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可不是个好相与的,当初那些说她牝鸡司晨的人,现如今贬的贬死的死,在朝堂之上的还有几个? 皇帝去后,只怕没有人能制衡皇后,那时候,只怕蔡珅会被清算。 因此,周大人只希望,现如今蔡珅少做一些,等清算的时候,好歹能留下一条命。 周大人看得透,这龙椅上坐的是谁,他根本不在意。 皇后并不昏庸,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肯定会大肆施恩,百姓也能受益。只要,这天下黎民能过上好日子就行。 但这样的想法,周大人谁都不敢说,因为,他的想法对于现如今的士大夫来讲,就是离经叛道,是数典忘祖的。 周大人是真不在乎这些,不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媳去考女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周大人清楚,自己的儿子资质平庸,不如儿媳,儿子撑不起门楣,但儿媳可以,所以他主动给儿媳报了名,劝服亲家允许女儿去考试。 男人、女人有那么重要吗?要不是朝廷不收女官,周大人都想一步到位,让儿媳妇做官了。 要是儿媳能做官,那周家至少还能保三十年富贵,到时候孙子、孙女也长大了,能帮着儿媳妇撑起门楣。 读书人家最怕的是什么,是子弟愚钝,不能高中,一代人不中,暂且还能撑着,要是两代人都中不了,那门楣就会落下来。 因此,读书人家才会拼命的逼子弟读书,不当官,你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不过是旁人的盘中餐。 周大人因此心理压力不小,他时常在想,要是女儿也能科举就好了,那这样的话,中举的概率更大。 儿子不行,还有女儿,多一个人科举,就多一分机率。 周大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正道,但是……这样的想法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 没办法,儿子蠢钝,女儿倒是聪慧,每次教导孩子的时候,周大人都恨不得将儿子跟女儿的脑子调换一下。 好在儿子虽然蠢钝,但是个知礼明事的好孩子,因此周大人才没那么难受。 感觉被污蔑的小周大人:…… 你是状元郎,你说什么都对。我一个小小的同进士,哪敢反驳。 其余连同进士都没考上的读书人:…… 彼之娘兮! “奶奶,快瞧,我给你带了好东西。”人未到,声先至。 探春放下邸报,无奈的看向门口,但等青年进了屋后,她脸上就带上了笑。 “爷带了什么好东西?”探春起身,拿出帕子,擦了擦青年脑门上的汗珠子,嗔怪道:“跑这么快作甚?” “今日,我去乡下巡查,查看秋收的情况,瞧见有几个垂髫小童在田间摘果子,我瞧见了,尝了一个,觉得这野果子虽然比不得珍馐美馔,但也清甜,想着奶奶你爱吃,就叫人从那些小童手里买了一下。”说着,献宝似的,从一个田间野草编织而成的草篮子里,拿出几颗殷红的果子。 “奶奶尝尝,我叫人拿山泉水洗过的。”说着,递到探春跟前。 探春拿起来,尝了一个,清淡的甜味,确实不错,赞了一声好。 虽然这果子比不上那些珍馐美食,但探春吃的是这份心意。 青年见探春喜欢,就欢喜起来。 夫妻二人,黏黏糊糊的吃了野果子,探春叫人端水净手,这才道:“朝廷那边抵报,陛下有意将八皇子玉牒改到皇后娘娘名下,只怕不日就要立太子,我想着,现下入京投了皇后,想来能补一个好缺。爷,这边意下如何?” “我本是庸人,对这些也不大懂,但奶奶既然看中皇后,倒不如听奶奶的就是。只是……京城那边,只怕老爷子他们会有些言语。”青年听探春的,但又怕家里会反对,他在家不受宠,才干也寻常,因此没有什么话语权。 探春便道:“这倒无妨,老太爷、老爷他们,自有思量,但我们不过是底下小辈,也不能代表家里,老太爷他们也不会管着我们,想来不会有什么言语。”探春看得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只怕家里的那些人,还等着她探石问路,才好做决断。 如探春所想,夫家这边确实等着探春去探路。 “贾家跟陈家渊源深厚,皇后之母泽国夫人,是贾家二太太的陪嫁丫头,总得给贾家两分颜面,因此,叫老三媳妇去探路最好。她是个聪明人,知道怎样做最好。”老者看向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家里微末的爵位,余下的两个儿子,空有抱负,但一直没有机会。 唯有老三,娶了个好媳妇,虽然只做个七品芝麻官,但也做出了政绩,历练了几年,回京倒也能做个小官。 对于这个不出众的儿子,老者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差不多了。 现在,这个儿子能为家族探路,也算是为家族做出了贡献。 余下的三人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了此事。 探春给京城送了信,请蓁姐儿做中间人,投了兕姐儿。 宝钗得知此事后,就道:“三妹妹倒是个厉害的,出嫁之后将夫婿拿捏在手中,现如今她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如今她投了娘娘,只怕是那些底层勋贵人家投石问路,娘娘倒是可以用上一用。” “贾家三姑娘,本宫未出阁的时候倒是见过几次,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兕姐儿点点头,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宝钗就道:“恭喜娘娘又得佳才。” “得再多佳才,也不及薛卿一人。” 两人相视一笑。 探春在得到升迁令的时候,便知道自己的投诚已经被皇后接受。 立了太子,改了玉牒,皇后地位稳当。底层的勋贵人家,借着探春之手,慢慢的投靠了中宫皇后。 明守义将此事回禀给皇帝之后,皇帝冷声道:“乱臣贼子死不足惜,且让他们再蹦达,到时候一定清算,咳咳……”说着便忍不住咳嗽起来。 夏守忠端来汤药:“陛下,该用药了。” 皇帝端起汤药一饮而尽,显然是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将药碗放下的时候,未喝完的汤药汁之洒落在汤盘之上。 夏守忠劝慰了几句,皇帝才渐渐消气。 明守义见皇帝喝了药,垂下眼帘,退到一旁,没有说话。 只怕陛下已经没有时间去清算这些人了。
第127章 皇帝病重,皇后听政 太子已立,陛下也该颐养天年了。 那药皇帝一天天的喝着,却没有什么用,太子册封大典后不到一月,皇帝的身子就撑不住了,病倒在榻上。 前朝由皇后、宁寿亲王摄政,后宫由温、良二妃,共同掌管,但实际上,后宫权力掌控在尚宫薛宝钗手中。 皇帝病倒,良妃就失了势。 “陛下的病情绝对有异,前些日子太医院说陛下的病情已经好转,怎么突然就恶化了?”良妃不信皇帝的病,皇后没有插手。“去查一定要查得一清二楚。” 良妃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败了,还没有开始争,就已经败了。 皇后上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丫鬟之女,竟然也能做天下之母。 出身如此卑贱,怎能母仪天下! 良妃的动静不小,薛宝钗得知之后回禀了兕姐儿,兕姐儿毫不在意的道:“且由她去吧。” 宝钗犹疑道:“娘娘,良妃这样大的动静,若是传到了前朝,只怕会让一些有心之人利用。” 兕姐儿放下手中的折子,端起茶盏饮了一口道:“那便借着良妃之手,将那些有异心之人一并除去。” 现如今皇帝病倒,自己初当政,朝政不稳,如果良妃不动手,自己也得想其它的法子,将这些人清理掉。 就让良妃发挥她最后的作用吧。 宝钗整理奏折,抬眸之间恍然觉得,眼前的皇后娘娘与之前的陛下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果然,能坐上那个位置的,都是冷心冷肺之辈。 良妃只怕悬了。 长春宫中的迎春,教导昭阳公主读书,言语之间时不时的透露出,让昭阳公主敬重中宫的言语。 昭阳公主不明白,母妃为什么时时提点这些话,但她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母妃所说的话定然是为自己好的。 迎春看得明白,皇后娘娘当政已经成了必然,只怕宗亲皇族也辖制不了她,到时候必定会清理宗亲。 养儿到百岁,长忧九十九,迎春实在是担心,怕日后昭阳冒犯了皇后,被皇后不喜,那日子肯定好过不了。 皇后得知此事之后只道:“温妃一直是个聪明人,懂得审时度势,若是后宫妃子,皆如温妃一般明事理,知进退,本宫也不会为难了。”这是在暗点不明理、不知进退的良妃。 一旁的宝钗听到了这评价,思索了片刻,提议道:“温妃娘娘这样明事理知进退,娘娘不如施恩于她,旁人见了娘娘对这样的人如此施恩,想来也能明了娘娘所思所想,投娘娘所好。最关键的是,还能让温妃娘娘背后的勋贵世家明白娘娘的良苦用心。” 温妃贾迎春出自四王八公,是老牌的勋贵世家,现如今四王八公虽然已经没落,但在勋贵当中还是有一些话语权。 施恩温妃便是释放出一个接纳勋贵世家的信号,这些勋贵世家之前被皇帝打压,现如今皇后有意拉拢,他们必然会投靠皇后。 收拢了这些勋贵,皇后对于朝政的把控也会更加的稳妥。 皇后听了此言,细细的思量良久:“这般做,会不会让死灰复燃的勋贵坐大?” 对于这些勋贵世家皇后心里其实也是不大满意的,在其位谋其政,新贵对于朝廷来说,对于江山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娘娘,都言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即使打下了这一批人,也会有其余的人爬上来。不管是谁上来了,对百姓来说,这一批人一直顶在他们的头上,没什么差别的。”包括那些士大夫,对于百姓来讲,这些士大夫与这些勋贵没什么差别。既然能用士大夫,为何不能用这些勋贵? 宝钗所言,没有站在勋贵也没有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而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说这些话,因此兕姐儿能听进去。 宝钗所在的薛家是勋贵,皇后所在的陈家难道就不是勋贵了吗? 一批人倒下又会有另一批人站起来,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改变现如今的制度,但延续了上千年的制度,又怎能轻易改变,只能慢慢的优化。 宝钗的话没有错,但不是兕姐儿想听的,兕姐儿声音冷冷的道:“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吗?但说出这句话的世家,却遇到了一个黄巢。” 兕姐儿的声音淡淡的,但宝钗却觉得背脊发凉,此刻她不再觉得皇后与皇帝相像了。 比起皇帝,皇后杀伐更加果断,听其意思,现如今用了勋贵世家,日后竟然会对其下手。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77 首页 上一页 2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