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公社革委照顾贫下中农孤儿,正是集体主义的体现,也是制度的优越性。刘璃同志理论功底扎实,对老人家的思想学习领会深刻,可以做为县活学活用个人进行培养。王凤云屡次越级揭发组织,是对运动心怀不满,对知青工作心怀怨恨,需要进一步改造。 然后,刘璃就被华丽丽的调到县革委会上班了,不仅仅是调动了工作,连她们姐弟几个的户口,也由槐树庄迁到了县城。 而王凤云,则被发配到了全县最偏远的一个生产队,那里每个工分值只有三分钱,想进一次县城需要走六七十里山路,是所有知青的噩梦。 县革委会考虑到刘璃家的实际情况,专门给刘家分配了一个小院子,虽然只有三个房间,也足够住下她们姐弟几个。 “刘玲,刘启帆、刘启晟,你们三个快点。”刘璃站在新院子里等着带三个弟妹,自己也觉得有些不真实。 是,她前世很佩服老人家的高瞻远瞩,更佩服他诗作的大气磅礴,几乎会背诵所有老人家的诗词,在这个时代竟然成了最响的敲门砖。 现在她每天只要看老人家选集,就是最本职的工作。当然,县里的报纸她要给供稿,内容就是学习老人家论述的心得。每周才要一篇稿子,对刘璃没有什么压力——为了掩盖自己的文字功底,刘璃经常写一点不犯忌讳的病句,报社的编辑每次给她修改后,都劝她自己再加强学习。 相比自己的学习,刘璃更关心的还是刘玲几人入学的问题。 刘启航那里,刘璃问过他的意见,如果刘启航有意向的话,刘璃觉得他还是重回学校的好——此时读书无用,可是用不了几年,读书重新成为人们超越自我的途径。 可是刘启航拒绝了刘璃的提议,他的理由是刘璃虽然有了工作,在县革委会的工资也只有三十几块钱,想养活他们几弟妹还是很困难的。 毕竟现在他们一家子搬到县城,一根葱一头蒜都得花钱。他做为头大的男孩,不能只让大姐一个人牺牲。刘璃拧不过他,只好厚着脸皮求到毛纺厂工会主席头上,希望她在毛纺厂看看,有没有适合刘启航的工作。 现在的刘璃,跟在槐树庄那个靠毛纺厂慰问才敢买点瑕疵毛线的刘璃不一样,工会主席主动向刘璃示好,汇报给厂领导之后,招收刘启航做了一名学徒工,每月有二十块钱的学徒工资。 公社关于刘玲三人免费入学的优待,县革委会予以保留,只不过入学的地点由公社学校必为县第一小学。现在刘璃就要带着刘玲三个进行入学报到。 学校的具体地点,刘璃早已经打听过了,还提前带着刘玲和刘启帆拜访过校长,提出由学校对他们两个进行测试,按成绩决定二人究竟能上哪一年级。 不这样不行:刘玲十三了,刘启帆也十岁了,都跟刘启晟一样上一年级,刘璃怕他们的自尊心受不了。校长对刘玲姐三个为什么来自己学校十分清楚,对刘璃在县革委会上班的来龙去脉也有所耳闻,听到刘璃自信的要求,同意了。 在槐树庄时,刘璃一直没有放松对刘玲几个的学习,所以刘玲成功进入五年级,刘启帆则可以插班到三年级。至于刘启晟,他今年才七岁,按部就班的上一年级就行了。 刘璃临走时,客气的向校长拜托道:“陈校长,我弟弟妹妹刚进城,又是第一天上学,有什么不地的地方你别客气,直接批评他们或是给我打电话都行。” 陈校长刚恢复工作一年,还没有从运动初期受到的冲击中缓过来,见到一切年轻的人都有点胆怯。本以为刘璃是因为活学活用突出进入县革委会上班,身上会有革命小将的戾气,不想她这么客气,连忙笑着说:“刘同志请放心,我会叮嘱他们各自的班主任,平时多关照你弟弟妹妹的。” 刘璃谢过陈校长,又嘱咐了刘玲三个放学后要一起回家,路上不能贪玩等等,看着他们进了各自的教室,才匆匆赶到县革委会上班。 一进办公室,刘璃就发现曹亮不知怎么等在自己的办公室。不等刘璃跟他打招呼,他已经开口了:“我记得你曾经劝过我,可以往革委会发展,不要局限于红小队,没想到你自己倒先进县革委会了。” 曹亮算是自己的贵人,刘璃来县革委会后又听说,曹亮的爸爸是县革委会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曹部长,算是她的直接领导,所以对曹亮可以直入自己的办公室不怎么吃惊,只对他的话有些疑惑:“你还在县红小队?” 曹亮苦笑了一下:“别看县革委会有什么恶心人的活都让红小队出面,可有了正经工作,一个个都看不起红小队的人。我倒是想进县革委会,人家也得要我。倒是你,怎么进革委会了?”
第80章 如果曹亮没记错的话,他自己在公社做红小队队长的时候,也想过让刘璃做红小队队员,可是刘璃拒绝了。李卫东曾经向他报告过,公社想把刘璃竖立成自强不息的典型,她也拒绝了。 那时的刘璃,好象准备在槐树庄呆到地老天荒一样,怎么突然就同意进县革委会了? 没错,曹亮直觉的相信,如果刘璃自己不想的话,哪怕是县革委会调她,她也能找出自己继续生活在槐树庄的理由。 刘璃笑了一下:“我们每一名青年,都是革命的砖头,不管集体哪里需要我们,我们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刘璃说的太斩钉截铁,曹亮不屑的笑了一下:“得了,我知道你是凭理论功底扎实进的县革委会,不用跟我唱高调。我就是想知道你是咋想的。” 还能是咋想的,真正下地劳动过的刘璃可耻的做了逃兵,这个理由够不够充分?正好借着王凤云揭发自己,刘璃小小的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理论功底,成功的让调查组的人发现了她这个“人才。” 会背老人家诗词的人不少,把老人家所有诗词都牢记的人很少。如果这个人还是一个只读过几年书,连初中都没上过的乡下姑娘,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她对老人家的感情与执着了。 无他,如果不是对老人家怀着深厚的感情,一个乡下姑娘怎么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老人家诗词并烂熟于心呢? 调查组的人员在向县革委会汇报的时候,自然把刘璃对老人家异于常人的感情一并汇报上去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对老人家的感情越深厚,革命精神就越彻底。组织选拔人,也尽可能的从这样的人中挑选。 而刘璃姐几个的孤儿身份,也成了加分项:在物资贫乏的年代里,别人为了填饱肚子,拼命找吃的,刘璃姐几个没了父母,却没忘记补充自己的精神食粮,太难能可贵了。 如此难能可贵的精神,自然要大力弘扬,不愿意做公社典型的刘璃,一下子成了全县的典型。这一次刘璃没有拒绝,审时度势的同意了县里的要求,甚至主动配合在县里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自己是如何把学习老人家思想化为行动的文章。 正是这篇文章,奠定了刘璃姐几个户口农转非基础,要不县里只给刘璃一个人安排工作转户口就可以了,干嘛还把刘启航哥几个的户口都转成吃供应粮的城里人?! 无非是刘璃在文章里提到了,她的弟弟妹妹是让她在老人家思想里,寻找化悲痛为动力的支柱。为了上柱子不倒,县革委会也得夯实地基。 曹亮的调侃没能让刘璃吐露心声,反而被刘璃再次劝说尽量远离红小队。一次还好理解,又劝一次曹亮就不得不重视了。 跟毛纺厂工会主席的理由是一样的,刘璃不再是槐树庄的那个乡下丫头了,她能在县城的学生都得下乡当知青的大潮流下,带着四个弟弟妹妹农转非,说她没有本事谁信呢。 有本事的人说出的话,没有人不重视。曹亮也是一样,他能迅速的从一个公社红小队队长,顺利在县红小队站稳脚,还能自由出入县革委会,可不仅仅靠有一个主管宣传工作的老爸。 相比李卫东,曹亮是一个用脑子当红小队的人。他自己很清楚红小队在别人心里的地位,他老爸更是为他的将来分析过,得出的结论与刘璃的劝说一模一样。 于是曹亮当天回家的时候,跟他老爸表达了自己同意调到别的部门工作的事儿,让李部长很意外的和他确认了好几回,见儿子这回真想明白了,生怕夜长梦多,第二天直接就运作起来。 尽过劝说本份的刘璃,认为自己不再欠曹亮的人情,等乱世结束之时,曹亮自然会明白。 现在的刘璃,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喘一口气了。 虽然她现在进了县革委会,还是以活学活用先进分子的身份进入的,在乱世结束之时会有一些麻烦,刘璃却不担心。 乱世结束还有五六年,就算是乱世结束,距离春风吹来仍有两三年的时间,她就不相信,这么七八年的时间,自己不能在县革委会站稳脚。 至于以前担心的乱世结束后被清算的问题,刘璃也想通了:她一没抄别人的家,二没抢别人的东西,所得都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换来的。就算乱世结束,清算也不是一刀切,没有恶行的人也不会直接被抓进牢里。 最坏就是把她赶回槐树庄。 当最坏的结果是遇到最好的时代,又能坏到哪儿去呢? 刘璃看着办公桌抽屉里的高中课本,微笑起来,到时她可以参加高考,说不定这几年她帮着刘玲几个一起学习,姐几个还能同时高考呢。 嗯,没错,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别人准备的时间仓促,刘玲几个可不仓促,题目又简单,完全可以试试。最难办的就是刘启晟,他的年纪太小了,刘璃想拔苗助长都不行。 不过问题也不大,前世带着重病的亲人读大学的报道不绝于耳,刘璃只带一个刘启晟,能算什么难事。 至于刘启航,他跟刘璃明确表示自己还是想当兵的时候,刘璃已经开始筹划了,不管是哪位领导表扬她或是跟她谈话,她都会悄悄杂带一点私货,说自己家里的弟弟妹妹对集体的温暖感激不尽,要誓死保卫老人家。 有什么比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更能保卫老人家的?刘璃相信,等明年刘启航达到征兵年龄之后,送他去当兵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刘璃为什么不能放松,不能大口喘上一口气?别看她不做大姐好多年了,可是当起来还是有模有样,哪怕在乱世之中,也活的挺胸抬头! <全文完>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5 首页 上一页 6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