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第一次见他,是在一个黄昏。 那时候天色近晚。他坐在院中的躺椅里,身后是一片沉沉的残光。 他瘦得近乎透明, 两颊深陷, 下颌削薄如刃,脸色泛着久病之人的蜡黄。可即便如此, 仍掩不住眉眼间的清隽。尤其是那双眼睛,瞳色很深, 看人时不露喜怒,仿若一汪深潭, 冷淡,神秘,又带着不易察觉的伤意,叫人移不开眼睛。 就是在那样的光影里, 她看到他哭了。 没有声音,也没有动作,只是眼角悄然滑落几行清泪。不带一点声响, 也不求人, 也不怨天, 安静得叫人心口发紧。 她从没见过那样的眼泪。 村里的乡亲,好的时候嘻嘻哈哈有说不完的话, 一吵架便是哭天抢地,闹得满村人尽皆知。而他,就那么沉默着, 连悲伤都带着克制与体面。 后来他们在村里安顿下来,他的身体似乎慢慢好了些。脸上添了点肉,脸颊不再凹陷得那般厉害,五官也显得柔和了些,病态的蜡黄渐渐褪去,换上浅浅的苍白。看起来仍旧虚弱,却比初见时多了一分清冷的安宁,像是山野间悄然绽开的白花,干净、克制,不沾半点尘气。 他和村里的其他男人们很不一样——鼻梁挺直,唇形清薄,眉骨清峻。低头时,浓密的睫毛垂落,在眼下投下一抹淡淡的影子,显出几分温和的疏离。他每日大多时候都安安静静地坐在轮椅上,或在小院里晒太阳,或翻着几本旧书。风吹过时,鬓发微微凌乱,垂落在苍白的侧颊。他也不理会,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手指搭在轮椅扶手上,修长而干净,像是一幅静物画。 黄小花第一次见的时候,还不觉得如何。可不知从哪天起,每次她路过那扇院门,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往里瞥一眼。 明明只是个病秧子,什么活都干不了。可每次见到他,心情就莫名其妙地轻快起来,仿佛连空气都跟着清爽了几分。 听说,他叫顾长渊。 真是个好看的人。只是,可惜了——好看归好看,又不能当饭吃。 他们一来便着手修整院落,整饬屋舍,将这座久无人烟的宅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只是说来也怪,两家之间本有一段院墙,去年撑不过暴雨塌了,她一个人要打猎、下田,还要照料黄阿婆,始终没抽出手来修补。眼见隔壁屋宇早已修缮妥帖,那堵墙却迟迟没有动静。于是隔三差五,总能从那处缺口瞥见对面院中的一角天光人影。 随他一同而来的两人,一老一少。年长者唤作秦叔,身形敦实、行止稳重,似乎专司照料起居,而那位年轻的沈昭,举止矫健,目光如刃,十足的护卫模样。 每日清晨,小花起身洗漱,总能听到隔壁院子里隐隐约约的演武声,拳风破空,弓弦震颤,箭矢入木的脆响混杂着低沉而有力的呼喝,日日不辍。村里猎户习武很常见,毕竟进山打猎,不光要力气,还要身法灵活。 只是偶尔,她会在这片断续的声响中听到一道清朗柔和的嗓音,语调不急不缓,却每每点在关窍之处。 “你手腕太紧,松一点,不是死死的攥着,而是借力控弦。” “心气先乱,箭未离弦,便已射偏。” “想快?先求稳。不求快。” 黄小花听得次数多了,不禁也生出几分好奇。 自醒来之后,她便察觉自己的身体异于常人:筋骨轻盈,行动敏捷,力气比寻常男人还要大,手掌上带着一层茧子,分明是多年习武留下的痕迹。可她自己却并没有相关的记忆。倚仗着这副好身板,她进山打猎,从未落后于村里的汉子们,但偶尔,她仍觉得自己“用不好”这具身体,一旦动作复杂精细,她便觉得哪里协调不上,像是空有其力而不知如何使得恰当——尤其是弓术,没有人系统教她,尤为难掌握。 那几句偶然听来的点拨,听上去恰似正解。 她耳聪目明,隔着院墙将那些话一一默记下来,之后在打猎时再悄悄实践。起初是微调站姿,之后换了握弓手势,再后来,竟慢慢摸出几分拉弓的平衡感。一箭比一箭稳,一次比一次准。到了第十日,她终于射中了人生中的第一只兔子。 她对那个声音的主人越发好奇了。 那日晨光熹微,天色泛着淡淡的金色,小花蹑手蹑脚靠向倒塌的院墙,屏息凝神,悄然探头望去。 院中,沈昭正拉弓试射,动作沉稳,眼神专注,而轮椅上的男人微微仰靠着椅背,身形清瘦,面色苍白,腿上覆着厚毯,左手虚搭在膝上,指尖微微点动,像是在暗暗校准着什么。晨风拂过他的鬓角,撩起衣襟,他却并不在意。明明羸弱至极,却毫无萧索之态,反倒自有一股锋芒内敛的从容。 他缓缓开口,语调依旧不疾不徐:“不要求快。松弦那一刻,不是强行控制,而是让它顺势而出——让箭带着你的力道走,而非你去驾驭它。” 沈昭闻言微蹙眉头,似有所思,随即照言微调,再度放箭。只听“嗡” 的一声,箭矢破空,正中靶心。他略一愣神,继而抱拳沉声道: “沈昭受教了。” 黄小花靠在墙角,目光落在那个被唤作“先生”的人身上。 她原以为他只是个柔弱无能的病秧子,没想到他虽身不能行,手不能提,却能一眼看破技艺得失,将要点剖析得入木三分。光凭这一份眼力与判断,便非寻常人可比。 她心里生出几分敬佩,也隐隐感到些许惋惜。明明如此聪慧,却被困在一副孱弱的躯壳里,连弓都拉不开。他若能习武,只怕远胜沈昭。 黄小花低头看向自己的手掌,那一层浅浅的茧子在晨光下泛着冷色的光泽。她微微蹙眉,脑海深处浮现出一抹极其熟悉的感觉,像是某种尘封的记忆正缓缓苏醒——可还未等她抓牢,那感觉便如风中沙,倏然散尽,再也捕捉不到了。 这天黄小花砍柴回来,路过那座小院,照例随意地朝里瞥了一眼,院中情形却让她心头猛地一跳,险些将肩上的柴捆抖落下来——顾长渊站着。 那个她从未见过离开轮椅半步的人,此刻竟扶着院中那株老树站着。 不过她很快便察觉不对。他站得很勉强,右臂无力地垂在身侧,手指笔直,没有半点动静,左手死死扣着树干,指节发白,整条手臂因过度用力微微颤抖着,;右腿软绵绵地歪着,脚尖拖在地上,脚踝不自然的内撇,全身重心几乎都压在左腿上,那条独自支撑的腿已然渐渐抽搐起来,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弓弦,眼看就要断了。 黄小花心里一紧,视线迅速扫过院子——轮椅被推到了一旁,两个熊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坐在轮椅里,另一个在后面推着疯跑,嘴里大呼小叫:“驾——驾!”笑声肆意张扬,全然没有注意到院中人的摇摇欲坠。 顾长渊张口出声,想要喝止,可气息不稳声音太弱,很快便被孩子们的喧嚣盖了过去。 黄小花顾不得多想,扔下柴捆,快步冲了进去。 她先是一手一个提起两个熊孩子,像拎小鸡崽般将他们扔出院门,吓得他们连滚带爬地逃出老远。随即回身,稳稳地将轮椅推到他身边。 然而,顾长渊却没有动作。 她狐疑地看了他一眼,才发现他的额角已是冷汗涔涔,脸色比平日更白,呼吸也有些急促。他低垂着眼,目光落在轮椅上,眉宇间隐有难色。 她微微一怔,蹙眉问:“你怎么不坐?” 顾长渊缓缓侧过头,嗓音低哑:“我不能摔。能不能劳烦你……扶我一下?” 黄小花愣住了。没想到,他连坐回轮椅都需要人帮。“怎么扶?”她脱口而出,又觉不太对劲,迟疑着补了句,“我……我抱你?” 顾长渊失笑,语气温和:“那倒不至于。” 他缓了口气,声音仍旧平稳,“先把轮椅再推近一点,扶手贴着我大腿。” 黄小花依言照做,推近了几寸。 “然后,你左手搭我肩上,右手托住我腰。” 她的手在半空停顿了一下,不自在地轻咳一声,手指蜷了又松,才慢慢伸过去搭上他的肩膀上。她原以为他骨瘦如柴,摸上去会轻飘飘的,哪知肩胛虽薄,却意外地结实,像削薄却坚硬的青石,透着一点意料之外的温度。 顾长渊察觉到她的犹豫,语气平稳地指点:“别怕,用点力……对,手臂收紧些。” 她皱了皱眉,终究还是听话地收紧手臂,托住他的腰,小心将他缓缓放下。 他比她想象中要轻,却也比她想象中更难扶。她几乎能感觉到他身体在臂间微微颤抖,仿佛每一寸肌肉都在抗拒姿势的变动。好在她臂力过人,动作稳当,很快将他妥帖放入轮椅,才悄然松了口气,很快退后一步。 不知怎的,她忽觉掌心泛起一层微凉的汗意,似乎还带着淡淡的药香。她怔了一下,不知这是因那抹温度,还是他身上的气息。 黄小花飞快地眨了眨眼,将这莫名其妙的念头压了下去,正要收手,就见顾长渊自己把右手拿到膝盖上安顿好,又艰难地探出左手,试图去扶那条无力垂着的右腿。 她眼疾手快,一把将他的脚摆回脚踏上,口中忍不住问道:“你这身子到底怎么回事?” 顾长渊居然还有心情忍俊不禁,语气淡淡地道:“伤了脑子,右半边瘫了。” 黄小花刚要接话,余光便瞥见那两个熊孩子竟又偷偷绕了回来,正躲在院门口探头探脑。她的火气“腾” 地一下窜了上来。 “你们两个小兔崽子,给我站住!” 她撸起袖子,抄起门边的扁担便追了出去,嘴里骂骂咧咧:“再敢碰轮椅,下回剥了你们的皮!” 院子里顿时鸡飞狗跳,两个孩子尖叫着四散奔逃,黄小花扛着扁担在后头紧追不舍,脚步干脆利落,咒骂声节奏清晰。 而轮椅上的人,只是静静地靠在原处,望着她气急败坏地在院中追着两个小鬼,眼中不觉染上一层笑意,淡淡的,却温柔至极。 ——这是许久都未有的喧嚣,真好。 那天晚饭的时候,秦戈端着一盅鸡汤上了门,态度客客气气,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 “这是先生让送来的,今日多谢姑娘出手相助。” 他说得恭敬,举止也极有分寸。 黄小花也不多推辞,笑着接过,回了一句“多谢”。 等到晚饭时她揭开汤盅,一股温润的香气便扑鼻而来,鲜香中夹着若有若无的草药气息。 她忍不住尝了一口,汤味醇厚,鸡肉鲜嫩,一口咽下去,那股暖意便从喉头一路滑进胸膛,连胃里都跟着泛起柔软的热。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