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江浙总督,也是继续处理土地兼并的事。 同时就连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济府较为配合的王知府他们,也接手纪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继续给灾情扫尾巴。 这些升官都摆在明面上,听起来就高调。 到了纪楚这,皇上这冥思苦想,细数纪楚的功绩,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爱卿,这建业侯的印章,就不必归还了。” 别说纪楚一头问号,就连张太监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建业侯?! 确定?! 直接给纪楚封侯吗?! 可要是仔细想想,纪楚的功绩,确实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矿路是他带来,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学生按照他的步子,一点点建设的。 还有各地兴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终于成规范的工业作坊园,还有蓬勃发展的数科。 再加上东北不仅开疆扩土,还带去那么多百姓,安定边疆,驻扎开荒。 纪楚还要留在那很长时间,直到岐州安稳,逃荒过去的百姓在那边定居。 这些事听起来简单,可若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人,必然会出乱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没有彻底安稳,甚至草原没有彻底稳定之前,纪楚要一直留在边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鸟,甚至三鸟,把原本会酿成大祸的天灾悄无声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传遍四方,他爱民如子的名声,也是因纪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么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问题在于。 纪楚太过年轻了,今年不过三十五的他,封侯实在太早。 所以皇上决定先给建业侯的印。 等到岐州税收平稳之后,正式封侯。 其实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了。 皇上这是给朝中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 毕竟和平时期的封侯,还是让人太过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觉得,纪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当皇帝最大的幸运,就是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臣子吧。 所以这建业侯,纪楚当定了!
第153章 平临国罕见的旱情渐渐平息。 但无论朝廷还是民间, 都还留有余波,等着慢慢平息。 一年旱,三年平。 这几年里, 各地都会格外小心。 京城这边的官员们,逐渐恢复日常差事。 不少人感慨:“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平日是忙了些, 总比大灾大难的强。” 尤其是户部尚书,天天为国库发愁, 看向纪楚的眼神都带着期盼。 期盼什么? 期盼他多出点主意啊! 赶紧带着大家好好挣钱! 还是许义许阁老的学生裴新禄撇撇嘴:“他挣钱厉害,花钱也厉害啊。” 在西北曲夏州的时候, 挣钱的是他,花钱的也是他。 有时候那挣钱法子,别人都想不到,但花钱的法子,更是花样百出。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纪楚但凡花钱, 无一不是用在民生上。 这也是皇上不仅赐他家大宅子, 还有意封侯的原因。 能得这样的贤臣, 自己若不做个好上司,实在是太可惜了。 户部尚书看了看裴新禄道:“刚刚下值, 你这是做什么?” “找纪楚啊, 他还住在驿馆了, 很快就会离京, 找他吃顿酒。” 户部尚书想起来, 这裴新禄也在曲夏州待过,跟纪楚是同僚。 说话间,户部尚书赶紧道:“我有个侄孙儿, 今年会试考得不错,正在翰林院当差,你带着他一起呗。” 今年是会试年,而哪个新科进士,不对纪大人向往已久? 甚至尚书所说考得不错,那能不错吗,正是今年的状元郎,他侄孙儿说过多次了,想求求户部尚书引荐引荐,这不正是个好机会。 结交其他人,大家可能还会迟疑片刻。 但认识纪楚肯定没问题。 他这人心思正,不会无缘无故坑害别人,若是有心,还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京城哪个大家,不想去结交一番。 甚至有人还想找他联姻,知道纪楚绝不可能抛弃妻子,都把主意打到他三岁的女儿身上了,也是无语。 裴新禄摆摆手:“是个小聚,下次再说。” 即便你是户部尚书,该拒绝还是要拒绝的。 因为这次确实是小聚,去的人,都是当初在曲夏州待过的同僚。 大家是为了给纪楚践行的。 而且纪楚如今忙得厉害,能抽出时间应付不少人,已经够意思了啊。 至于什么状元? 让他再等等,看纪楚有没有空。 这并非纪楚拿乔,而是他好不容易有个空闲的时间,趁着还没回昌河州,不少旧友都过来交际。 现在七月中旬,纪楚八月初就要离开,可不要抓紧吗、 这自然也是跟皇上通过气的,张太监特意提前讲了,也不会犯什么忌讳。 今日去找纪楚,都是在曲夏州做过事。 许阁老的身份不好前来,但他让弟子裴新禄带了好酒。 再有薛明成,以及已经回京的刘宝愈刘大人,以及景若瑾景大人,这些人自不用讲。 至于外面说跟纪楚不和的周大人,肯定也来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颐养天年的岳将军,也就是当初曲夏州常备军的将军,同样也到场。 他年岁大了,又不像许阁老有实际的官职,自然无所谓。 巧的是,当年在曲夏州做县令的颜骥,也就是周大人的表侄子同样也在京城,他回京述职,估计九月份会再外派出去。 颜骥于棉花一道很是精通,各地都争着要他。 这一群人聚在一起,颇有些恍惚。 一晃是十几年过了。 他们这些人里,有的是早就在曲夏州,有的是建设曲夏州时过去,有的则是加入其中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力。 而现在的曲夏州,早就是富裕地方。 当地各项工具,别说全国之最,甚至远销海外,说是国外很多贵族,都争着购买。 这种情况下,曲夏州想不富裕都难。 困扰岳将军多年的西北关外异族,也因为矿路的开通,变得无比和平。 现在大家都忙着做买卖,谁有空打仗啊。 两边要说完全没有矛盾,那也不可能,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在,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乱子。 所有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经历过战乱的人,不自觉地会维护和平。 有矿场,有商业,当地的油菜,棉花,麦子,又是远近闻名。 甚至还有数科联盟。 可以说,今日的曲夏州早就今非昔比。 他们这些能参与其中的人,谁都觉得荣幸万分。 大家也没忘了,这一项项事情,都是谁推动的。 不总结也就罢了。 总结下来,纪楚实在太过厉害,他做的事也几乎都成了。 甚至即将要回的昌河州,明显也能发展起来。 想来这次回去,便没有什么阻力。 曲夏州众人开怀畅饮,颇有些回忆当年的感觉。 在这些人里面,纪楚跟周大人也不用装模作样,两人关系本来就不差。 当年纪楚头一次年末考核,去的人就是周大人,大人还想着怎么帮他过关了。 周大人还说起纪楚送的画笔,着实不错,又让他有什么好东西,一定要记得自己。 周大人对此,可是一点也不见外的。 再聊起当年的事,大家的话就更多了。 毕竟这次相聚之后,下次见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接下来几天里,纪楚又见了不少同乡,还有曲夏州以及原化州出身的学生,再有昌河州过来的考生等等。 以及滇州府白大人等等。 白大人他们说的,肯定是棉花的事。 要说滇州府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好,可那里的山实在太高,能耕种的地方也不多。 多数山地的土质并不肥沃,所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白大人跟纪楚相聚,也并非吃酒耍乐,而是商议如何改进当地的情况。 说起来,其实也是两件事,一个化肥,一个培育种子。 培育种子不用说,多培育上好果树,茶树等等,销量自不用讲。 而化肥不同。 纪楚说的是化肥,并非农家肥。 化肥那是化学原料所制,纪楚的意思是,可以找当地工业作坊园合作,摸索一下化肥的制法。 只有化肥,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利器,同时也能改善当地的土壤问题。 这还说起来,那就滔滔不绝了。 连着好几日,滇州府的官员来了一波又一波。 纪楚知无不言,占城稻的事肯定也讲了,让他们好好搜寻这个产量极高的稻种。 这些事情,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跟积累。 更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必然要靠当地官员,更要靠当地百姓。 但只要有目标,有这份心,早晚会达成心愿。 滇州府的人走了之后,纪楚跟李师爷也没闲着。 因为薛明成又来了。 这次过来,自然还因为市舶司的事。 如今海上贸易逐渐增加,皇上自然让信得过的薛明成过去处理。 去是要去的。 但薛明成也要同纪楚商议,海上贸易到底要怎么建。 还有周边不安分的小国,又要怎么处理等等。 虽说以后各自到任地之后,大家还会经常书信往来,但哪有现在说得畅快。 所以纪楚这看似在休息,实际上公务也没停过。 要说海上贸易,平临国已经堪称碾压,每年大批货物运出去,再拉回木材香料矿石等物。 当地海军由当年的廖存锐廖知州,也是如今是海上常备军廖将军去管。 所以当地海上力量绝对不能忽视。 纪楚的意思就是,让薛明成多拨款,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危险,就不发展武备。 再有就是玉米,土豆,番薯这三样东西。 他们平临国真的很需要啊。 弄来土豆,直接送到滇州府那是最好的,当然土豆的种植没那样简单,还慢慢摸索。 总之这话聊起来,更是没完没了。 还有当地造船业的发展,也需要厉害人物去管。 这点薛明成直接道:“应该会派景大人前往,他稳重细致,最适合不过。” 说起景大人,以前在曲夏州的时候,那是能躲就躲,什么事都不管。 自从换了性子之后,皇上愈发重用,说他稳重,更是谨慎,而且办事能力还强。 不出意外的话,跟薛明成一起去沿海开造船厂。 这活确实辛苦,却也是只有心腹之人才能做的。 那景大人自然也要过来商议。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09 首页 上一页 3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