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津海这边,贾璋却不像宝玉那样心情糟糕。 因为金米喜人的丰收, 贾璋的心情很不错。 在秋收时,贾璋亲自带着经略府属官, 前往经略府附属官庄,收割他们派人种植的金米。 在经略府衙役掰下金米棒、搓好金米粒后, 贾璋命人拿秤过来,好为金米称重。 称重结束后, 贾璋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了。 官庄中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听到衙役的禀告后,陪同贾璋前往官庄收割金米的官员全都涨红了脸。 他们的心情同样振奋起来。 那可是七石啊!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若是努力工作,就能换来奖赏的话,那他们愿意天天努力当差,日日经纶世务。 只可惜朝廷内外,都少有这样的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称贾璋的到来与金米的政绩,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在收到底下人的汇报,得知官庄金米的亩产量后,贾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没脱水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那么,在晒干脱水后,金米亩产量大概就是六石出头。 这个亩产量,与他们从茜香人那里探听到的金米产量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大盛水土是适宜金米生长的。 贾璋担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在金米身上上…… 这样就很好。 在贾璋指挥佃农收割官庄的金米、统计金米的平均产量时,津海地方各府县、各卫所,津海地方官员还在统计金米的亩产量。 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这些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喜之色。 粮食高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多么大的政绩? 虽然功劳和政绩都是经略使的,但他们这些下属也能搭经略使的顺风车,跟着沾光。 这种事情,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 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说句实在话,津海百姓愿意种植金米,只是为了朝廷的免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人是信任贾璋这个文曲星,想要沾贾璋这个文曲星的喜气,这才愿意捧场,种植两亩金米的。 可在收割金米时,他们就隐隐觉得,金米的产量可能会很高。 那些过来推广金米良种的官老爷们,好像并没有骗他们这些老百姓。 而在称重后,这些百姓更是瞪大了双眼。 金米的亩产量,居然足足有六石之多! 这个产量,已经是稻麦产量的两三倍了! 茜香国竟有这样高产的良种? 怪不得陛下和经略使大人要发兵打茜香人呢! 原来陛下与经略使他们,这样为他们庶民考虑…… 思及此处,已经有人跪倒在地,高呼起万岁来。 那些爱惜民力,来到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发生。 所以,他们提交上去的奏疏与报告中,也全都提到了这件事。 这就使他们的报告,看起来远比那些没有抵达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的报告更真情实感。 也更得绍治帝与贾璋的心意。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步步高升的未来。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还不用细表。 只说贾璋在收到各府县、各卫所报上来的金米产量后,整颗心都放了下来。 他心情愉悦地整理好金米产量的数据,写好了文辞优美的报喜奏折。 在这之后,贾璋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陆英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思考这件事。 但派去津海宣旨的太监,已经被陆英默默地换成了徒弟黄宏。 在绍治帝阅读贾璋的奏折时,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收到了贾璋的私信。 金米的成功,让这对师徒心中无比欢悦。 他们一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富足安乐,二是为了贾璋通畅光明的前程。 不知道陛下会怎样赏赐他的徒孙/徒弟呢? 但是,不论陛下怎样赏赐贾璋,贾璋与杨门的未来都已经稳了。 因为,只要有贾璋在,只要杨门不作死,杨门就会一直在朝中保持着声量…… 派系传承有序,后辈宏图大展。 这世上,哪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 杨宗祯和叶士高都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绍治帝和太子殿下同样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 他们喝醉了,但贾璋没有。 他的头脑,一直都很清醒。 所以,在听到绍治帝赐他荫子名额与蟒袍玉带后,贾璋脸上挂上了难以自抑的欣喜。 但他心里,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冷静。 在供奉圣旨时,贾璋心中还在想,还好他现在不在京中。 要不然,就太树大招风了。 现在这样就很好。 他不在京中,即便有人钻营,皇帝与内阁也看不见他被人攀附的场景。 如此一来,上面的人猜疑他的几率就大大下降了。 还有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看不到他周边情况的前提下,更是找不到弹劾他的正当理由…… 不过贾璋琢磨着,御史们大概也不会那么没眼色。 金米高产,他刚刚立了大功。 若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现在这个时候弹劾他,岂不是会被外人讥讽,说他们是妒贤嫉能的小人? 所以,贾璋才猜测他们不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来。 等过些日子,风头过去了,贾璋就不用担心树大招风惹人眼的问题了。 因为金米的丰收,津海行省的老百姓全都喜气洋洋的。 金米的产量有六石那么多!种植金米的土地又不用交粮税! 他们今年冬天都不会挨饿了! 等到把粮食卖了后,他们就去扯布做新衣裳,再买点饴糖给家里孩子甜甜嘴。 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今年也能过一个好年了。 在京中君臣与津海百姓都在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时,贾璋已经开始伏案编纂起农书来了。 他以自己前往官庄观察金米时记录的笔记为基础,以对老农的询问与茜香人的口供为补充,细细编纂了一本《金米录》。 书中内容十分详细。 贾璋他不仅记录了种植金米的步骤、细节与各种注意事项,还记录了金米从发芽、出苗,到成株、收获,金米生长的各个环节。 这本《金米录》,堪称金米种植推广大全。 只要把这本书派发到各省亲民官手中,他们就能立即上手推广金米良种! 而贾璋的内心想法十分朴素。 他心里的想法是,他早一天把这本农书写完,大盛就能早一天全面、便捷、高效地推广金米良种。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他身为三品经略、超品伯爵,身怀蟒袍玉带,俨然是闻名显达之人了。 既如此,他又怎能不多尽一份力,又怎能不兼济天下生民,做一场功德呢?
第217章 吉人天相喜得千金,满月宴会神仙眷侣 在冬日来临前, 贾璋的《金米录》已经编完了一大半。 不过,在冬日来临后,黛玉预产期快到了。 他们夫妻的感情, 和孟光、梁鸿一样深厚,甚至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面对妻子生产, 贾璋这个做丈夫的, 哪里放心得下呢? 在黛玉的预产期来临之际, 贾璋恨不得日夜跟在黛玉身边照顾她。 心都乱了,哪里还有继续编纂农书的心思? 在贾璋的担忧中,冬月初一那一天, 黛玉用完早膳后, 身上出现了生产的征兆。 贾璋按照窦大夫的嘱咐, 扶着黛玉在室内缓缓走动。 又连声命仆役去客居那边请窦大夫与稳婆们来正院这边为黛玉接生。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5 首页 上一页 23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