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和卫小敏两个人相互鼓励,走得更近了。 付远琛现在的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劲儿劲儿的了,他已经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愿意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甚至破天荒地主动联系宋琳,两个人趁着还没入组,经常凑到一起讨论剧本,相互出主意怎么把这部戏演好。 通过这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像他周围的华戏同学,有一些自身条件也很好,但却不肯付出努力;有一些则是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错失了各种好机会…… 但这一行的淘汰率太高了,往往一部电影,就能把人生的差距彻底拉开。 付远琛不允许自己犯这种错误,他目前把谈逸当做自己的参照物。 谈逸为了大剧院的话剧演出,没有来参加这几次池影的电影拍摄。 他以前总是觉得谈逸有点迂腐,或者说“不知好歹”。 现在也不这么认为了。 比如他自己,实际对人艺的环境不是很满意。 目前院里头,都是中年演员打主场,有很多女演员,脸上都有褶皱了,还要扮小姑娘拖个大辫子,却对他们这些新人不太重视,总是让他们跑龙套。 付远琛对人艺没有多少归属感。 他甚至觉得每次外出拍戏,都要去请假也挺麻烦的。 有时搞不好,领导还要不咸不淡地说他几句。 付远琛知道自己跑出去拍电影,即使获得了很多成绩,但跟院里也没什么实质性关系。所以引起了某些人的反感,或者背后还被有些人说三道四。 所以有段时间,付远琛甚至很认真的在考虑,是不是干脆从人艺这边辞职。 他相信即使自己出来了,也能凭着之前的影视成绩,签到非常不错的经纪公司。 他现在也跟小伙伴们没有什么隔阂了,还主动和谈逸讨论过这种问题,想听听谈逸的意见。 谈逸则是劝他慎重一点,他把自己毕业的那段经历,还有当时的心路历程都跟付远琛讲了一下。 谈逸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总是有蛰伏期和活跃期的。像他之前毕业时那段时间,其实就是算蛰伏期了,只不过非常短暂,因为后来池影很快就把他带出来拍《婚礼婚礼》了。 但是那段时间,实在是太让人刻骨铭心。那种焦虑感和无助感,根本不能为外人道也。所以谈逸对大剧院的工作机会还是非常感激的,能演话剧他也很喜欢。 他很诚恳地对付远琛说:“你现在固然是活跃期,但是也要考虑到将来的形势变化。如果你要被迫蛰伏的话,能有这样一个单位给你兜底,让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保持你的演技不生疏,这样就能让你有再次活跃起来的资本。 := 你如果是在社会上遇到蛰伏期的话,你上哪儿去练这种基本功。稍微时间长一点,你就赶不上趟了,那你还能回到这个圈子里来吗?这些事情你一定要考虑清楚……” 谈逸甚至还告诉付远琛刘小军的故事。 他就觉得,当时如果刘小军有个单位,也许就不会那么着急忙慌地要去拍那部地下电影了,说不定以后还有很多的演出机会。又或者有单位通过某些规定或是消息传播拦着他,说不定又是一种状况了。 像现在池影这样不断开片,那些师弟师妹也逐渐走到导演的位置,刘小军总能捞到机会拍电影的。 但是现在即使有这么多同学校友在圈内开戏,他们都不敢用刘小军了,刘小军算是彻底的淡出了这个圈子。 付远琛也明白谈逸的意思,这位师兄真是好心好意跟他说这些话,最后谈逸还劝他,有机会跟池影也聊聊,因为池影对电影这方面其实认识比他们都深刻,眼界也比他们开阔。 所以没过多久,付远琛就跑到东阳那边来探班了。 一来是想重温一下旧地,二也是想跟几个小伙伴们聚聚,甚至是缓解一下自身的压力。 大家都在进步,付远琛觉得自己也不能松懈下来。 卫小敏现在在《西行》剧组适应良好,整个剧组的拍摄进程也非常不错。 正好郑志宏也过来探班。 他主要是想跟池影谈谈《西行》这部电影的海外发行路线。 如果拍摄进度跟得上,郑志宏想五月份去戛纳转一转。 池影之前做拍摄计划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的。她的意思就是,像国外的这些奖项都随缘,毕竟自家名气已经打出去了, 卖片肯定不愁,而且《西行》开拍前连各个发行市场的份额都确定了,这些事情就没必要多想了。 《白蛇传》已经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短期内他们这波人想在米国的奖项上有所斩获,几乎是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国外其它的这些奖项其实冲击力也有限,也不要刻意去强求。 但是郑志宏始终对奖项有点执着,尤其是在国内奖项几乎无缘的情况,他就想争那一口气…… 他们已经去过威尼斯了,剩下还有戛纳;而柏林,他们这拨人拍摄的题材估计不太适合,干脆不做什么想法了。 池影也认认真真盘了一下,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他们这次的题材也确实很适合戛纳,故事内容既有人类共性吗,又和华国特色的相结合,就是戛纳很欣赏的那种特色电影。 不过真要做这样的考量,过年期间所有人都不能离组了,要加紧拍摄进度,毕竟后期的制作也还是有很大的工程量,花的时间肯定不少。 于是整个剧组的拍摄也开始紧密起来。 池影也跟剧组的重点核心成员都沟通了一下,对于过年能留下的人都给加班费,不能留组的也尽快提出来,大家调整拍摄安排,确保整个剧组能正常运转。 出乎她意料的是,大家都同意过年不回去,留组拍摄。 这让池影不得不感叹,这个年代年轻人的干劲还是毋庸置疑的! “干事业”和“干工作”还是有区别的。 付远琛到了剧组以后,也跟着看了几天的拍摄。他很懂规矩,没有要看剧本,但是就通过这几天的时间,他也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 “池师姐,你很‘愤怒’吗?” 在和小伙伴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付远琛突然问出了这样一句话。 别的小伙伴听了这话都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池影一下子就get到付远琛的意思了。 不过她没有搭腔儿,而是打哈哈:“没有呀,我有啥‘愤怒’的?” “那你是已经‘愤怒’过了,现在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你的‘愤怒’?” 池影知道付远琛是个非常执着的人,她只能实话实说:“付远琛,这部电影讲的不是‘愤怒’,这部电影讲的是‘规则’!”
第99章 关于电影我是如此爱你…… 只能说少爷是个非常敏锐的人,仅仅通过几天看池影他们拍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而付远琛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池影带着“特殊情绪”去拍这部电影的。 像谈逸之前没有看过剧本,所以也不可能觉察到池影的心情,陆伟倒是看过剧本,并且一起拍了这么长时间,但他只是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没有像少爷这样一针见血。 池影在饭桌上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所谓的‘规则’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与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则。 客观上讲,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是规则的受益者。有时候,规则确实限制了我们,但同样也会保护我们。规则的存在,可能会遏制某些上限,但同样也保障了下限。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对抗过规则。比如说,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会跟前人告诉我们的一样,这就是因为规则的存在,但是年少的我们依然想按照自己的心意肆意妄为一次。 这部电影其实是关于一群少年的故事,因为是少年,年纪还轻,所以还可以重新来过。 我没有愤怒,我只是在阐述一个现实,而且还是正面现实。 因为年少,可以豁出去试着冲破规则一次,然后发现无法成功后,再次回到规则中来,一切都还来得及。 真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再选择去遵从规则,其实已经晚了。 那这一切就是负面教训了……” 话说到这儿,其实池影已经有些后悔了,而少爷也有些后悔。 池影后悔的是,少爷明显是他们当这么多小伙伴当中,最聪明最敏锐,对电影的领悟也是最强的那个人。 如果这部片子让少爷来演“玄奘”,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强烈的火花。 但那个时候付远琛有着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年代,能跟着好莱坞的顶级大导演和剧组去演《珍珠》这种冲奥片,肯定是比跟着池影来拍《西行》,未来前景更大一些。 她自然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而且换了是她,肯定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而付远琛的后悔,则是因为通过这几天近距离地观察《西行》这部电影,他发现,他对好莱坞的那部戏已经没有像之前那么渴望了。 他反而在想,如果自己来演这部电影会是怎么样,是不是更能契合自己的内心,或是对未来发展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是无济于事了,甚至这些想法都能不能宣之于口。 池影一直非常欣赏少爷。 虽然以前稍微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付远琛整个人都是劲劲儿的,比较招人烦,但是他的才华真是出类拔萃。 谈逸演技也很出众,而且也比较敏锐。但是谈逸之所以能跟池影这么默契,主要是因为多年同学的关系,他们俩之间更熟悉一些;或者说谈逸对池影一直非常关注,所以才能如此敏锐能觉察到池影的某些情绪变化。 付远琛则纯粹是因为太聪明,才会对池影的电影有这样的感悟。 少爷这次过来,主要还是想跟池影聊聊自己的那些事儿。 他在饭桌上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这里坐着的都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群小伙伴,他也不怕大家出去说。 不过池影听了之后,还是嘱咐大家,“有些话我们私下里讨论讨论就行了,不能往外讲……” 跟陆伟、孙妍妍,还有卫小敏都知道这其中的利害。 转过头池影又对付远琛说道:“付远琛,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跟你讨论这个问题。 你很爱电影,你也很爱表演,但是确实就像谈逸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会有活跃期,也有蛰伏期。 同样,一个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这几年,电影行业也渐渐活跃起来了,很多观众也逐渐愿意回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把看电影当做一个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我们整个行业也要慢慢的进入活跃期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5 首页 上一页 1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