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从雨兰镇过来的祖孙,她们说了一个事,雨兰镇的麻疹也流行了起来,他们那里有一个神汉,给孩子们喝了不干净的水,导致孩子们又拉又吐,本来就得了麻疹,发着高烧还又拉又吐,没了好几个孩子,这样下去可不行。” “我们卫生站得组织医护人员下乡。” 作者有话说: 可以想象,永秋出生那一天小春有多开心。
第115章 农村医疗(九) ◎(1954)唐国兴回来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国兴吃了西药, 还涂了一些药,慢慢地身上的疹也就下去了。 整个人精神气也越来越好了。 奶奶每天还是很忙,天天跟着保健站的人去学新法接生。 唐国兴觉得奶奶这样挺好的。 在老家的时候, 奶奶每天很忙很累, 晚上回来就会脾气很大,看什么都不顺心。 现在,她每天也很忙很累,天天跟着一群比她年轻二三十岁的人来来回回地跑。 晚上睡觉时,她奶奶居然还能轻言细语地跟她说话,和她商量要再过两天回去。 这样的奶奶,简直是像书上的奶奶了, 唐国兴实在是太喜欢了。 回去的日子很快就定下来了,不需要她们找车, 因为正好有医疗队要下乡, 她们可以跟着医疗队一起回雨兰镇。 奶奶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地感谢她们:“等到了镇上一定要来我家吃饭。” 唐国兴觉得奶奶变得很不一样了。 唐国兴就这样跟着奶奶,还有几个医护人员回来了。 雨兰镇来的人少, 回去的时候又只有她一个小孩子。 大家对她很是关心,甚至在香金镇停下的时候, 还有一个外地过来的医生阿姨给她买了糖。 甜甜的, 有点粘牙齿, 可是很好吃, 唐国兴还是第一次吃。 她吃得非常慢, 就只吃了一颗。 “不好吃吗?” “好吃,我要带回去跟小春分着吃。”她好想小春啊, “小春是我的好朋友, 等我回去了, 给你们介绍。” 她去城里好几天了,小春在家里肯定很想她。 而这个时候的雨兰镇情况并不好。 小春瘦了一大圈,也没有胃口吃东西了,身上还在发烫,额头上全都是冷汗。 妈妈端了一碗稀饭过来。 “吃不下去……”她难受。 她没有跟她妈妈说,她这两天睡觉也没有睡着,半夜就醒过来了,怎么都睡不着。 对于生病的孩子来说,吃不下去东西又睡不着觉是一件很吓人的事情。 小春自己都觉得自己肯定快死了,她以前见过一次死人。 陈家那两个孩子没了,她路过了她们家,正好就看到他们把孩子抬出来。 她越想越觉得自己肯定要死了。 周玲丽回去的时候,心里还是不舒坦。 孩子生病了,把孩子送到别人家隔离起来,不熬药,只送饭,不照顾。 尽管嘴上没有人说出来,但实际上跟放任孩子等死差别不大。 这样的情况也不只是小春一个人。 大人们会无视现实,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能怎么办呢? 雨兰镇这么小,这么穷,一共就只有那么一点药材,药店都快卖光了,价格贵的不得了,又不一定有用,那买回来熬了药,浪费了钱,还没用怎么办? 他们就是这样自我说服,让自己没有愧疚感。 可人不会承担难受,会缓解安慰自己,不断的去找理由。 “都是她自己的错,她要是不出去玩,怎么会也感染上。” “这都是命。没办法的事情。” 她比其他人好多了,有些人是真的会让女儿去猪圈里熬过去。 可是她们家没有,她们用5斤米换了一个地方给小春住。 又天天送饭。 她们已经做了很多了,这样一想又心安了。 这天黄昏,太阳要落山了。 小春已经一天没有吃进去东西了,她躺在床上,看着天边火红的云彩一点一点地消失。 “小春!我们回来了!” 小春好像听到了唐国兴的声音。 “小春,你在家吗?我有糖,我们以前没有吃过的糖!” 唐国兴的爷爷出来就看到孙女活蹦乱跳地回来了。 “你奶奶呢?” “奶奶在后面。” 小春在里面房间听到自己弟弟的声音:“什么糖?我也要。” “这个可不给你,你姐姐呢?” 她就听到爷爷说:“小春在你房间里,她也得了病。” 唐国兴赶紧跑到自己房间里,她还没有进去,就看到小春扶着床沿要下来。 “小春,你怎么也生病了?” “唐国兴!”小春喊完名字就哭了,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是不是身上难受?你出疹了没?” 因为是黄昏的缘故,房间里很暗,唐国兴把她扶到凳子上坐了下来,这才去拿了桐油灯。 小春就一直哭一直哭,仿佛心里的所有难过和委屈要顺着这些眼泪一起流出来。 唐国兴先是给她看了脖子上的疹子,说道:“你别怕,不严重。” 唐国兴在城里这么久了,不懂医术也能学着医生的样子去看她的疹子。 “问题不大,喝点药就好了,莫担心。” 她学着医生平时跟大家说的那样,有模有样地说着安慰的话。 “来,吃糖,这个糖好吃。” 小春本来觉得自己要死了,浑身提不起力气,头疼,太阳穴疼喉咙疼,现在哪儿都不疼了。 她再看自己,都觉得病也快好了,人也有些饿了。 小春喝了一大碗米汤,第二天精神就好多了,医生又给开了药。 唐国兴还在旁边说:“我就是吃了这个药就好了。” 小春坚信不疑,那她吃了药也能好。 奶奶起初是天天跟着这些城里来的医护人员。 唐国兴也不知道奶奶去做什么了,爷爷一开始非常不高兴。 “家里都这个样子了,你还有时间去做那些事情。” 奶奶说道:“我学了这个接生,以后也有个盼头。” 爷爷依旧板着脸,不高兴。 但老两口毕竟这么多年了,奶奶也是个硬气的人,爷爷骂了几次,也就不管了。 唐国兴对于奶奶的事业很是支持。 她年纪小,什么旧法接生新法接生也不懂,大人们都倾向于不能让小孩子知道这种事情。 但唐国兴知道这是奶奶要做的事情。 她在学校里挨个宣传。 因为这一次她去了城里,在城里还是长了不少见识。 学校同学都喜欢听她说城里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去学校住,城里的学校特别大,有四层楼。” “她们的茅房跟我们的茅房也不一样” “我奶奶在城里还学了新法接生,就是生孩子的时候,她可以帮忙。” “你们要是有认识要生孩子的人,都可以来找我奶奶。我奶奶特别厉害,跟城里的人学了的。” 小孩子这个时期就处于对其他同学无条件信任中,别说这种了,之前有一个坏孩子在同学们中传他在猫儿嘴遇到了鬼,还被鬼把脸给抓破了,大家都信了。 更何况是这种事情。 于是,镇上大人还没有了解这件事的时候,镇上的小学生们全都知道了。 唐国兴的奶奶会接生。 还是在城里学的。 厉害得很。
第116章 农村医疗(十) ◎(1954)今天是很开心的一天。◎
第一百一十六章 生孩子对于雨兰镇的女人来说, 真的是鬼门关走一遭。 没有人特意和小学生说这种事情,但小女孩隐隐约约都知道一点。 唐国兴的同学小燕,她二婶就又怀孩子了。 小燕在家里的时候, 偶尔会听到她妈在背后说她二婶, “只看到娘怀娃儿,没看到娃儿走路。” 雨兰镇虽说有不少人重男轻女,但很少遇到杀女婴的家庭,基本上生下来就会养。 但她二婶前面已经生了三个孩子了,哪怕生下来的时候还能哭,无论男女,都养不到一个月。 这才有了小燕的妈的话。 二婶家没有孩子, 这就导致从小到大,二婶对她还不错, 有些时候去山里捡柴, 回来就用楠竹节给她带山里的刺泡。 有些时候她妈打她,二婶还会说:“娃儿还小,莫打了莫打了。” 小燕心里是喜欢这个二婶的。 她在学校听了唐国兴的话, 回家就想要跟二婶说。 二婶大着肚子站在屋檐下砍猪草,她肚子大了起来, 坐在板凳上弯着腰会不舒服, 所以就把砍猪草板子垫起来, 站着砍。 “小燕, 站在那里吊丧啊, 快去割猪草!” 小燕的妈妈在喊她。 小燕赶紧回去背背篓,她走的时候看了一眼二婶。 她想起了去年, 二婶生孩子的时候痛得一直喊叫, 喊了半天。 小燕隐隐知道, 生孩子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奇怪的是,明明是这么危险可怕的事情。 生孩子前一天,大着肚子的女人还在灶台上搅猪食,有些甚至九个多月还要去山里捡柴。 她们不害怕吗? 害怕的。 但从来如此。 有些东西,只要你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那好像就没有人会去质疑是否合理。 因为从来如此。 也有年轻女人质疑过,老一辈便会说:“这就是我们女人的命。” 命中如此,除了接受还是接受。 月底,小燕回家就听到家里人商量着去喊接生婆。 之前一直没有喊接生婆,是自己在家里生,现在 小燕平常不插嘴,今天一听接生婆,立马就说:“喊唐国兴的奶奶吧,唐国兴的奶奶很厉害,她在城里学过了的。” 大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过去的接生婆了,虽说有宣传新法接生,但大家还是不太相信这种都没有多少经验的人。 更重要的是,雨兰镇的人迷信啊。 家里的老人一听,立马摇头:“那不行,她不吉利。” 镇上确实很多孩子养不大,很多生了四五个,最后也只能养大一两个。 但生了四个,最后养大了一个,这一个养大了的孩子还死了的人,实在是不多。 平时大家虽然不说,但这种时候,还是会觉得不吉利。 “你一个小孩子家家懂什么。” 这个年级的小学生比起家里的大人,更相信学校的一切。 更何况,唐国兴还去城里了。 唐国兴不会说谎。 接生婆还没来呢,接生婆离得远。 于是她一趟飞跑去喊唐国兴。 “唐国兴!我二婶要生娃儿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6 首页 上一页 1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