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一直到现在,陆续回城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能回来的人,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知识分子。 先前,这些人被叫做‘臭老九’,几乎要被人踩到泥里去,但是,单看今年的这一番改变,其实是传递出来了一个信号的。 估摸着,也用不了两年,现在的形势可能就会发生逆转了,毕竟,国家想要进步、想要发展,总归是离不开读书人的。 所以,你就当我是未雨绸缪,或者说有先见之明吧,总之,这两年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咱们俩也可以多翻翻书,回顾一下之前上学的时候学到的知识。 就算最后我的猜测有误,顶多也就是浪费了一点儿时间,不会再有其他损失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徐元怎么可能顶着呼呼的风声、大着嗓门儿说呢?眼看着离钢厂家属院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他便停了车,推着车子,和曾书瑶并肩走着,说了这么一番话。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不暴露自身秘密的前提下,徐元能够想到的最合理的借口了。 毕竟,他和曾书瑶年纪都不算大,这两年他也没打算要孩子,没有诸多琐事缠身,他们俩考上大学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在这件事情上,曾经因为高考的取消、痛苦过好一阵子的徐元,并不愿意因为一时的胆怯,就撇开妻子单独备考。 且不说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一举动是否现实,仅从情感上出发,这样做也是违背了徐元本心的。 徐元的这一番话,说得并不长,但是,带给曾书瑶的惊讶,或者说震撼,却是久久无法消散的。 虽然丈夫并未挑明,但是,他潜藏的意思,曾书瑶肯定是听出来了的。 高考真的有可能恢复吗?这个问题在心中盘旋了一阵儿,随即,曾书瑶的本心给出了答案。 别说徐元估摸着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了,就算时间再长些,希望再渺小一些,她也愿意去赌那一份概率。 所以,轻轻地“嗯”了一声,算是对徐元那一番话的回应,曾书瑶将网兜里装着的课本抱在了胸前,脸上的神色,就像是托着一块儿黄金般慎重。 当然,尽管在回家的路上,就高考恢复这么大的事情,做了一番“猜测”,可是,回到家里后,两人都格外有默契地敛去沉重的神色,对着家里人,露出来的皆是一副笑脸。 毕竟,那终究还只是猜测,眼下形势暂未明朗,他们提前嚷嚷开,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有害无益。 倒不是觉得徐家人不可信,只是,这么大的事情,提前告知长辈,也只能让他们徒增担忧罢了。 第二天,徐元起了个大早,先是把这两天又收拾出来的东西用蛇皮袋子一装,搁在自行车后座上,用绳子捆好,往食品厂筒子楼去了一趟,把东西都放回了家里,这才又返回来,吃了早饭,送曾书瑶去上班。 毕竟,从今天开始,他们小两口就要在食品厂那间房子里生活了。 这是早在两家议亲之前,就已经商量好的事情,何况,仔细算算,徐元搬出去也有半年时间了,徐家人早就习惯他搬出去这个事实了。 所以,即便得知小两口要去食品厂住,一家人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应的情绪来,反正,只是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少了,却不代表着,亲人之间的联系也会相应减少,亲情,是永远断不开的纽带! 林东正和田家瑞也是知道徐元结婚后会搬过来住的,还特意在吃午饭的时候,问了徐元,需不需要他们帮忙一块儿搬东西。 不过,该倒腾的大件儿,先前都已经搬过好几次了,剩下一些零碎的东西。徐元早上跑的那一趟,也都搬过来了,所以,只能谢过两人的好意。 至于吃饭的事情,徐元和曾书瑶私下里也商量过了,也没打算特意在走廊里安个简易的厨房,挤占了家门口的空间。 反正,他们俩是有饭票的,一日三餐都在厂子里吃,还能省不少事儿呢。 当然,不开火是一码事,但是,烧水用的煤炉子,还是得备上的,退一步来讲,从食堂里打回来的饭菜,到了冬天凉得快,总得有个煤炉子热一热吧。 先前,就徐元一个人住的时候,他也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一茬儿,毕竟,他搬过来的时候都入夏了,买奶糕吃、给自己降温都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还去想着,买个煤炉子烧热水喝? 于晚菊昨个儿突然问起的时候,一家人这才发现了疏忽遗漏的地方,只是,一时半会儿的,煤炉子的票,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跟人换到? 所以,徐元就没让家里人在费心,只说自个儿能解决,但其实,还是打算问问林东正和田家瑞,谁让他们三家的情况大差不差呢?现成的参照例子,直接借鉴经验,才是最省力的法子呐! 果不其然,没有丝毫犹豫的,林东正就给出了正确答案来: “别说煤炉子的票难弄,也得看对谁来讲呢,我们两家的票都是拖洪刚,找锅炉房的人弄的。 他们那边跟煤厂打交道的次数比较多,弄到票的概率也就大了不少。 洪刚你也认识,虽然隔了好几个月,不知道人手里还有没有闲置着的票,但是,既然人家有门路,估摸着不到两天,票也就能弄到手了。 当然,价钱肯定是便宜不到哪里去,你也知道,一个煤炉子能用上好些年了,所以,一张票,半张大团结,就这,还是人家看在洪刚也在后勤部的份儿上,主动给降了一块钱呢。” 林东正知道,徐元不差钱,但是,该提的事情,还是得提前说清楚的,不然的话,一块、五块,这都是小事情,因此而伤到了几个人之间的情分,可就不大好了。 “成,那我明天下班以后,去问问洪刚,顺便看看,能不能跟锅炉房那边搞搞关系,要是搭上了他的门路,估摸着今年过冬用的煤球就不用发愁了。” 于是乎,三人的话题就又转移到了过冬准备这件事情上。 毕竟,他们仨都是在今年前后脚结婚的,刚组建起来自个儿的小家庭,第一次“当家做主”,难免有些许考虑不周的地方,三个人凑一块儿,倒是能弥补些缺漏。
第95章 亲密 去接曾书瑶下班的时候, 俩人正好遇见了她的同事,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难免被打趣了几句。 不过, 从纺织厂出来,徐元却并未急着回去,而是径自把自行车骑到了省城医院门口。 曾书瑶在纺织厂医务室上班,遇上医务室现有条件没办法处理的情况时, 就得开转院单, 让工人来最近的省城医院治疗,所以,对于这里, 她并不陌生。 只是, 看徐元的脸色, 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啊, 曾书瑶不免有些奇怪,出声问道: “你身体不舒服?还是有认识的人住院了、要来探病?” 原谅她, 短时间内,也就只能想到这两种可能性了。 “咱们俩不是商量过了,这两年先不要孩子吗?这总得做点儿预防措施吧,要不然, 时间长了, 肯定是会中招的。” 徐元拉着曾书瑶站在了墙根儿处, 如是说道,虽然说厂子医务室大半也是有那玩意儿的, 但是, 让曾书瑶一个脸皮薄的女同志去领,未免太考验她了些。 因此, 徐元是一早决定好了,要来省城医院一趟的,从明个儿起,曾书瑶就得骑着自行车在食品厂和纺织厂之间往返了,最方便的时间,可不就是现在吗? 曾书瑶先是愣了两秒钟,随后脸上便染了一抹绯色,她是学医的,要说对那档子事一点儿也不了解,那肯定是假话。 只不过,从领证到现在,也有一个多礼拜了,这两天,他们又是住在钢厂的,今天才刚搬过来,一时半会儿的,曾书瑶压根儿没反应过来,这才会忽略了那件事情。 “行了,别磨蹭了,你赶紧去吧,我就在这儿看着自行车!” 这无疑是一个保守的年代,即便是结了婚的夫妻,在大街上牵牵手,可能都会引人侧目呢,所以,站在大街上、就敢提那档子事儿的举动,着实是有些突破曾书瑶的认知下限了。 不等徐元再度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来,她便推了徐元一把,如是催促道。 等到徐元走后,这才用双手轻轻拍了拍脸颊,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微微发烫的脸、温度给降下去似的。 事实上,从57年开始,国家领导人就在正式会议上,提出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了。 前两年,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的保守风气,领导人甚至还提出,要将计生用品和小册子免费且挨家挨户地主动送上门。 只是,政策虽好,落到实际中,却不见得有多么大的成效,于是乎,计生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过一阵子之后,也就渐渐哑了声。 不过,像医院这样和计生办联系紧密的单位,或许不会主动去宣传,但只要主动来领,医院肯定是有计生用品库存的。 当然,有库存是不假,但每个人能领到的数量肯定是有限的,徐元脸皮还算不上太厚,多磨了两句,也就领到了四个,被他全都塞进了工服口袋里。 进医院里就跟逛街似的转了一圈儿,徐元面色如常地走出来,远远地就看到有个胳膊上挎着个篮子的老大娘、似乎在跟曾书瑶搭话,心下紧了紧,迈着大步,走了过去。 “书瑶!”徐元喊了一声,他走得快,出声的时候,老大娘还没来得及用布把篮子盖严实呢,所以,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他看得一清二楚。 曾书瑶是在农村吃过些苦头的人,也不怎么注重口腹之欲,看着半篮子的鸡蛋和一斤红糖,虽然知道,这都是好东西,但还是没打算买下来。 倒不是她兜里一分钱也没带,只是觉得,没这个必要罢了,毕竟,纺织厂和食品厂的伙食都不算差,徐家的伙食水平就更不用提了,她和徐元,其实都不缺这几个鸡蛋带来的营养。 因此,曾书瑶正想要以没带布袋子为由,婉拒了老大娘呢,谁知,下一秒,徐元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不知怎的,看着走过来的徐元,曾书瑶心中莫名多了一股不好的预感来。 眼睁睁地看着徐元三两句、连带着篮子,买下了这些东西、而老大娘已经喜滋滋地离开了,曾书瑶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无奈。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02 首页 上一页 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