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顾锦绣这么说,两个小的才放了心。 苏大又进山打猎了,听他说这次是过年前最后一次,所以要待个几天才能回来。这次出门两个小的没有像之前那样哭哭啼啼的,小丫窝在顾锦绣怀里,娇声说了句爹爹小心。小石头更绝,告诉苏大用着急回来。 怎么才几天的功夫,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娃就成了顾锦绣的了。苏大才不承认自己有点嫉妒。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熬煮,生蚝们缩成了比指甲还小的肉丁,一锅汤汁也变得浓稠起来,颜色也变成了深褐色。 顾锦绣看火候差不多了,用大铁勺把生蚝肉捞了出来,然后放入盐和白糖,一锅红褐色闪耀着光泽的浓汁就做好了。 “这是什么呀?”两个孩子熬到了深夜就是为了等顾锦绣这锅东西出锅,现在看到生蚝变成了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好奇地跟他们的娘打听着。 “等会儿你们尝尝。”顾锦绣卖着关子给两个孩子下了面条。 面条里加了大白菜和豆腐,顾锦绣又用小勺舀了一点红褐色的浓汁。 “吃吧。” 小石头用筷子挑起一根面条送到嘴里,尝了一口味道,就大口吃起来。 加了浓汁的面条比之前的好吃一百倍! 小石头觉得这些日子来他的日子比里正家的都好,要是再让他回到以前,他怕他再也过不了那样的生活。想到这,他一脸孺慕地看着顾锦绣,有娘的感觉真好。 早上,这回没有苏大推车,娘三个只能和村里人结伴往黑水县去,好再去黑水县做生意的人多了,牛大叔的牛车也提早出发了。 这一回,因为苏大不在,大家说话更没有什么顾忌了。 “三娘,你咋不带海蛎子呢?” “坛子里装的啥,咋唔得严严实实,让俺们看看呗?” 有些手欠的想去动手掀开顾锦绣抱着的坛子盖。 “哎,蒜蓉生蚝的生意已经给了你们了,我新想的点子你也想知道?”顾锦绣不干了,把坛子往身后一护。 那人听顾锦绣这么说,讪讪笑了起来,把手往回一缩。 “侄女,俺可不是外人,有啥赚钱的好事跟二婶说说啊!”大牛妈的声音冷不丁响了起来。 顾锦绣一看,大牛妈和顾老太太不知道什么时候上了车,正坐在牛车的后边。 顾锦绣暗道一声晦气,怎么遇到这两人。 看她没有说话,大牛妈站起来,厚着脸皮往前挤,想去抢顾锦绣手里的坛子。
第23章 生意成了 “二婶,你们今天出摊去卖生蚝吧,这个买卖还不够赚钱么?”顾锦绣问道。 大牛妈腆着脸:“再咋也不能比大侄女的新生意赚钱呐。” “这是我娘辛辛苦苦做了一整天才做出来的!”小丫把坛子护得紧紧的,像小老虎一样瞪着大牛妈,可不能让她娘的劳动果实被别人抢了去。 “咳!”顾老太太一声咳嗽:“都是一家人,本就该互相帮衬,三娘你也别小家子气了,把东西拿出来,俺们帮你一起做。” 顾锦绣气得笑了起来,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这个时候知道是一家人了,当初卖她的时候怎么不说是一家人呢! 她瞥了顾老太太一眼,这些天她和王大娘天天在一起唠嗑,可知道老顾家不少事。 ...... 听了顾老太太的话,有那些想占便宜的也跟着帮腔。 “三娘,都是一家人,有家里人帮衬着生意才能越做越大哩。” 话是没错,但是也要看对象是谁。老顾家都能干出来想把孙女掐死配冥婚的缺德事,这要是顾锦绣把赚钱的点子告诉给了老顾家,别说帮衬,估计会被老顾家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是哩,大娘说的没错,都是乡里乡亲的,出门在外做生意都得大家帮衬着才对。”顾锦绣脆亮的声音响起,小石头有些紧张地看着她,他娘不会又变成老样子吧。 似乎是察觉了他的心思,顾锦绣攥着小石头的手安抚着他:“别担心。” 小石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要对他娘有信心。 村里人听了顾锦绣的话,一个个都伸长了耳朵,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呐,这几天卖生蚝,他们一天都能卖个几十文,买油的钱都够了。 顾锦绣接着说:“这是我最新想的点子,不过制作起来成本比较高,这样吧,我也给大家一个机会,一家出10两银子,我让你们入股。” 听了她的话,村里人都吸了一口凉气,10两银子对于农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呢,不少人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本也攒不到这些。 “三娘,这么多银子万一赔了呢?”所有人都关心这个问题。 顾锦绣摊摊手:“做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啊,赔了就赔了,大不了让俺男人进山打猎喽。” 不少人心里骂开了:小蹄子,你男人能猎大野猪,一次卖好几两,俺们土里刨食,一年才能赚三两银子,刨去吃用哪有闲钱跟你做生意,还是卖生蚝好,没啥本钱就能赚个零花。 顾锦绣的话打消了村里人的小心思,不过顾家哪是那么容易放弃的。 就见顾老太太给大牛妈使了个眼色,大牛妈笑着说:“大侄女,咱自己家就别提什么钱不钱的,俺们肯定入股支持你。” 太阳这是打西边出来了?顾锦绣才不信老顾家能出银子。 果然,大牛妈听了顾老太太咳嗽声后,又继续说:“那啥,现在你奶手里没银子,先赊账行不,等赚了银子就还你。” 听了大牛妈的话,村里人都觉得听不下去了,占便宜不能这么占啊,连银子都不出还入股,这是入哪门子股,就是在明抢。 察觉了大家的脸色,大牛妈也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都是婆婆非逼着自己说,她一屁股坐下来,对顾老太太嘟囔:“娘,她不同意这可不能赖我。” 大牛妈的一句话把顾老太太给卖了底朝天,原来这馊主意是顾老太太想的,村里人看着顾老太太,啧啧,难怪顾三娘不愿意带着老顾家做生意,太缺德了。 顾老太太被大家看得脸上烧得慌,她踩了大牛妈一脚,示意大牛妈继续缠着顾锦绣,大牛妈任她怎么踩也不抬头,没办法顾老太太只能自己上了。 “三娘,咱家什么情况你也知道,银子都给大伯念书了,俺们就有把子力气,你就照顾照顾,等赚了钱随便给点就行。”强逼不成,顾老太太开始卖惨了。 “哈!”顾锦绣冷笑一声:“奶,你娘家有个酒坊,每月能赚不少银子,咱都一家人,要不您把方子要来,俺当家的也有把子力气,您就照顾照顾,等赚了钱随便给点就行。” 她把顾老太太的话又原封不动还给了她。 顾老太太想都没想,直接开口说:“那咋能一样,我现在是老顾家人,人家老田家哪能把方子给外姓人。” “奶说的对呀,我现在也是苏家的媳妇,就算有方子也不能随便给人啊。”顾锦绣说完还装模作样叹了口气。 村里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可就是这个理,你老顾家惦记苏家的东西,也不看看苏家愿不愿意给你这个外姓人。 小石头眼睛铮亮地看着他娘:娘好威武,几句话就把顾老太太怼得没话说,他将来也要成为像娘一样的人。至于孔武有力的苏大,被小石头下意识地排除掉了。 听到了村里人的嘲笑,顾老太太脸憋得像个紫茄子,小x养的,咱走着瞧。 顾老太太安分下来后,牛车上也变得安静下来,大家都偷窥着老顾家人的脸色,准备回村的时候把这个八卦告诉给其他人。 牛车进了城,顾锦绣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卖馒头的摊位旁。 老张看到顾锦绣来,把炭炉拿出来:“这两天都没见你来,不做生意啦?“ 顾锦绣不出摊对老张的生意也有影响,不少买了生蚝的人都会顺手买个馒头就着吃,现在没有生蚝卖,老张卖馒头的时间也比以前长了不少。 他看了看顾锦绣和两个孩子,怎么没看到带着生蚝来,似乎是看出了老张的疑惑,顾锦绣说:“现在卖炭烤生蚝的太多了,大家为了抢生意都开始压价,我就想了个别的点子。” “还是娘子能干,点子一个接一个。新点子也是吃食吗?”张大娘问。 顾锦绣点点头,指挥着小石头和小丫把切好的白菜放到了锅里,她在里边又放上了油滋啦和粉条,等到汤熬成了奶白色,顾锦绣打开坛子,舀了一勺红褐色的浓汁放到了汤里。 “这是什么味道,好香啊!”张大娘问。
第24章 偶遇赵书桓 顾锦绣给她盛了一碗让她尝尝,自己又给两个孩子一人盛一碗当午饭。 炖好的大白菜呈半透明状,入口甜丝丝的,再加上油滋啦的肉香以及不知道什么调料的鲜香,老张夫妇一口接一口,呼啦啦地一碗白菜很快就一扫而空。 不少人被香气吸引过来,大家都知道这家小娘子是第一家卖烤生蚝的,就数她家味道最好,现在支起大锅,不知道又在卖什么好吃的。 小石头和小丫一人穿一身大蓝布棉袄,头上扎着红绒线头绳,干干净净像个年画娃娃,看两个孩子吃得那么香,不少人咽起了口水。 “白菜汤俺们从小吃到大,怎么没见过能做的这么香的!”人们议论起来。 顾锦绣吆喝起来:“卖白菜汤喽,一文钱一大碗,连本钱都不够,买到就是赚到哦!” 一听有油滋啦的白菜汤卖这么便宜,大家纷纷掏出钱抢了起来。顾锦绣被人团团围住,收钱都收不过来。 老张夫妇见状,自己的摊子也不顾了,过来帮忙盛菜,那些买到菜汤的,直接买了馒头吃了起来。 有内行的尝了尝说:“白菜、粉条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材,这个小娘子做的这么好吃,问题就在于她的汤头。这汤头鲜香甘甜,里头不知道放了什么。” 有人认出来这个人是聚福酒楼的厨子,听说是从京城来黑水镇养老的,当年在京城里的大酒楼做过事,厨艺那叫一个好。 听他说玄妙都在汤里,不少人开始向顾锦绣打听开来。 这个小娘子是个伶俐的,大白菜汤卖这么便宜,她的买卖肯定不是落在汤上头。 顾锦绣见火候差不多了,把坛子抱出来揭开谜底。 “这个是蚝油,每次做菜放一点点,就算不会做菜的人也能变成厨神。” 听了她略微有些夸张的话,人们善意地笑了起来,这个小娘子真有意思,说话一套套的。 “蚝油怎么卖?”聚福酒楼的厨子问。 “这个可不便宜,做一坛子都是用的上好的原料,每一滴都是精华。”顾锦绣给蚝油打起了广告,她又接着拿出一个小瓶子:“一小瓶就要一百文,不过你别看卖的贵,但是用起来可省呢,这些能用大半年。”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01 首页 上一页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