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轻快地带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回到了办公室,刚一进门,几人便齐刷刷地看了过来。 田家瑞最是心急,也不管杨科长还在这儿坐着了,从徐元手里接过通知书,看到上面写的学校名字,脸上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拍了拍徐元的肩膀,很是用力地搂了他一下,称赞道:“老徐,厉害啊!” 自打结婚之后,就自动升级成了“老徐”,对此,徐元其实已经习以为常了,听到田家瑞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当然,脸上如出一辙的笑容,还是难免勾起了人的好奇心,他到底考的是哪一所大学呢?省城大学?
第103章 录取 徐元和曾书瑶报的都是沪市的复大, 只是专业不同。 徐元是受到了那个梦的影响、看到了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腾飞、决心要抓住机遇,这才决定念经济系。 曾书瑶则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医学很感兴趣, 决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钻研学习,所以报了临床医学。 不过,曾书瑶的录取通知书如果到了的话,肯定是会送到纺织厂去的, 因此, 一时半刻的,徐元并不知道她的录取结果。 将心中的挂念暂且压下,对着大家伙儿纷纷送上的祝福, 徐元笑着回应, 脸上是藏不住的喜色。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这一次的高考, 是不会对外公布高考分数的,所以, 徐元心中才会打鼓儿,好在,喜讯虽然来得晚了些,但这终归, 还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他们对大学了解得不多, 听得最多的还是全国最知名的那两所大学的名字,但是, 因着沪市经济发达, 沪市的东西质量好,连带着沪市的大学, 也在大家伙儿心中有了个模模糊糊的印象。 徐元考上的复大,可是全国重点大学呢,论起名气、教学水平,丝毫不低于省城大学,财务科出了这么个人才,他们跟别人提起的时候,脸上也有光啊,不是吗? 不过,录取通知书上也写了学校要求的报道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徐元留在红星食品厂的时间,不多了! 下班以后,徐元前脚刚回到家属院,后脚,曾书瑶骑着自行车也风风火火地赶回来了。 俩人对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对方手上那个熟悉的纸壳子,顿时明白过来,心中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这下,他们俩可以一起去沪市上大学了! 当然,收到录取通知书,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但是,可别忘记,他们俩还得过家里人的那一关呢。 怀着些许忐忑的心情,俩人回到了钢厂,也来不及跟邻居们去慢慢寒暄了,先回家去把“报名复大”的事儿老实交代了再说吧! 于是乎,聚齐了的一大家子,刚刚得知俩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到了的消息,下一秒,便被他们俩考的是复大的消息给惊到了! 事实上,也不怪家里人这样惊讶,毕竟,中国人向来对土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安土重迁、故土难离”,这些成语绝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所以,在省城明明也有重点大学的前提下,家里人对俩孩子非得跑到沪市那么远的地方上大学,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自打徐元开始工作,黄卫英就很少厉声教训他了,结婚之后,教训他的次数更是趋近于无,毕竟,年纪轻轻的大小伙子,正是爱面子的时候,再把儿子当成三岁小孩来训,就有些不大合适了。 但是,这会儿,她是真的有些压不住火气了,也不管儿媳妇在不在场,直接骂道: “徐元,考大学这么重要的事儿,你跟我们玩先斩后奏这一套?怎么着,我们都是瞎操心、都是拖后腿的、拦着你上进了呗? 不是我说,你以为在沪市安家就那么容易啊?更远的不说,你们小两口要去上大学,这几年就只能坐吃山空,在沪市待几年,得花多少钱,你算过账没有?” 黄卫英这脾气是从小养成的,结婚这么多年都没改过来,现在都到当婆婆的年纪了,就更不可能去改了。 徐元自然是习惯了的,连连告饶道:“妈!你知道,我没有嫌弃家里人、嫌弃省城不好的意思! 我们俩是想趁着年轻,去大城市多长些见识,毕业以后就回省城了,又不是要在沪市安家! 而且,那会儿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俩还忙着复习呢,为着节省时间,前前后后也就商量了不到十分钟,再跑回家来专门跟你们说一趟,留家里再吃一顿饭,估计一晚上的复习时间就没了吧! 再者,我们俩是想着努力拼一把,才定了复大这个目标,事实上,以我们俩的水平,这个目标定得是有点儿高了。 要是还没参加高考之前、就先把自己的目标学校大声嚷嚷出来,回头没考上,这不是连累得你们也要跟着我一块儿丢人吗?” 要是换成十几岁的徐元在这儿,肯定说不了几句话,就得跟家里人吵起来,可是现在,徐元已经足够成熟,成熟到可以去从容应对这些问题了,自然,说起话来,也就少了几分浮躁的意味。 徐家人心里的火气这才散了些,刚才黄卫英教训儿子,也没听他仔细把话说完,还以为他们小两口往后是要留在沪市呢。 曾家那边或许还好说,但是,哪怕徐家人向来疼爱徐元、思想也足够开明,这件事情,也是他们绝对接受不了的。 毕竟,家里就徐元这一根独苗儿,要是还不在身边待着,这跟没人养老、孤苦无依的人,有什么两样? “你保证,在沪市上完四年大学就回来?”徐来福问道,眼睛紧紧地盯着徐元,非要从他口中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不可。 当然,徐元本就没打算在这件事情上糊弄家里人,考虑到所学专业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他才决定去沪市这样的大城市上学,但是,他的一切规划中,都离不开家人的身影。 所以,除非过上几年,家里人愿意跟他一块儿去沪市,否则的话,徐元哪怕跑得再远,最终也都是会回到秦省的。 “我保证,大学毕业了就回来!”徐元语气中的肯定,也算是给家里人吃了颗定心丸。 话音刚落,稍显紧张的气氛顿时一松,一场风波就此消散,曾书瑶这才放下了心里的那块儿大石头,说真的,黄卫英气场全开之下,让她刚才险些以为,婆婆要直接动手打儿子了呢! 好消息接连传来,表妹于静把电话打到了食品厂,告诉徐元,多亏了他带去的复习资料,她考上了省城大学,打算收拾一下行李,两天后回城。 徐元自然是为表妹感到高兴的,两天后正好是周末,便在电话里承诺了,到时候和曾书瑶一块儿去接她。 当然,这样一个好消息,徐元也没忘记告诉于家人,说起来,当时徐元去田家湾大队给于静送复习资料的事情,于家人还是在他回来以后才知道的呢。 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他们家登时就想到了还在农村插队的于静,赶忙联系着亲戚朋友,试图给于静凑一套复习资料出来。 只不过,于家收到消息的时间到底有些晚了,拼拼凑凑的,也还差一套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呢。 谁成想,徐元却是把一切都替于静打算好了,连复习资料,都一点儿不嫌远地、跑到农村去、亲自送了一趟? 于家人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那阵子,于明顺几乎是隔上几天就来钢厂,给徐家带些不至于太过贵重、但要是没门路又很难弄到的东西,以表谢意。 现下,徐元来报信儿,他们家于静,还真的考上大学、能够回城了? 听到这消息,于明顺登时咧着嘴、笑开了花儿,他就一儿一女,对闺女虽然比不上像对儿子那样重视,但是,闺女又怎么了?那也是他的孩子啊!现在考上了大学,同样是给他们老于家脸上增光、光宗耀祖了呐! 于志全瞥了一眼显得格外没出息的儿子,忍不住挥着大手、在他背上拍了一下,总算把这傻乐的儿子给唤回神儿了,不过,要是他自个儿脸上的笑容没有那么明显的话,兴许这般嫌弃的表情,才能更有说服力一些。
第104章 工作 徐元和曾书瑶去火车站接了于静, 跟着一块儿去了于家。 自打知道于静考上了省城大学,于家人对徐元夫妻俩就更是热情了,硬是要把他们俩留下来吃饭。 饭桌上, 于静也主动提起了他们知青点的情况,高考停了这么多年,突然恢复,大家伙儿虽然觉着惊喜, 但是, 没有做好准备,这也是真的。 再者,从国家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 一直到考试的那一天, 留给知青们的复习时间并不算长, 所以, 大部分人都没能考上,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我是中专毕业, 底子好一点儿,表哥又专门去田家湾大队,给我送了一套复习资料,替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我才能够着省城大学的门槛儿。 我是知青点里考得最好的, 此外, 还有两个考上了大学的知青,剩下的人都没考上, 不过, 他们也没泄气,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想着明年再考呢。 我在知青点住了那么长时间,跟其他人关系算不上多么亲密,但是,也没有什么矛盾,所以,临走的时候,我就把那套复习资料留给他们用了。” 看于静下乡这短短两年多时间,说话、做事比起以前更有章法了,像是一下子长大了似的,一家人那是既心疼又欣慰。 吃过饭后,提着于明顺非要给他塞到手上的两斤排骨,徐元和曾书瑶这才离开了于家。 他们夫妻俩在食品厂是不开火的,所以,只能再跑一趟钢厂、把排骨留在家里了。 正准备回食品厂的时候,俩人却是被黄卫英给拦了下来。 “元元,你跟书瑶考上了沪市的大学,过阵子就得去报道了,食品厂的工作,肯定是没办法再干了的,这个工作岗位,你想过要怎么处理吗?” 黄卫英知道自家儿子是个心有成算的人,倒是也不急着把自个儿的想法说出来,反倒是先问起了徐元。 “我们厂有政策,考上了大学的人,只要跟厂里签个协议,保证毕业以后会回食品厂来工作,那么,上大学的这几年,厂里不但会把工作岗位给你保留着,每个月还会发补贴。 加上国家给的补助,家里条件再困难的人,都足够支撑着把这几年的大学念完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02 首页 上一页 9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