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冯氏也很惊讶。 韩尚用力点头。 他本打算要带萧弈来姜家,亲自见一见恩人小糯宝。 只可惜,韩家得知了萧弈险些被拐,特派了人来云城给萧弈接回,韩老夫人又亲封书信,给韩尚骂了个狗血喷头。 想想老娘骂人时的妙语脏字,韩尚尴尬地摸摸头。 “可惜不能带弈儿亲自给您家道谢了,不过待我回了京城,定让弈儿把他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多挑些好的出来,到时候差人送给糯宝!” 这时,村口的大黄嘴巴松了,又犬吠几声。 韩尚担心这么多粮食被人瞧见,也不好久留。 临上马车前,他似是又想起什么,忙命人把车内备好的包袱,快拿下来,那可是给糯宝的谢礼!
第21章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包袱里装了一袋菜种,又另有三只锦盒。 韩尚拿过后便问冯氏:“对了姜夫人,你们平日里在村里务农,不知可有种什么蔬菜瓜果。” “我们韩家在京经商,门路广,又正好有宫里的差事,若是你们能够种些宫中所需菜蔬,那我便可年年来收你们的了,咱们也能多有往来。” 一听能给宫里供给,冯氏顿时手心冒汗,当然想挣这钱。 可她又不想给韩尚添了麻烦,便犹豫着:“我家主要是种粮食,平日里地里的菜,也不过是些大白菜、土豆啥的,留着自己吃的,像这些寻常菜物,只怕入不得皇城的眼。” 韩尚却摇头笑了。 “寻常菜蔬的话,倒也犯不上来云城跑一趟,但眼下外邦新进贡了一种波斯萝卜,味甘脆甜,吃起来像极了果子,皇上和宫里的娘娘都极为喜爱,特命我们韩家负责采买此物。”韩尚说着,便把菜种递给冯氏。 “我早就打听过了,这波斯萝卜咱们南纪国也能种,且适宜的土壤,只有云城这种北地才有,这种子你且拿上,待开春种下,夏日便可收获。” “此物也耐存放,到时我再带人来取,也算是咱们两家都方便了。” 云城离京城不远。 算上车马和人手的费用,那也比从波斯采买,要划算不知多少。 韩尚直接要了三亩地的萝卜,先做试看,且每斤波斯萝卜,都照着宫里的收购价格,给了一百文的高价。 冯氏一想,那三亩地少说能出一千斤萝卜,加一起,便是一百两的毛钱了。 如此算来,波斯萝卜可是相当有的赚,还只占了三亩,也不耽误地里种别的粮食, 于是冯氏赶忙一口应下:“那便听韩公子的,这活计我家接了,定会把这萝卜好好侍弄,绝不耽搁您交差。” 韩尚笑出洁白的牙,又将那三个锦盒一一交给冯氏。 “还有这个,都是给小糯宝的。” 冯氏打开一瞧,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 前两个盒中,一个装了颗大金元宝,在这夜里也金灿灿的,少说能有二三十两重。 另一盒盛满了东海珍珠,个个圆润光洁,都快闺女的脚趾头一般大了。 韩尚打开第三个锦盒,拿出里面的玉牌璎珞道:“金元宝和东珠是我的一份心意,留着糯宝长大了添嫁妆吧,至于这玉牌,则是韩、萧两家的信物,日后只要拿出玉牌,我们两家的属下或是门生见了,都会为您家搭把手的。” 想着此物这般要紧,冯氏忙小心收好,只感叹这可都是沾了闺女的光啊。 姜丰年他们看得更是头皮发麻。 从未想自家也能有这富贵…… 冯氏和韩尚二人,再三彼此谢过后,韩尚也觉时辰不早,不便再久留了。 临走前,他看了眼粮食,又意味深长道:“最重要的还是这些粮食,您务必收好,不要让旁人知晓,如今粮价着实不稳,或许……或许有一天,这些粮食是能够保命的。” 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 韩尚不能再多说。 冯氏知他身份贵重,定不会说些没来由的话,便也牢牢记下。 等韩尚一行离开后,冯氏看这地上堆满了的粮袋子,心头无比澎湃。 “快,赶紧把粮食都送回家里去。” “都悄悄的,别惊动了旁人!” 姜丰年和姜丰虎眼睛发亮,既兴奋又紧张,这就扛起一袋袋粮食,偷摸朝家去了。 待把四车粮食全都弄回院子后,姜家人已是累得满头大汗。 冯氏点了两盏油灯,拿着杆秤称了一番。 “娘,一共是一千斤大米!” “三百斤小米。” “还有三百斤黄豆呢!”油灯照着姜丰年脸都发亮。 姜丰虎更是坐在地上搂着粮袋,嘴里停不下来:“这么些米和豆子,足够咱家吃好几年了,有了这些,就不会再有以前那挨饿的时候了!” 好在眼下一入了夜,乡亲们都在家里歇着,没人瞧见。 要不然这么多粮食被人看见,那整个大柳村还不得沸腾了。 冯氏还算稳当,先顾不上激动,赶紧让家里人先把粮食运进窖里。 只是家里地窖太小,忙活了一阵后,还有两百斤的大米放不下。 姜丰年满头大汗地笑:“娘,咱家竟也有白米多到装不下的时候了。” 冯氏想了想,就让他们把剩下的二百斤,先拿进屋子里。 “西屋老二两口子住的那块,还能稍宽敞些,就先拿到你们屋里放着,平时拿个破被子给盖上,别让人瞧出来就成。” 等一家子忙活完,已经是快半夜了。 虽早就到了睡觉的时辰,但姜家人却精神得眼睛瞪如铜铃,个个都欢喜得没了困意。 想着自家苦了这么多年,眼下也算是苦尽甘来了,姜丰年作为老大,心里是最踏实的。 孙春雪和李七巧也高兴地嘀咕了好久。 她们刚嫁进时家里多困顿啊,哪里想得到,如今白米饭能管够吃,就跟做梦似的。 一家人兴奋地唠到后半夜。 最后还是冯氏先有了困劲儿。 她搂着早就呼呼睡的小糯宝,催促孩子们也快去睡。 临睡前,冯氏不忘吓唬他们:“咱家有粮这件事,都是沾了你们妹妹的光,可得给娘记着些。还有,谁也不许出去胡说,一旦遭了贼惦记,全家都得遭殃。” “要敢在外头胡咧咧的,娘就给谁头一个撵出去,听到没!” “放心吧娘,以后妹妹就是咱家的天!” “我们肯定管住了嘴,只管吃不管说!” 就连不喜小姑子的孙春雪也直笑:“娘,明个儿我就早早起来,给咱糯宝蒸蛋羹,做大米饭锅巴吃!” 都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接下来的日子,姜家人可谓是神清气爽。 走在村里都格外有精神。 看着孙春雪喜滋滋的样子,对门的李婶子背地里偷骂:“冯氏家那个下不了蛋的母鸡媳妇,天天穷乐个啥,看她那个大板牙就碍眼的慌,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怀了呢。”
第22章 整个村子都会死 若是换做平时,丰景和丰苗听了这话,非得把李婶子家草垛点了不可。 可如今他们也懒得搭理。 毕竟肚子里吃饱了,那才是真格,李婶子也就能嚼个舌根了,哪像他们,顿顿都有白米和腊肉能嚼! 自打有了闲钱,冯氏隔三差五,还会买些肉包和点心回来,让全家打个牙祭。 她是个谨慎性子,回回出门都不忘带上个破筐,上面再放几双鞋底子。 逢人问了,只说是进城卖掉补贴家用,倒也没人怀疑。 只是偶尔李婶子闻到肉味,会在家里抱怨,“不知哪家有钱烧得慌,又在炖肉吃,想馋死谁啊。” 这荒年闷声发财,姜家人不攀比不炫耀,一家人过得倒也安稳乐呵。 日子一晃,小糯宝来家里也有快两个月了。 冯氏他们照顾得精细,小糯宝被养得胖乎了一圈,身上格外肉嘟嘟的,哒哒跑起来时小奶膘都一颤一颤。 她那原本虚弱的肠胃,也给养好了,现在每顿都能吃上小半碗饭。 头发还长出了两寸,稀稀疏疏地垂在耳后。 冯氏抱着怀里的闺女,亲昵地吧唧两口:“小孩子头发长得快,等再过上小半个月,娘就能给你扎小揪揪了。” 小糯宝一听,眼睛亮得像两颗大珍珠。 她也是爱臭美的小姑娘啊。 “嗯嗯,要揪揪,糯宝想要小揪揪!”小糯宝一头拱进娘的怀里,咯咯笑得像朵小花儿…… …… 晨起时,家里总是格外闹腾,一个个巴不得都围着糯宝转。 外屋传来一阵叮叮当当,是冯氏又在拿盆边敲鸡蛋,开始给闺女做小灶了。 李七巧也“不甘示弱”。 背着还在呼呼睡的春哥儿,就只顾着给小姑子烙饼吃。 发好的面擀成椭圆,多加些打散的鸡蛋,烙出来的面饼松软无比,再抹上草莓果酱,那味道香中带甜,闻着就让春哥儿淌了满嘴口水。 而里屋那边,丰景和丰苗也挤来挤去,都想抢先给妹妹把尿穿衣。 看着全家都围着小姑子,再想想韩尚给的那些物件,孙春雪为了自己不被落下,也只能硬着头皮,给了刚睡醒的糯宝一个大笑脸。 小糯宝觉得她笑得比哭还难看。 赶紧拿小手捂住眼睛,趴回褥子上。 起猛了,这一大早撞见鬼了……大嫂也开始给她献殷勤了。 冯氏怕给闺女吓着,过来给孙春雪撵走:“你别弄这死出,我看着都起鸡皮疙瘩,快去外屋把炕桌端上来,咱糯宝该起来吃饭了。” 小糯宝胃口不大,只吃了半碗蛋羹、两块软烂的烀肉,外加一小碟虾米紫菜汤,还有几口小饼,便再也吃不下了。 冯氏把她吃剩的饼丢给儿子,丰苗就欢天喜地地捡着吃了。 “闺女,娘抱你出去溜达溜达,消消食儿啊?”冯氏正开口要问。 这时,姜丰年就急着从外面回来,一进屋就道:“娘,村长叔要在磨坊开会,他闺女招呼咱们都赶快去呢!” 眼下早过了秋收,日子清闲,大柳村少有集体要议的事。 冯氏一听,估摸着不是小事,这就给闺女把虎头鞋穿上,抱着她往村口去了。 等到她们娘俩赶到时,不少乡亲已经聚在村里的大磨盘处,正三两成群,唠着闲嗑。 待挨家挨户都派了代表,人来齐了之后,村长拿了个小马扎,红光满面坐在前面。 “村长叔,有啥要紧事,把我们大伙都叫来,我还得回去给我婆婆烧炕呢。” “除了收秋税粮食,咱村还少有这大阵仗,到底啥事啊村长。”有的乡亲已经好奇起来。 村长捋了捋花白的胡子,忍不住直笑:“乡亲们,都别着急,这好饭不怕晚,让你们久等是因为咱村啊,要来一笔横财了!” 这话一出,众人都来了精神。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487 首页 上一页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