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老闺女也要下地挣工分,她得带着点。 时间一长,没人说嘴了,也就正常过日子了。 如今家里有老闺女洗衣服做饭啥的(白爷爷逼的),她还算轻省,也跟着大伙一起去听评书了,别说,还怪好听的,特别是这几天说的。 白母才不剧透呢,这可是闺女说了又说的,连“剧透”这个词都是闺女教她的。“娘,明个就讲完了,我要是现在告诉你,你明个听的就没劲(意思)了。” 白大伯娘“呦~”了一声,“三弟妹啊,咋还和家里人端起来了。娘问了你就说呗,咋滴还能丢钱啊。” 白母从来没怕过这个大嫂,只不过有时候比较懒,“大嫂说啥呢,我也是为了娘好,再说我咋端着了,大嫂是不是眼神不好。” 白奶奶不愿意管俩儿媳妇的官司,也懒得听她们吵吵,就开口撵人,“得了,得了,我不听了,都回各家吧,不累啊。” 白大伯娘扭着腰走了,只不过嘴没闭上,“人家有啥累的,跟小娃子抢打猪草的活呢。” 白母也停了脚步,扭过头,“大嫂这是不服气啊,你有能耐也让大队长给你换个工啊,我不酸也不眼红!在外边没能耐,就会对家人唧唧歪歪,窝里横!”
第二十二章 她还嫩呢 “有的人得了点济(得势),眼睛就瞥到了天上,可别哪天摔下来,摔不死她!……” 白淑华左耳听右耳冒,根本不将大伯娘的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放在心上。 反正是无能狂怒罢了。 自从大前天白母怼了白大伯娘,说了一句“窝里横”,两人差点动手撕起来,被白奶奶和白爹他们拦住了。 白大伯娘估计是觉得吃亏了,就开始作了。 好在白爹哄得住白母,两人空余的时间都腻歪在一起搞创作呢,没人搭理白大伯娘。 白淑华怀疑是因为两人懒得打架。 而且上次白母没吃亏,所以白爹娘才会这么好脾气。 这也不妨碍白淑华趁机给爹娘洗脑。“爹、娘,大娘又ge(三声)那儿骂骂咧咧呢。” 白母毫不在意,“让她骂呗,反正不会少块肉。她也就敢偷么嘀咕,都不敢往我头上安。” 白爹问道,“大闺女,她骂你了?” 白淑华摇头,“没,对号入座的话应该是我娘。” “她就是得了红眼病。”白母语气中忍不住带了点小骄傲,“后天我就要去镇上彩排了。” 进入十月,离秋收就不远了。 “爹、娘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没?”白淑华也不听他们的回答,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这个寓言故事给讲了,“等咱们家有钱了,还是搬家吧。” 这才是她的目的。 搬家得有钱,想有钱就得动起来去挣。 她怕有了点进步,爹娘就满足了,然后躺平了。 必须给他们再立个目标。 白爹一脸“这也太难了”的表情,“盖房子可不是小事,得不少钱呢。” 白淑华就道,“又没说现在、马上,钱可以攒起来的嘛。” 没一下子给太大压力,怕爹娘直接摆烂。 这个家没了她怕是得散。 白爹不太想谈房子的事了,赶紧转移话题,“大闺女你看看这个故事我和你娘编得咋样。” 将本子递了过来,颇有些显摆的心思。 白淑华接过,“我看看。” 她看得很认真,也很快。 这是个吃绝户的故事,别说,写的真不赖,她都想将那户人家全部踹死,太不是人了。 “爹、娘,这故事是你们自己想的还是在报纸上看的或是听的?” 白母回答,“听的,真事儿!就是苗圃子的,你爹稍微改了改。” 白淑华心道,这难道就是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不过这个故事还是需要改改的。 她引导着说道,“爹、娘,你们要讲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呢?” 白母有些懵圈,“表达啥?不表达啥啊,就是听到这个故事,觉得大家伙会爱听。” 白爹也附和点头,“肯定爱听。” 白淑华循循善诱,“娘,你以后可是要上镇上表演的,讲给许许多多的人听,他们听过之后要受正面熏陶的。就像我听红歌,每次我都跟着哼唱几句,还热血沸腾的,也更爱国了。” 怕爹娘不懂,她还用自己举了个例子。 “可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想的却是必须有个儿子,这样就不会被吃绝户了。” 白淑华忍不住叹口气。 这应该是白母听来的真实的感慨。 白爹娘还是有些没反应过来。 白淑华只得提醒,“别忘了女人能顶半边天。” 白爹到底读了那么多报纸,反正更快一些,“对,对,这个报纸上总写。” 扭头对白母严肃说道,“孩他娘,这个故事得改。” 可不敢跟报纸顶牛。 白母还迷糊呢,“咋改啊?” 她就是这么听来的啊。 白爹拖着下巴,“就改…嗯…” 白淑华也帮着想,“咱们可以多整几家啊。” 白爹娘立马都看向她。 白淑华边想边说,“可以写三家都没儿子,第一家父母认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绝户了,也不好好干活,家里过的很是贫困,最后被吃了绝户,临死前还想着下辈子一定要生个儿子。第二家也没儿子,就养兄弟家的儿子,然后等她们没了,亲闺女被嫁给了打媳妇的老光棍,家里的钱和房子都成弟弟家的了。第三家也只有一个闺女,父母也不失望,大力培养,供她读书,最后考上高中进了城,成了伟大的工人,最后带着父母进程享福去了。大概就这个意思,具体的你们可以自己改。” 这样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听众自然会对比思考的。 这样自己总结出来的要比直接听结论来的印象深刻。 白爹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来了灵感,“我现在就写。” 白母嘟囔,“哪那么多没儿子的。不过二哥家就没儿子,你说他和二嫂…愿意成为哪个?” 白爹写的头也不抬,“傻子都知道选第三个。” 白淑华却是叹气,“可不是所有人都有第三家父母那么眼光长远的。大姐和我说了一件事,她说二伯娘不想让她上学了,觉得会写名字不是睁眼瞎就行了,还说她年纪不小了,可以下地挣工分了,还说要多挣钱,二伯娘要看病吃药,还想生儿子。” 白母皱着眉头,“想吃药就吃呗,分家不是给钱了嘛,大妮才多大,下地不得累好歹的,再说俩娃挺懂事的,做饭、洗衣服,还要割猪草,也能挣点工分。” 白淑华就知道,在如今很多人眼里,二伯娘追生儿子这个想法并没有错。 白爹说的也是,“二嫂可抠了。以前没分家不显,那是因为她拿不到钱,现在能当家做主了,恨不得全家都去挣工分,没人花钱。别的不说,你看大妮她俩胖了吗。” 白淑华回忆了下,还真是,大堂姐越发的瘦弱了。 要知道分家后,她和弟弟吃的可比之前好,都长了一点小肉肉呢。 至于为啥能吃的好,自然是分家的时候粮食挺多的。 白奶奶当家做主的时候,即使粮食多也不会都吃的,但白爹娘不一样,手更松一些,主要是她们自己也想吃多点吃好点。 “爹娘,你们说二伯娘听了这个故事,会不会继续让大姐她们读书啊?”白淑华有些不确定。 白母略略思考后给了答案,“估摸得看她的病能不能治。要是老大夫那治不了,还可能去县里呢,要是还治不了,她估计就死心了,到时候就能对俩闺女好点吧。” 白爹也说,“二哥也一门心思要儿子呢,我看够呛。” 白母换位思考,“要是咱家俩闺女,我就选个找上门女婿,不一样么。” 白爹不同意,“能上门的哪有好玩意。” 同是男人,他更了解男人心里咋想的。 “闺女咱可不要上门女婿!到时候爹给你找个好的。” 白淑华直接尿遁,说啥嘞,她还是朵嫩嫩的祖国花骨朵呢。
第二十三章 和白小姑干架 十月中旬,生产队的秋收就陆续开始了。 白母带着行李兴奋的走了。 未来的大半个月她都会住在镇上唯一的一家招待所,然后跟着宣传队伍去下各个生产队表演。 “爹,你就别舍不得娘了,大队长爷爷不是说了有民兵负责安全,吃的也好。”白淑华拉了拉白爹,怕他成了望妻石。 白爹长长的叹口气,“哎,咋就不能带家属呢。” 白淑华翻了个白眼,她真是浪费感情。 白爹扭头说道,“大闺女,学校放假了吧。” 白淑华直觉不是好事,“嗯呐,十天的秋收假。” 白爹一副“爹将重任交给你”的表情,“那以后做饭做菜就归你了,叫你小弟烧火。” 白淑华呲牙,“我不行啊。” 白爹很是心大,“咋不行呢,上次不是还做过疙瘩汤么,还会煮粥。对了,家里攒了十个鸡蛋,这是给我补身子的,哎,没弄到肉,我都三个多月没尝到肉味了。” 然后看向白淑华,有点不舍的道,“放心,爹不吃独食。” 白淑华知道秋收累人,所以这段时间家家的伙食都要好不少,要不然哪有力气干活。 但她真怕给做坏了。 其实普通家常菜她也是会的,但上辈子没用过大锅啊。 这玩意可没办法像燃气灶那样大小火或者关闭。 所以她只敢从煮粥开始。 真心建议道,“爹,要不和奶奶说一声,咱们秋收一起吃饭。咱也不占便宜,可以多拿点粮食啥的。” 白淑华觉得她这个建议很是靠谱。 没想到还是被白爹拒绝了,“不滴了,珍珍做的也好吃不哪去,还得让她讲究。大闺女你先试试,不行的话爹来做。” 白爹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白淑华只能无奈的同意了。 白淑华招呼唯一的员工——白小弟烧火。 这个活他会干,而且还会听指挥。 比如火小点,火大点,别添柴了。 唯一的不便就是人小力量小,稍微粗点的木柴他撅不动。 不过有白爹呢,事先让他掰好,白小弟烧火就一点没问题了。 白淑华见灶坑点着了,就搬了三块土坯叠一起,她踩上去试试还挺稳当的。 这样弯腰就能翻炒了,不用再踮着脚了,那样太累。 今个中午她准备做蒸米饭。 当然不会是纯大米的,属于多参。 里面有大米、高粱、粗苞米碴子、土豆条。 不过为了美味,她准备先将土豆条码个味儿。 至于为啥是土豆条,不过因为好切,另外高粱、苞米碴子虽然一大早就泡上了,还是不好煮熟的,所以土豆条个头很是不小。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81 首页 上一页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