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们……我们是不是发财了?!” 宋明瑜先是点点头,紧接着又摇摇头。 就像宋言川说的那样,八十年代的普通人一个月十几二十块钱,工厂高一些,宋家父母一个是资深技术工人,一个是先进劳动模范,就这样一个月也才四十六、七,多的时候五十块钱,做个体户餐饮的确是一天当得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但这是营业额,不是利润,要算净利润,得把租金、人工、水电还有原材料成本之类的全部给减掉才行。 小院写的是宋明瑜的名字,房租这一项倒是不用,但是其他可就跑不掉了。 像是燃料,这年头没有水电,却有煤炉,炉子烟雾缭绕,烧得慢,里头的煤球还不耐烧,光是今天一整天就用了十多个煤球——炉子上的火不能断,还不能小,火不够旺,炒出来的盖浇饭一点也不香。 一家人多少人头,就有多少定量,每个月多少斤煤球都有定数,超出了只能自己去黑市上或者私人手里买高价煤,所以票证的成本得算进去,同样有票证成本的还有食材,这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再加上两个人的人工费,毛利率按百分之五十计算……宋明瑜在纸上写写画画,很快得出了结论,“四十块是咱们卖出去的钱,实际上完全赚到手的钱是十块钱。” 十块,在四十块钱的震撼面前或许显得有些渺小,但宋明瑜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不止是满意,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超出她的预期了! 尽管在林香等人面前她一直表现得游刃有余,但只有宋明瑜自己心里清楚,她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忐忑,她甚至都提前给自己做过心理建设,做好了今天开业不会有多少人光顾的心理准备。 毕竟这是她人生地不熟的八十年代,更别说盖浇饭这种东西都没人听说过,万一呢,万一它水土不服……谁知道它却给了人这么大的惊喜,不愧是在前世风靡各大城市,甚至成为打工牛马必备“草料”之一的刚需美食! 而且就八十年代的收入而言,十块钱也不少了,毕竟对于这年代许多普通家庭来说,一家三口甚至四口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十块钱呢,也就针织厂这些工厂会好一些,如果家里是双职工,那才会又宽裕一点。 宋明瑜要是当时在吴书记那选了另一个方案,她现在在车间里当实习生,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还得拼命地干活讨带教师傅的欢心,不然到时候人家一句话,她就能被针织厂扫地出门,什么也拿不到。 现在多好,一天能有十块钱挣,还不用那么担惊受怕——最重要的是饭馆就开在自家,这种满足感无与伦比! 当然高兴归高兴,宋明瑜心里还是很清楚这个数字不可能每天都有,毕竟今天第一天开业,很多人好奇又或是过来看热闹,帮她吸引了不少客流,盖浇饭是新鲜玩意儿,又有免费喝汤这个福利,才有了今天这么高的营业额,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数字会慢慢回落,最后稳定。 但是对于小饭馆的未来,宋明瑜还是带着乐观的态度,毕竟营业额现在受到的限制还很大,不说别的,她家就两张桌子,又不是多么出名的馆子又或者是百年老店,没多少人愿意长时间排队,这一点就限制住了客流量。 另外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食材。 宋明瑜之前的规划相对保守,毕竟这时候电冰箱要好几百块钱一个,还得要工业票,她压根买不起,要是买多了坏掉了,那就是亏了钱,又折损了票证,得不偿失。 这样做,好处在于她的食材非常新鲜,坏处就是因为来的人比预想中要多,原材料断了好几次,宋言川充当跑腿小弟去了两趟菜市场,连爸妈以前留下来那盒子里的票证都用出去一大把,这才把食材补齐。 米饭用得更快,宋明瑜知道这年头大家肚子里没油水,个个都能吃,但是能吃的程度还是超过了她的预期,一整天蒸了好几甑子米饭,那甑子又深又大,可即使如此,后来的顾客也差点面临只有“盖浇”没有“饭”的尴尬局面,差点开天窗。 接下来,就是要稳住心态,慢慢经营起小饭馆的口碑和人气,先在针织厂附近把名声打出来,让大家接受小饭馆的存在,之后再计划慢慢增加不同的花样菜色,攒钱把店做大做好。 宋明瑜从毛票堆里抽出两块钱:“工钱,拿着。” 宋言川一脸懵,宋明瑜笑眯眯地揉了揉弟弟的脑袋:“今天辛苦你了,拿着吧,就当姐姐给你的零花钱。” 前世她总是一个人,什么都习惯了自己一手揽,这辈子多了个弟弟,她也没想过会有多少差别,可宋言川却硬是在店里陪着自己忙了一天,小不点累是累,责任感却很强,哪个客人点了什么,有没有收钱,他都特别积极地盯着,一点也没让她多费心。 宋言川盯着那两张一块钱的纸币,眼神发光,他当然想要。 厂附小管得严,学校连个能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放学的时候,总会有个老人家卖“叮叮糖”。 小锤子和一把凿子,叮叮当当地一敲,就像是某种暗号,宋言川就知道卖叮叮糖的老爷爷来了,在附小旁边那条巷子里,老爷爷的背篓放在地上,枯瘦的手臂却铿锵有力,凿一下就是一小块,一分钱,充实了整个放学路上的光景。 还有胡同外头那条街上的小书摊,供销社卖的桃酥和小蛋糕,那天陈念嘉还在店里喝了天府可乐,玻璃瓶看上去好漂亮,好像还很好喝,他从来都没喝过……不对不对,两块钱他才不喝可乐呢,他要阔气地买上一瓶黄桃罐头,成为全校最闪亮的小学生! 可宋言川还是忍痛把钱推回去了:“姐,我不要,你今天才是最辛苦的,我的工钱都给你。” “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呀,咱们谁都不吃亏。”宋明瑜心里熨帖,声音越发轻柔,“你还是我雇的工人呢,哪有雇来的帮工不给人工钱的?” 宋言川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败倒在了毛票的诱惑面前:“那……那我拿着。”那可是两张一块钱,他还从来没摸到过一块钱呢! 然而宋言川想当全附小最靓仔的梦想却没能实现,那两块钱压到了箱底——宋明瑜的小饭馆每天营业,她一个人要忙后厨,还要忙前台,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别说给宋言川做饭了,姐弟俩连早饭都从刚搬到小院来的“精心准备”迅速滑向了“凑合能吃”。 宋言川也顾不上叮叮糖了,他放学回家马上放了书包就去给他姐帮忙。,然而宋明瑜还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面就瘦了一大圈,原本还有一点婴儿肥的脸蛋迅速尖了下来,之前穿起来刚刚好的衣服如今大了一整圈。 与之相对的,存款开始一节一节地往上慢慢涨,一开始还用的一个小罐头瓶子,后来换成了一个扁扁的小方盒子,不同面值的毛票分门别类,整理得整整齐齐。 这个周末,宋明瑜总算给自己,也给小饭馆放了一天假。 挣钱的快乐完全冲昏了她的头脑,认真一想,辛辛苦苦开小饭馆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接受不了车间繁重的工作,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还能让自己生活过好一点吗? 现在她不是车间工人,却变成小饭馆的铁血打工人了! 宋明瑜觉得这样不行,正好南城百货商店翻新重修,成了全南城第一家“百货大楼”,就在这天开张,她干脆拉上了林香一起出门。 “林姐,咱们购物去!”
第16章 (含入v通告)…… 一大清早,宋明瑜和林香两人就出了门,林香开始还担心家里两个孩子,宋明瑜一句话就给她安抚了下来:“陈叔叔在家呢,肯定没问题的。” 但两人还是神色匆匆,不是为了家里的事情发愁,而是这年头的公交车实在是太难赶了! 她们运气说好也挺好,刚到车站,去往民族路步行街的5路电车就甩着粗粗的电线“辫子”进了站,可坏就坏在车站的人实在太多,两人刚还肩并肩呢,一转眼人都看不见了。 “明瑜,上车!”林香赶紧大声叫宋明瑜的名字,让她不要管自己,先上车能出发再说。 宋明瑜明白这个道理,她想出声回应,却连话都说不出来,前后左右都是人,蚊子到了这儿都能活活被挤死! 连双脚都站不稳地面,最后完全是被往上挤的人们硬生生给带上去的。 好不容易上了车,忙乱之中宋明瑜却没能抓住扶手,只能扶住了面前的引擎盖儿,发动机在她手掌下头轰鸣,还微微发着热,像是个小暖手袋似的。 电车的两个门都大开着,人群乌泱泱往上挤,甚至还有人见上不来车,直接招呼车里的人让他翻窗户。 售票员脸涨得通红地维持秩序,一阵鸡飞狗跳之后,电车总算是慢悠悠地开了起来。 宋明瑜尝试着移动脚步,却险些踩到别人的脚,只能站在原地张望,“林姐,林姐你上车了没!” 隔了好一会儿,后头的车厢才传来了林香的回应:“上了,我在后面呢!下车再说!” 的确是只能下车再说了,两节车厢中还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连接处的位置甚至摇晃得站不住人。 一群人七歪八倒的,宋明瑜自觉没有“横渡”过去的实力,好不容易捱到了民族路步行街站,满车满载的人群呼啦啦下车,她赶紧顺着人流下车,到站台上站定,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没有风扇,空调更是想都别想,电车上又闷又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气味,完全是对嗅觉的一大挑战! “明瑜!” 宋明瑜回过头来,林香也下了车,两人在站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齐哈哈大笑。 “你看看你,头发都乱了。”林香笑得停不下来,帮宋明瑜整理乱得像是鸡窝一样的头发,“还好红绸子还在呢,要不然都没法绑起来!” “真该去剪成胡兰头,多方便,上车的时候这辫子差点被车门夹!”宋明瑜抱怨了一声,林香帮她扎辫子,她正好帮林香把翘起来的衣角抚平,“五路电车人也太多了,菜市场不要票供应的时候也没见过那么多人啊!” 林香手巧,三两下就把三股麻花辫给绑得漂亮又结实,宋明瑜帮她拍去肩膀上的浮灰,两人挽着手臂往步行街那边走,很快就看见了南城百货大楼几个大字。 屹立在南城中心的这栋大楼足足有六七层,每一层的每个窗户都是泛着蓝色的玻璃窗,被阳光一照射,就像是无数钻石在空中闪耀一样,和旁边那些低矮的平房和集资建楼相比,它显得独一无二,让人看了就移不开目光。 林香忍不住挽紧了宋明瑜的步伐,随着大部队往里走,她还是第一次来这么富丽堂皇的地方,仿佛目光落在那些商品上都不敢用力多瞧。 宋明瑜则是截然相反,一看到柜台,她就兴致勃勃地凑了过去,要是不知道卖的什么,她直接了当就询问柜员,一点也不怯场,没过多久,她手里就添了好几包东西,大大小小,战果颇丰!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73 首页 上一页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