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多有竞争,那时候还觉得有意思。” 可做官上的竞争,实在太过残酷。 李师爷稍稍叹气,以前杜大人官途不顺的时候,那还好些。 那老友虽是举人,可在老家府学当学官,其实过得不错。 杜大人看似当了通判,但却是昌河州那种地方,双方还算平衡。 只是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人人都觉得,那里的官员也要“沾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杜通判很快成了有绝对实权的杜知州,还从边关去了中原重地。 当时杜大人自己都知道,他自己好好当差,被调到京城也是可行的。 虽说浩州出了事,但此乃天灾,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牵连他。 而杜知州多年的办事经验,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 在浩州暴乱之事未出之前,其实处置得一直不错。 否则纪楚也不会放心地去往安济府,继续把浩州留给杜大人。 但正是这样,杜大人的老友心态才开始失衡。 又或者是从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这心态就不一样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 杜大人叹气道:“那边的事情就是这样,这是跟他联系的人员名单。” 安家,纪家。 还有范家。 纪楚看着范家的名字,开口道:“睿王妃的娘家?” 杜大人点头,刚看到范家的时候,他还觉得奇怪,之后多番查证,确定是江南范家,也就是睿王妃的娘家。 要说前太子一党,早就不足为惧。 这江南范家,却是有自己势力,就算不依靠太子,也是厉害的。 只是前太子病逝,太子妃变为睿王妃,加上睿王妃急流勇退,还鼎力支持当今皇上,更是跟几个公主关系不错。 因此,范家不仅没受牵连,还能潜心经营家族。 没想到范家贪心不足,舍弃女儿给他们铺好的稳妥之路,竟然大肆敛财。 就连天灾人祸都不放过。 或许在外人看来,范家有今日的家业,已经很不错了。 但在他们自己人看来。 他们原本应该是皇后族人,这才是他们贪心的根本。 范家认为,自己应获利更多才是。 睿王妃的急流勇退,不过是女儿之见,一点也没有大志向。 倘若他们能说让世子登基,不仅睿王妃,还是他们范家,还会被什么薛明成,纪楚之流胁迫? 可惜那世子被他母亲睿王妃养得毫无主见,竟然也觉得,如今家中跟范家都很好,不必再折腾。 甚至说什么,他爹,也就是前太子若在,也会觉得如今的平临国很好。 纪楚稍微摇头。 如果没有灾情,这些小人不足为惧,用不了几年,自己都要接受如今的事实。 偏偏遇到大灾,他们仗着家族积攒的财势,想要扳回一城。 不至于推翻皇帝,但肯定会要一个新的平衡。 那就是让皇上默许他们在江南一带积攒财富,又或者会跟皇上谈“分账”。 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都离不开一件事。 那就是借着压榨百姓,获得更多权势。 杜知州说到最后,自己也叹口气,只纪大人吩咐。 只是有个问题。 安家季家还好说。 那范家怎么办,他们家在江南一带势力,几乎不可撼动。 还有京城那边,又该如何。 纪楚却看向京城的方向,直接道:“等。” 等什么 杜知州还在疑惑。 可京城方向,什么也没有啊。 因为纪楚等的人,从安济府方向来了! 张太监一路都不敢停,擦着头上的汗:“太热了,这地方什么时候能下雨啊。” 李师爷跟张太监都很熟悉了,亲自给他倒茶:“张总管辛苦了,不用这么着急的。” 衙门其他人颇有些惊讶,皇上派张总管过来,不是监督纪大人吗。 为何李师爷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监督二字,便属纪钦差的半个上级了。 那张太监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顺手的接过茶杯,颇有些抱怨:“你们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听说他在安济府,所以我们巴巴的跑过去,人刚到,就听说你们又来了浩州。” “这般辛苦,皇上肯定会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这三个关键词,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过来。 这哪里是监督,这分明是撑腰。 张太监整个人十分放松,根本不是过来监督的,甚至道:“皇上听说你们家带头捐粮,以至于整个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奖励了。” 奖励还用斟酌? 又听人家道:“皇上不知从哪听说的,说你家依旧住着之前的老房子,都没有再起宅院,所以准备把原化州一处旧别院整理出来,从陛下的私库里出钱。” “到时候,也能更让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还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们在家照顾你爹娘,这才能让你在外面安心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对他们。” 这些话说起来琐碎无比,听起来还颇有些唠叨。 可越琐碎越唠叨,那就显得不是公事公办。 皇上所说的旧别院,肯定也不是什么简单别院,多半是皇家临时行宫,虽说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库给修缮啊。 看似贬纪楚没在家照顾爹娘,但那话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帮着赡养爹娘,厚待兄嫂。 还给了个十分合适的理由,纪楚是在为百姓做事。 但凡听了这些话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纪楚手中的权势更稳了几分。 因为张太监的到来,浩州依旧心存妄想的人,现在不仅老实了,甚至开始跪舔纪大人。 都这样了,真不能抱着原来的大腿不放,老老实实听话吧。 至于背后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这层助力后,纪楚搜集罪证的速度显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证据打包送回京城。 张太监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没有“找麻烦”,反而跟着做了不少事。 能在宫里做总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张太监更是如此,无论人情往来,还是实际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让大家担忧的是,尽管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当地官府赈灾跟大户们赈灾全都安排上了。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各地粮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户的粮仓都要见底。 这样下去,不仅百姓要反,就连大户们也要反啊。 而出去买粮的薛明成,则一直没有消息。 相比灾区一会闹事,一会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灾情方面的事,低调得不像话。 因为他们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个工业作坊园的审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刘大人的评估小组,来到江南一带后,就开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园的标准已经出来。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数学联盟的人就会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 有工部景大人跟刘宝愈刘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园的名字,不许再用这个招牌。 作坊园这个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么连锁店一样,有没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刚开始时,这个评估小组还算低调。 可连着摘了十几个作坊园的牌子,才让各地作坊老板感到恐慌。 因为没了这个牌子,他们的订单锐减,收入肯定跟着锐减,就连一些工匠也要离开,他们要真正地作坊园做事。 这事带来的震动不可谓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带,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说纪楚昌河州如鱼得水。 那薛明成在这里,则是举步维艰。 谁也没想到,他要筹粮,还要筹买平价甚至低价粮,竟然来这。 在这当知府的时候,薛明成过得可不算好,这里的人也不听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瘪的时候,工业园评估组的官员,“正好”来了宣新府。 作为本地知府,还作为景大人他们的好友,几个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顿饭。 也就是这顿饭,让当地唯恐被摘牌的工业作坊园找到机会。 不想被摘牌的话,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让他帮忙说说好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少人还真去了。 而去的结果,竟然出乎他们的意料。 “要说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给你们一些时间,让你们有个充足的准备,还算可行。” 薛明成此话一出,整个宣新府八家作坊园,立刻开始行动。 等会,薛大人您还没说,您为何要帮忙啊。 这个简单,我需要赈灾粮。 整个宣新府大家族明白过来。 薛明成确实有所准备,想要延迟摘牌时间,给他们调整跟补充的机会,那就要付出代价。 这代价,就是帮薛明成弄到赈灾粮。 等于说,用钱换自家作坊园。 虽说不是确保作坊园能留下来,可只要给了时间,就能朝着作坊园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园的要求虽然严苛,认真照做,却能良性发展,无论怎么看都是不亏的。 就在各家商议之时,有个极为敏锐的官员道:“工业作坊园的评估组,是什么时候来江南的?” 是在赈灾队伍来之前。 不对,是在确定赈灾钦差为纪楚,薛明成之后的。 不管是赈灾队伍,还是那评估组,都在京城碰过面。 所以,这是朝廷早就计划好的?! 朝廷确实要整顿乱象频出的作坊园,但也不会完全扼杀。 干脆借着评估的名义,既是整顿,也是促进发展。 而其中的中间地带,则完全留给了赈灾。 你们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处,享受纪楚也好,朝廷也好,带来的工业作坊园。 也要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这低价的赈灾粮,就是代价。 用低价粮食,换一个真正的作坊园。 这买卖,其实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个作坊园老板都会心动。 各家还在商议的时候。 那评估队伍里的刘宝愈刘大人还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纪楚的名字上,全都给关停了。” ??? 刘大人?! 这不合适吧。 周大人也道:“已经给了机会,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适了。” 这话过于文雅,翻译一下,不要给脸不要脸。 天下有灾,你们本来就要出赈灾粮,好好商议还不给,那就等着纪楚来吧。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09 首页 上一页 3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