百姓的确是个好办法,若能按照董嫣所想发展下去,洛阳百姓的日子一定能比现在好上许多,杨修皱了皱眉,“可如今......” “如今怎么了?” 杨修叹了一声,将董承与韩暹争地失败后,韩暹的所作所为一一告诉了董嫣。 董嫣万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如今如何?陛下与父亲还有满朝文武,便坐视韩暹利用军屯之策养兵自重?” 杨修摇了摇头,他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空的蓝天,“此事我并不知晓,但想必董将军与天子已经有了谋划。若我没猜错的话,洛阳,马上就会变天了。” 杨修并未明说,因为只是他的猜测而并无实据,也无人知晓天子与董承是否真的是这样商量的。 既然此事是父亲与天子共同商议的,想必是秘事,便只能去问父亲。 告别了杨修后,董嫣踏入家中,看到了似乎正在收拾行装的兄长。 “阿兄?” 她走到董凌门前,“你这是做什么?” 董嫣已快一个月未回家了,他以为董嫣应当不知道军屯如今的情形,本打算从头讲起,却被董嫣打断,“阿兄,军屯的事我已经知道了,方才杨公子告诉了我。” 董嫣又问兄长:“父亲与天子可有应对之策?” 董凌深深地看着妹妹,眼中充满犹豫。阿姐已经入宫为妃,从此以后与后宫朝堂便再也脱不了干系,董凌并不想让自己的小妹也卷入朝堂争斗之中。 其实,她原本可以什么都不知道,无忧无虑地过这一生的。 可董嫣又是个如此倔强的人,即便他不说,董嫣未必不会找别的方法得到答案。 他轻轻叹了口气,“父亲与天子商议,要请兖州曹操勤王。洛阳城内,已无人可动韩暹,只能如此。” 韩暹本是洛阳城外杨奉的旧部,而张杨又才被天子调出城外,两人都不可能帮天子压制韩暹,甚至等韩暹做大后,杨奉和韩暹有可能会成为下一对李傕郭汜。 早知军屯会造成如今的局面,让洛阳百姓现在过得还不如修缮宫殿时过的日子,甚至被人当作牛马一样鞭打劳作,她就不该提出这个让几位将军都蠢蠢欲动的想法。或者,她该一早和父亲说,此事只能由他一人负责,不可交给其他将军。 但如今都已晚了,后悔无用,便只能想想该如何解决眼下的困境。 可曹操勤王......? 董嫣心里猛地一抽,她想到了那个匆匆在军营中见过一次的曹孟德,不知为何,一并浮现在她脑海中的,还有温县一别后数月未见的郭嘉。 他如今,如何了? 她只是微微失了失神,很快便问道:“谁去请曹公?” 董凌看了一眼自己正在收拾的行李,又看了看妹妹:“我去。” 兖州曹操议事厅。 一个传话兵经通传后进入曹操的议事厅中,“主公,洛阳来人了,那人说,自己是卫将军董承之子。” 曹操抬起头,眉头微微一挑,“传。” 他左手边站着的那人听到“董承之子”这四个字时,目光微微动了动。 传话兵走后,曹操对那人笑着道:“奉孝,几个月前来我这里替你传话的那位朋友,也是董家人啊。” 郭嘉顿首,“是,董嫣应是此人之妹。” 话音刚落,董凌已进入议事厅中,他向曹操躬身施礼,“卫将军董承之子董凌,见过曹公。” 曹操:“少将军免礼,看座。” 董凌谢过曹操,一抬头,便看见了曹擦身旁的郭嘉。 他不由得一愣。 他在司马家见过郭嘉,也知道此人是与妹妹同行数月之人,且郭嘉与天子谈过之后并不打算辅佐天子而是离开另择明主一事,也让董凌印象深刻。 所以,郭嘉想要的明主,是曹操? 董凌有几分疑惑,但郭嘉的选择也让他心中升起一丝好奇,曹操真的有这么好? 他大致向曹操说明了洛阳的情形,将所有的事情告诉曹操后,董凌最后对曹操说,希望曹公能入洛阳,救大汉。 曹操听完了董凌的一番话,似笑非笑道:“救大汉?董少将军可知,四年前我便想过迎天子,救大汉,是你的父亲,把我击退了。” “如今,却又来求我救大汉,卫将军真是个反复无常之人啊。” 董凌背上冒出一层冷汗。 四年前,父亲的确与袁术共同击退过想要迎天子的曹操。这件事情是董凌来兖州前董承才告诉他的,只因那个时候董凌还只是个孩子,并未在父亲身边作战。 那时的情形不似今日凶险,父亲自以为能够掌控朝局,因此不愿让曹操多分一杯羹,甚至独占天子。 今日董承请他勤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董凌稍微压下心中的紧张,定了定神道:“曹公所言极是,当年确是家父未曾认清杨奉韩暹等人的狼子野心,也未识得曹公之志,不知曹公报效大汉与天子的拳拳之心。可这几年来,父亲见曹公东征西讨,为大汉收复寸寸疆土,便已十分敬佩曹公。向天子表举曹公为镇东将军之人,亦是我父董承。” “正因如此,家父才会屡屡向天子举荐您,愿曹公能亲自入洛阳,辅佐天子,振兴大汉。” 董凌见曹操没说话,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物:“曹公,这是天子手诏,请曹公入洛阳。” 曹操听董凌说完,叫人拿过天子手诏看了看便又还给了他。沉吟片刻后,曹操的目光扫过荀彧和郭嘉,“文若,奉孝,你们意下如何?” 荀彧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董少将军先下去歇息,我等需与主公商议一番,再做决议。” 董凌不认识荀彧,只认识郭嘉,他见说话之人是曹操右手边那个不认识的人,下意识看向郭嘉,他却没有动作,也没有开口。 他只得跟上已经准备带他去住处休息的士卒,“好,董凌等着曹公的好消息。” 议事厅的门轻轻关上,厅内又恢复了平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22 首页 上一页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