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之恋 作者:半面琵琶 简介: 古早味言情文,先婚后爱 粗俗男主VS邻家小妹 男主非完美情人,学历不高,会说粗话,非C,不喜者勿入 静语和张晓军就像两条平行线,从小住在路的两边,虽然很近,却没什么交集 一场意外,让两个近乎是陌生人的邻居结了婚,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两条线越走越近,亦或是越走越远…… 静语和邻居王向群青梅竹马,恋爱结婚,一切按部就班 大四时,父亲陷入赌局,欠下巨额债款,为了家里,静语只能选择和对门邻居张晓军结婚 虽是邻居,两家家庭环境相差甚远,静语和张晓军几乎没什么往来,对他也不了解,当自己是盲婚哑嫁 静语,斯文乖巧邻家女孩 张晓军,外表凶恶,内心柔软,细腻
第1章 第一章邻居 桃林镇地处东南三省交接地带,四面环山,一条国道穿镇而过,镇上人口约有万人,巴掌大的地方,一点小事,便能传遍全镇。 桃林镇的桃南路在镇中心南边,一头连着桃林镇中心区,一头通往镇所辖的其他村子。桃南路两边都盖了很多房子,在路的中段,路东边是白墙黑瓦的泥瓦房,院墙围着,院子四周种了橘树,桃树桑树,平整的水泥地上有几个穿戴整齐的孩子在院子里打闹嬉戏。 而路的另一边,则是残墙断壁,一扇摇摇欲坠的木门可有可无的立着。院子里七零八落的堆着一些柴禾,院子里两个小男孩在艰难的劈着木头,衣裳破旧且不合身,累了时,两个人会停下羡慕的眼光看着路对面,隐约可听到对面传来孩子的欢笑声。 路东边住的两户人家是黄家和王家,黄家的男主人在镇上中学当老师,王家的男主人在镇上的邮电局做事。黄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黄静语,小儿子黄静文;王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王向群,二儿子王向平,小女儿王淑敏。 路西边这家姓张,天天都可以听到从家里传出来的吵闹声,男人大嗓门的声音响彻半条街夹杂着女人的喊叫声,偶尔会哭泣声。这家的男人没有什么正式的工作,天天在街上游手好闲,女人在镇上打一点零工,家里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张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晓海,小儿子张晓军。 从小到大,路东边的两户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路西边的两个小男孩则天天在镇上游荡,打架斗殴,偷鸡摸狗,镇上人家三天两头去家里投诉,无奈,张家本就没家底,投诉也没用,镇上的人家都警告自家孩子,远离张家。 张家的两个儿子比黄王两家的孩子年长一些,他们刚上小学那会,经常看到镇上小学的老师往张家家里跑,开始跑的很勤快。后来,闭门羹吃多了,都摇头不愿意跑了。 镇上的大人都教训孩子,别跟张家那两个孩子学,考试都考不及格的,以后啊,长大了准跟他爸爸一样,成为二流子,在那个年代,二流子可不是什么名词,张家的孩子都没有朋友,镇上的人都离他们家远远的,每天放学,两个孩子都在外面游荡到很晚才回家。 等到王家的孩子开始上学了,镇上的人又开始教育孩子,要向王家的孩子学习。王向群每天穿的干干净净的,背着书包乖乖去学校,碰到了认识的都人叫叔叔阿姨,成绩每次都是第一名,从上学起开始就是班干部。 时光荏苒,黄静语读一年级的时候,隔壁家的王向群已经在读小学三年级,每天王向群都带黄静语和王向平一起去学校上学,放学了再一起带他们回来。这天王家亲戚家有喜事请客,王向群和王向平下课往镇上另一个方向走了,黄静语独自一人往家里走。 拐过一个弯,正要往桃南路走时,被一个黑影挡住了去路,是学校有名的小霸王肖威,静语被她拦下有点害怕。 后面一个暴躁的声音传来,“肖威,你在这里干什么!”只见张晓军书包歪在一边从后面走来,静语赶紧跑到张晓军后面躲起来。虽然张晓军看起来更凶,不过毕竟是邻居,碰上了他也没欺负过她。 肖威本来凶狠的脸变了,“没,没干什么,路过,哈哈,路过。”说完拔腿就跑了。 张晓军在前面走着,静语在后面慢慢跟着,前面张晓军的步子太大了,静语小跑了一会,他速度就慢了一些。
第2章 第二章成长一 回到家,黄静语不敢告诉爸妈这件事情,就说是自己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黄妈妈看她没什么事,也没多问让她去换衣服。这件事就被黄静语藏在了心里,只不过有时候会偷偷看对面的张家,看到他家总是很晚才亮灯,家里很晚才会有人在。 有次父母在说张家的孩子以后肯定都没得救了时,黄静语鼓起勇气说,他们其实也没那么坏。黄妈妈立刻拉着静语站在一边,“你是不是跟他们一起出去玩了?” 黄静语头摇的像拨浪鼓,“没有,没有。” “你要玩去找向群哥哥他们玩,不可以跟对面的坏孩子玩,会把你带坏的。你看到街上那些打扮的妖里妖气的女人,跟他们一起玩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黄妈妈说的是镇上新开的一家发廊,这家发廊成了镇里的新话题,那店里都是外面来的女人,打扮的和镇上的人都不一样,镇上的女人都说她们是妖精。 黄静语赶紧摇头,以后,在他们议论张家的时候,她再也不敢多说话了。张晓军碰到她还是那副昂着头不可一世的样子,静语嗫喏着也不敢和他再打招呼。 在黄静语五年级时,张晓海参军了,镇上敲锣打鼓去了张家,这之后,张晓军也没了身影,张家两个孩子似乎都从镇上消失了,大家也就慢慢把他们都遗忘了。 现在镇上议论的话题都是王向群,因为王向群初考考上了市里的一中,每年镇上只有两三个人可以考上市一中,这个殊荣让王家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王向群成了桃林镇家家户户鼓励孩子的典范。 借邻居家之便,整个暑假,王向群都在给黄静语和王向平开小灶,努力让他们的成绩提高,希望他们能在小升初考试时考上市一中。 黄静语的成绩也是班里前五的,努力一点还是有希望考上一中,就怕考试时发挥不好。王向平的成绩比较一般,考上一中属于要超超超常发挥才行。所以王向群的重点培养对象是王静语。 王向群去一中上学以后,黄妈妈每天更严格督促静语学习,期待着她也能考上一中。每次放假王向群回来,都带着黄王两家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作业,俨然成了他们的小老师。 初考成绩出来,黄静语挂上了一中录取分数线的尾巴,终于拿到了一个进一中的名额,黄家家里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也叮嘱静语,她考上去是最后的名次了,上去了要努力加油。王向群也告诉静语,一中竞争激烈,以后要更努力了,静语对未来的学习有点惶惶然。 进了一中,静语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这里的竞争激烈,以前的时候她都是班里名列前茅的成绩,现在每次都在班级中后段徘徊。一脑袋都是浆糊,第一次半期考,静语考了班里四十多名,跑到学校操场躲了好久,最后还是王向群找到了她,告诉她,他进一中第一次考试也就考了三十名,后来熟悉了慢慢就会好了。 安慰她因为刚离开家里,又是陌生的环境,第一次考砸了没关系的。幸好,期末考的时候,静语挤进了班里的二十五名。这个名次,排在一中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危险地段。 寒假回家,路对面的张家收拾的干干净净,原来摇摇欲坠的大门也翻修了,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早已清理干净。过年的时候张晓海和张晓军都回来了,张晓海穿着一身军装,笔挺英伟。 张晓军穿着一套黑色西装,怎么看怎么像电影里黑社会的人,只差了一副墨镜。这年过年,张家有亲戚开始上门走动了。 黄静语初二暑假回家的时候,对面张家的房子已经全部推倒。据说要全部重新盖,镇上有说是张晓军在外面赚钱寄回来的。张晓军的爸爸以前在镇上走动时,都是贼眉鼠眼的,大家看见他都避着,就怕他顺手牵羊。 现在张爸走在街上抬头挺胸,昂着高高的头。据说买东西掏出钱袋来钱包都是鼓鼓的。但是镇上的人对他们家,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严重怀疑张晓军的钱来路不正,不知道是偷来的抢来的还是骗来的,有嘴巴比较毒的甚至说,过不了几年,可能就要传来张晓军坐牢或者枪毙的消息了。 毕竟张晓军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好人,面相太凶了,一般人看见他都要绕着走。
第3章 第三章成长二 上了初三,压力陡增,黄静语现在很少回家,两个月左右回家一次,寒暑假回家,每次回家也都是待在家里看书。升学压力很大,稍不注意,就落到班里很后面的名次了。每次考试,老师都会在排名上划一条线,线上的可以上一中的高中,线下的要么出钱自费,要么就去乡下的高中吧。 静语的成绩挂在分数线的危险边缘,所以压力很大。如果没希望就可以放弃,名次在前面也可以放心,偏偏她的成绩有时候在线上,有时候在线下。所以她一刻不敢放松,就怕不小心就掉到线下了。和她同病相怜的还有她的同桌,唐小贝,两个人同桌三年,成绩总在录取分数线上下徘徊。 王向群现在已经在一中高二了,压力更大,暑假放假不到一个月,寒假就十几天,瘦的跟一根杆似的,不过王向群和黄静语依然是桃林镇学习的楷模。因为是楷模,静语的压力更大,就怕没考上一中的高中让父母失望。 中考结束,静语在煎熬中等来了录取线,幸运的是挂上了一中分数线的末端,比初考好一些是,这次比录取分数线高了两分。唐小贝和她一样,挂上了录取线尾巴。可惜,上了高中,她们就没在一个班了。静语高一时,王向群高三,平时都不回家了,每次静语回家,王妈妈都要托她带一些吃的或者衣服给王向群。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向群高考考上了首都的一所大学。虽然不是清北,但也是双一流的名校,桃林镇的人都羡慕不已,在桃林镇能上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屈指可数,王向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学子楷模了。 而此时,黄静语已经要上高二了,黄妈很希望王向群在这个暑假继续充当王静语的家庭教师。但是,王向群学的是理科,而静语,摒弃了她头疼的物理冲向了文科。 王向群把他的学习资料都留给了黄静语,让她有用的就拿来作参考。而王向平,则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一所中专,王爸爸打算让他毕业了就回镇上的邮电局上班。 高二高三的日子静语都崩的紧紧的,她的成绩哎,总是处于中间水平,名牌重点没戏,一般本科之上。幸运的是文理分班,她的难友唐小贝和她又是同班。虽然不是同桌,不过住在一个寝室,两个人每天同进同出,惺惺相惜。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5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