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狄知道武石心粗,不善权谋之事,但有些事需要提点,还是要说开。 他缓缓说道:“六殿下不日就要回许都了,我们在许都苟且匿伏了这些年,终于等到了殿下回来。咱们还需再多忍一些时日。” 武石听许安归要回来,喜笑颜开:“是,殿下回来,我们这些武官的日子必然要好过许多。这节骨眼上,我可不能意气用事,要听殿下安排。江大哥,在外面,你也多提着我点,免得我飘。” 江狄轻笑:“你也知道你容易意气用事。不过就是你这样的性子,今日大殿之上那一场闹剧才能成事。太子就是知道你性子如此暴躁,才让那御史口不择言的说出我们所有武官痛楚,以求激怒你。今日这事若不是有六殿下授意,我是万万不敢放你上去随意殴打言官的。” “是呢,我也觉得纳闷,我上前去揍那御史,以江大哥能力,如何拉不住我。原来是有意放任,这么说六殿下是做好准备了?”武石问道。 江狄略有疑虑:“这……殿下倒是没说,只是教我们稍安勿躁。” 武石点头:“那行,我日后坚决不再受小人挑拨了。免得给那些人落下口实。” 江狄看了看武石,“这次一闹,你少不了要受点皮肉之苦。” 武石毫不在意:“没事,不就是挨几板子的事情,战场上刀枪剑雨我都过来了,还怕那些内官手上的板子?只要六殿下一声令下,要我项上人头,我武石也给得!” 江狄的目光落向前方看见不见尽头的路,心中忐忑不安。 那茫茫青石,如同他们的前路一般未卜。 这八年里,许安归甚少亲书给他。 那日与大捷奏表一起送入许都的还有一封送入他府中的密信。 这信,没有开头,没有落款,就连信封之上,也没有一个字。但是信中简略的说明了这个奏表呈上去之后会发生的事情—— “御史台上表弹劾,措辞严厉,态度恶劣,意欲用八年前的事情激怒满朝武官。 武官之中若是有人忍不住动手,不用阻拦。 若是无人动手,卿需辩之。 怨气滔天,需有硬骨之人出头,而后众武将必以死追随。 若真成此势,不必顾忌后果,君上必不会重罚。” 江狄看完此密信,立即放在火烛之上焚成了灰。 八年前,许安归策马出城的时候,他还是许都朝西门城防军的一个领班。那场大火之后,朝堂兵权肃清,许都将军门阀一夜之间倾塌。 许都武将人心惶惶,都道天恩难测。 就连他这种城防军的小将领都被拖到刑部里问过罪。进入刑部之人无一例外的都赏了一顿板子。 不少武将喊冤,却无人理会。 “朝东门”之后,更多的武将被连坐处死,解甲归田者只有那些年迈上了年纪、手中没有任何实权的老将军。 武官们本就是沙场出身,不涉权谋,不揣摩上心,居然在“朝东门”之后暗自聚在一起准备联名上书,再证清白。 联名书送到江狄这里,江狄犹豫了。 此时正好,一道密信送入江狄之手,如今日这封信一般,信封封面没有一个字,没有开头,没有落款。 只有四个字——自保为上。 江狄不知道这封密信是谁写的,有多少武官收到了,但是他知道,自他接到这封密信之后,整个许都里的武官们都变得安静起来。 那封信仿佛有什么仙法一般,安抚了所有武官。 等到整个“朝东门”事情过去十天,朝堂恢复早朝列班,他们才知道,六皇子许安归十日前已经策马离去。 他此去斩杀了“朝东门”守门将领,救回了不少门外烈火之中的武官。 而自己却一路向北,入了北境军营。 次年,东陵二皇子许安泽被册封为太子,辅政监国。 而后整个兵部大清理,大调动,却无一人再提冤枉一事。 随后的几年,边境频频被小国骚扰,东陵一直死守不出,倒也相安无事。 他这一路坐到四品武官位列朝堂,也不过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背景关系,做事还算勤勉,朝堂之上总要有人去担着那些虚职,所以他们这批守门的将领、皇宫外围的城门禁军、皇城之内的御林军才陆续被提拔了上去。 原本朝堂之上文武官左右分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管理朝政,武官无事可奏,久而久之站位变成了前后分立。 江狄看着这些年朝堂风云,心中感慨颇多。 当年救了他一命的那个没有落款的信,他自顾自地认为是六皇子许安归送来的。不仅他是这么认为的,整个朝堂之上保住性命的那些武将们也都是这么想的。 因为八年前,只有六皇子不顾个人安危,替他们出了头。 只有他才会给武官留一条后路。 两个月前,朝堂之上,东陵南境被连下两城,武官无人说话,无人请缨,那便是杀戮武官带来的后果。 东陵帝与太子当然知道,这群现在位列朝堂的武官们基本没有几个有征战沙场的经验。 那些在边关继续守城的低级将领之所以肯继续为东陵效力,只是因为他们所有人的亲眷妻儿被太子用大婚理由骗回了许都当做人质。 太子大婚,压了所有边关低级将领的亲眷在前,“朝东门”虐杀许都将军门阀在后,还有哪个武将会心无城府的再为这一对许氏父子效劳? 八年里,许都文官一直都是肆意欺压武官。 这若是没有太子与东陵帝的默许,谁敢如此张扬跋扈?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武官们私下有一个传言,当六殿下许安归归朝之时,那便是他们翻身之日。 今日这一场闹剧,便是这一场看不见鲜血、却要以命相博的夺嫡之战的开场。 * 随后几日,太子依然因病辍朝。 朝堂之上依然如同菜市一般热闹。 言官继续用措辞犀利的语言抨击,御史们身上无一例外的缠着纱布、敷着膏药,手指殿后那些武官,齐力上表。 开始几日上表,措辞之中只是反复强调六皇子许安归有违国法、目无君上,需严惩不贷。武官们每日也带着厚厚一本奏折,例数许安归六皇子这些年在北境大小军功。 两边虽然再无动手之举,但是朝堂之上冷嘲热讽、“放你娘的狗臭屁”如此之内的腌臜泼词层次不穷。 御史们气得手脚发抖,吹胡子瞪眼,却又不肯有辱斯文放下身段骂回去。 满朝大员皆是日日看戏的表情,任由御史与武官们在朝堂之上吵得昏天暗地。 朝堂之上三公三卿早年事已高,听不得这些嘈杂,几乎全部都连续几日告病在家。
第18章 ◎变天◎ 又是一日下朝,郭睿明下了马车,进了院子,换下朝服,就立即往郭太师的院子走去。 “父亲,儿子回来了。”郭睿明恭恭敬敬地向郭太师行礼。 郭太师手里拿着鸟食,看了郭睿明一眼:“今日太子殿下上朝了?” 郭睿明回答:“没有,朝堂之上,还是御史们与武官口舌之争。” 郭太师无奈地摇摇头:“自己做的孽,让御史帮他们还,恐怕这次御史台要变成第二个怨念冲天的地方了。” 郭睿明颔首,小心翼翼地问道:“父亲也觉得当年的事情,是上殿们做的太过了?” 郭太师把手中的鸟食全部丢入了鸟笼的食槽之中,转了个身,走向府中的花园。 郭睿明立即眼疾手快地把靠在一边的手杖给父亲递了过去,然后在侧搀扶着,跟着一起慢步。 “当年的事情,不过就是上殿们想要拿回旁落的君权,从而推行新政。新政削减武将们的待遇与权力,虽然侵害了部分武将们的利益,但新政有利于国富、有利于百姓这本是一件好事。为父也是极力赞同。”郭太师叹了一口气,“但我东陵以战立国,先皇立国本就是波折不断,立国之初少不了依靠武将打天下,这本没有错。错就错在那些武将太把自己当回事。当今陛下既然已经继承大统,那他们之间的身份必然是以君臣相待。既是君臣,哪有臣子强行干政的?” 郭睿明点头:“是,‘朝东门’是那些好大喜功的将军们咎由自取。陛下已经忍让多时,水满则盈亏。” “那些莽夫不懂朝政,不顾大局,不闻圣心,死不足惜罢了。”郭太师指了指花园里的亭子,郭睿明便把郭太师扶了进去。 郭太师杵着拐杖坐下,看着亭外湖水:“但是八年过去了,你可看明白了上殿的意思?” 郭睿明站在郭太师身边,回答道:“太子殿下现在羽翼渐丰,陛下这些年操劳,头疾俞烈,思绪自然不如前些年那般灵活。恐怕太子殿下再想什么,陛下如今也未必清楚了。” 郭太师点头:“陛下不清楚,我们可不能糊涂。” 郭睿明皱眉:“父亲是否太过忧虑?儿子以为,当年太子殿下成事,我们郭家也在旁出了不少力气,念在这功勋,太子殿下未必会……” 郭睿明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看见父亲嘴角无奈地笑意,自知自己这件事考虑的太过简单了,转了话锋:“父亲的意思是,天家凉薄,我们不能重蹈‘朝东门’的覆辙?” 郭太师看着池塘里的游鱼:“当年那件事,明面上是太子主导,但暗里却是陛下默许的结果。许多事情都是太子亲力亲为,许都朝东门下那几万人,都是太子监斩。天家凉薄,太子更凉薄。当年那些帮先帝立国的开国老臣,太子都能说一不二进行肃清,更何况我们?” 郭睿明听了郭太师这话,暗自揣度了一番,道:“当朝太子妃是三妹,儿子为户部尚书掌管户部,吏部尚书宋谏也是父亲一手提拔上去。早些年太子依仗父亲才得以稳住朝堂,获得今日羽翼。难不成今日太子会自剪羽翼?” 郭太师冷笑:“你都说了太子是依仗我郭家之势羽翼渐丰,老夫任尚书令的时候虽门生无数,可除了你、宋谏可还有别的门生在六部担任尚书一职?” 郭睿明细细想了想,确实如此,虽说满朝文官多半皆是郭府的门生,但六部之中只有他与宋谏掌两部,其他四部尚书皆不是从这郭府中走出去的人。 忽然顿悟:“父亲是说,太子早就有预防之心?” 郭太师没有说话,但是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郭睿明到底是涉世尚浅,虽然担任了户部尚书之职,却没有认真的揣度过太子的意思。而今若不是朝堂之上为了六殿下许安归是赏是罚一事争论不休,恐怕郭太师也不会特意在今日来提点他。 郭太师仰头看着湛蓝的天空,道:“这许都,或许又要变天了。” 郭睿明皱眉:“一个八年未归的皇子,在许都毫无根基,怎么可能与太子殿下明日争辉?”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50 首页 上一页 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