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居其实是很自信的。 依照约定抵达宫门外时,也不知道霍定方用了什么办法,崔靖和他二人俨然已经装扮成了大理寺运送犯人的衙役,将孙二伟和仵作验出来的结果一直送到了她眼皮子跟前。 人证物证俱全,加上后来明煦帝又让童子昂审问孙二伟,这摆明天子已经将她的话听进去八成了。 再后来,童子昂说明煦帝要见她,还冲她笑了笑,她便清楚了—— 陈定川一定安然度过了此劫! 但是李时居没想到,科举改良策竟然也能进行地如此推进下来。 她甚至已经在心中做好了与朝廷周旋上好几年的准备。 就算将她贬官到京外之地,只要她还有上折子的权利,她便一定会将此事行进到底。 然而提心吊胆地走进来行完了礼,却听明煦帝幽幽开口道:“既然潘石死了,这礼部尚书的位置倒是适合此策,李爱卿若是担得起,朕不妨给你个机会,放手一搏。” 李时居惊喜地睁大了眼,愣了片刻方拜下去,“谢陛下!” 明煦帝“嗯”了一声,“若是办得不好,朕就贬你去黄州当县令。” 有点压力才有动力,李时居心领神会地拜下去,“臣必竭股肱之力!” 从紫宸殿出来的时候,李时居还在琢磨明煦帝的转变。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比如四年前,皇帝愿意重开武科举,让当时的小公主进国子监学武,放任崔皇后重用女武官尚之玉…… 看来这位天子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古板,能生出陈定川这么清洁正直、芝兰玉树的翩翩君子,也并非是基因突变。 那厢童子昂已经忙着拟旨去了,李时居自然也不敢懈怠。 果然第二日的早朝上,刚宣完圣旨,大臣们哄然议论纷纷,尤其是在潘石死后等着上位的两位礼部侍郎,此刻都傻了眼。 计玉书望了一脸淡定的李时居一眼:“陛下,李大人如此年轻,入朝才刚一年,对礼部诸般事务尚不熟悉,请陛下三思!” 有他带头,工部户部等几位尚书也揖下去,“请陛下三思!” 明煦帝咳嗽了一阵,“朕看了李爱卿的科举改良策,觉得很有道理,礼部这个位置很关键,选拔天下士子,需得跟得上天下士子的想法,难道要让那两个老古董来吗?” 他指了指胡子花白的两位礼部侍郎,两人吓得一哆嗦,不敢跟着附和了。 一直沉默寡言的陈定川走了出来,“计大学士不必担心,李大人不明白的地方,我愿意倾囊相授。” 太子殿下先前就监管着礼部好几年,可以说,礼部这几年大部分的事务都是这位殿下一手操办起来的。 这下没人敢反对了,明煦帝满意地点点头,“那今日就议到此处吧。” 几名与李时居交好的官吏遥遥向她贺喜,李时居安然地回了礼,然后才转眼去看站在殿前的陈定川。 方才在朝上,她一直忍着没敢去看他,此刻注目,只觉这两天功夫他仿佛瘦了一圈,胡子处青蒿蒿的,整个人也憔悴了不少。 他一直站在原地等候,直到明煦帝的龙椅被抬走,殿内的大臣们走得散得差不多了,她才对他笑了笑,小心走过去,“听说你在宫里关了一天一夜,没睡好吧?” 陈定川的目光里满是柔情,“昨晚回川庐好生歇了一觉,你呢?” 李时居说还好。她熬夜忙着准备入主礼部后的举措,虽然睡眠时间短,但因为白天太累了,沾上枕头便彻底睡了个昏死过去。 小情侣大抵是这般,说了些没意义但很重要的话。然后才并肩走出奉天殿,行在外面深冬的天光之下。 年节很快又要来了,这个冬天,比以往的每个冬天好像都要寒冷,皇城里罕见地积起了雪,走廊和广场上虽然已被扫净,但角落里的雪泥,还是足足堆起了一人的高度。 寒风将两人披风上的狐毛吹起,陈定川问她:“接下来什么打算?” 李时居的眼神悠远锐利,开始遐想起来,“先在京中实践三年,然后推广至各省各地,如果顺利的话……过完年后,京中的适龄女童们就可以去上学念书,国子监开设科学科,等到了明年秋闱,试题里就可以增加算科和科学科的比重了!” 心上人的脸庞在晶莹的日光下闪闪发光,陈定川充满恋慕地点了下头,“大胆去做吧。”
第136章 改革 科举改良策在京中甫一颁布, 朝中果然发起轩然大波。 陈定川的初稿里主要议论的是女子入科场,经过李时居的增删之后,变成主提三点意见: 第一, 加强时务策问。 这一点上她考量了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出题目的, 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模拟官吏日常处理公务中需要的技能。 尤其是在乡试和会试的考卷中, 以时务和策问为主, 兼及其他科目, 大幅降低帖诗题考察的比例,从必考改为选考。 第二、培养科技人才。 建设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于国子监及京中各大书院组建科技创新班,接收通过科学素养测试等多重选拔的新生。 鼓励民间科学力量, 吸取前朝科学研究成果, 瞄准西方前沿科学领域, 通过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结题答辩, 实现百姓的科学启蒙。 第三、扩大考生范围。 这一条很简单, 废除只有良籍才能参加科考的规定,只要年龄复合,通过童试, 人人皆可参加乡试。其中对考生性别未做规定, 女子亦可于女学中念书学习、参加科考、入朝为官。 第二日,礼部办公衙门险些被官员踏平。 吏部侍郎厉文成和李时居向来不对付,头一个嚷嚷道:“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以女子应此科, 纵使尽合程度, 不知他日将安所用——李尚书固然有容人之雅量,我们可不愿与女子同朝为官呐!” 有官员表示赞同:“女子为官, 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有辱斯文,有辱体面!” 对于这样的言语,李时居微微笑道:“厉侍郎及各位同僚想得太极端了,女子为官者,往往比男人更专注事务本身,少生是非,要不请诸位上一趟漠北,当着尚将军的面问一问好吗?” 还有官员道:“女子上朝做官,这是乱了纲常,坏了妇德!到时人人都要读书习字,谁来生儿育女?” 李时居冷笑一声:“大人您每日上衙门处理公务,也没妨碍您晚上吃花酒纳小妾呐?” 这群反对的人吃瘪了,又将矛头对准了改良案的第一条和第二条。 “华夏以诗传遍天下,海外寰宇无不吟唱着我大邾的诗作,就连你李尚书当初不也是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得了陛下青眼?”计玉书哑着嗓子问,“自己过了河,就要把后人桥梁砍断,这可不太好吧?” 李时居解释道:“擅长吟诗作对的文人,礼部和鸿胪寺专门开辟了一门考试,为遴选这样的人才提供门路……至于下官的本事,计大学士也大可以出题考上一考,无论您出多少题,下官都不会令您失望。” 这样的话或许可以堵上计玉书这些老顽固的嘴,但钦天监监正又不高兴了。 “科学科是个什么东西?能跟我们祖宗传下来的推背图堪舆论风水学相提并论吗?” 还有大皇子的几名余党,眼看潘石之死都未能冲击到皇长子,便大着胆子在里面浑水摸鱼,鼓动士子对对提出改革案的李时居人身攻击。 这段时日,李时居外出行走都很低调,太子派来高手护卫,武德侯也遣来的赵管家,日日守候在仁福坊一带。 李时居本人呢,倒很有耐心地向所有诘问的人一一解释,不少士子明白她为大邾的一片苦心,在心中已然倒戈。 可即便有陈定川和李慎暗地里的保护和撑腰,这样的热闹终于还是吵到了朝堂之上。 明煦帝内心是站在科举改良案这边的,奈何这一改革动了不少大臣的利益。 即便陈定夷和陈定川都没在明面上表态,但弹劾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往御案之上,惹得这位尚在病中,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天子不厌其烦。 天子沉闷地咳了一阵,低音隆隆地滚过奉天殿的地砖,犹如数九寒冬的一声闷雷,瞬间令所有人都收敛了嗓门儿。 “朕这身子啊,一日不如一日了。”明煦帝轻轻叹了声,苍老的手指摸着那把搁在老案上的御刀。 天子年轻时杀人无数的事迹,足以让一众文武大臣汗毛直立。 明煦帝却恍若无事,慢慢回过神来,蠕动着嘴唇道:“朕也不藏着掖着,这么多年,朕向来不赞成科举取士之法,考取的士子一个比一个文辞华美、夸夸其谈,然而真到了处理国家大事时,就不知变通,只懂照本宣科,如何能成大事?” 这话一出,大臣们心里都明白了,看来这科举改良案本就是皇帝默许的。 废了这半晌口舌,大家自讨没趣,看向李时居的眼神五味杂陈——对于不清楚内情的人来说,尚书大人好会揣摩圣意,其奉上的良策正中圣心,她不当大官,谁能当大官呢? 李时居倒是自己跳了出来:“陛下,下官听了诸位大臣和士子们的意见,倒也认为此改良案不可一蹴而就,徐徐图之,先定三到五年的期限,若是过渡良好,可以再行推进之事。” 大臣们纷纷睁大了眼睛。 “还能这样?” 李时居微微一笑。 来自现代社会的智慧结晶——“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还治不来这些非此即彼的二极管吗? 反对的声浪霎时小了下去,明煦帝的目光满意地逡巡一圈,“那就按李尚书所言,先行实施一段时日吧,此事着太子操办,礼部、吏部和鸿胪寺协理,散朝!” 一锤定音,明煦帝摆驾回宫,满朝文武大臣纷纷散去,看着那个站前前排一身绯红的纤细背影,眼神中都多了倾佩和歆羡之意。 先前再不愿意承认,但是稻种改良加上科举改革,这两件大事都能在短短数月内得到皇帝支持,并顺顺溜溜地推行下去,这简直就是为人臣子的终极梦想啊! 那厢李时居和陈定川四目相对,心照不宣地唇角一动。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9 首页 上一页 1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