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 “我心里想着,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 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新制度的细节。 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张、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 司空大人想用新制度倒逼属官、吏员练达勤奋起来,从而提高工部的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张、王两位侍郎,当然不会对贾璋的新规提什么反对意见。 当然,他们两人心里也清楚,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主要还是因为贾璋革新的刀锋没有没挥到他们头上。 不论是隔日开会升堂,还是工作细则记录,亦或是工部独有的考评法,针对的都是工部的郎官、主事、吏员等基层官员,而不是他们两个年迈的老头子。 正因如此,张、王两位侍郎才对贾璋的建议连连称是。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确实是觉得贾璋编纂的新规对工部有益处,他们反对,会觉得良心不安。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配合贾璋工作的方式,卖贾璋一个顺水人情。 他们两个,都上了年纪,迟早有一天要致仕归乡养老。 哪怕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条路,他们也得与人为善。 就算做不到与人为善,他们也不能得罪贾茂行这个眼见着前程远大的上官。 面对贾璋颁布的新规,工部官员们有人忧,有人喜,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不过想想朝廷裁剪冗兵冗官冗吏的风向,再想想京中那么多等待朝廷出缺的人,那些为之忧愤的人就把他们的小心思给收起来了。 贾璋是正堂尚书,是工部的权力中心。 张、王两位侍郎虽有监督、建议之权,但他们的声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尚书大人。 尚书对部内事务与侍郎、郎官们的建议,可是拥有一言而决的权力的! 再者说,他们冷眼看着,两位侍郎貌似没有反对新规的意思。 他们好像很支持尚书大人的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这些下属除了点头称是以外,还能做什么! 至于弹劾贾璋? 那就更像是在讲笑话了。 君可见,当初借着反对海漕攻扞尚书大人的言官,此时还在朝廷上面吗? 即便六科给事中有批驳建议之权,工科的给事中们也不敢弹劾贾璋这个顶头上司。 贾璋他推行新规是为了朝廷好,新规里面更是措辞严谨,找不出半点漏洞来。 他们要是还弹劾正在行正义之事的顶头上司,岂不是在无理取闹? 言官们也不傻,自然不会做出自毁前程的事情来。 而贾璋他本人,也借着新规,裁撤了不少吏员。 事实上,贾璋推行新规,也是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裁撤工部正堂内的吏员。 他新官上任,自然不会用景尚书的人。 但是直接把人撵走,又显得他贾某人太过无情。 所以,他选择以考评不合格、违反新规等理由,慢慢地把这些人换到不重要的岗位,再把这些人撵出工部。 这样温和的手段,看着就要好看许多了。 这些利吏员背后的靠山,也不会觉得打脸,进而对贾璋产生愤恨之心。 至于那些经受住新规考验的吏员…… 他们都能经受住新规的考验了,贾璋又怎会不用他们呢? 对于这些有真材实料的人,贾璋才不会在意他们效忠过谁。 就算他们是景尚书的人,贾璋也会考虑重用他们的。 只要他们晓得,他们现在应该效忠于谁。 所以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若真有本事,就根本不会害怕贾璋推行的新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璋彻底坐稳了工部尚书的位置。 在他新规的大棒、升官的大饼与绩效奖银的甜枣下,左、右两位侍郎与四司郎官都服膺于他,正堂的吏员也全都被他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而那些品行不端、昏庸怠惰之人,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尾巴,老老实实地当差、做好衙门里的差事。 毕竟,新任的尚书大人说了,他要肃清衙门的风气,他只要那些勤敏弘毅的人做他的下属。 言下之意,无非是谁不听话,就把谁踢出工部。 在这个时候,他们哪敢得过且过、顶风作案呢? 他们可不想自己把自己送到尚书大人手边,去做那被杀后还要拿去儆猴的鸡。 他们还在担心这些问题。 但在贾璋那里,下属们的心事,已经是上一个阶段的事了。 对贾璋来说,在他彻底掌控工部后,工部的内政就不用他日夜操心了。 他现在需要着眼的,是工部的本职工作。 像是修缮宫殿、陵寝等事务,全都是有旧例的。 所以这些工作,全都按照旧例来办即可。 而绍治帝交代给贾璋的差事,包括但不限于推广海漕、修葺河堤、渠堰疏降等事,贾璋也要将他们一一提上日程。 除此之外,因景尚书性格和软、疏于公务而被其他衙门抢走的权力,贾璋打算有计划地将之要回到工部来。 譬如说铸造钱币的权力,现在就是由户部与工部共同执掌的。 譬如说制造军火的权力,现在就在五军兵马司。 按照盛朝的规制,这些权力原本全都应当属于工部才对。 可现在,这些权力全都被其他衙门染指。 贾璋是要把这些权力收回来的,但他也清楚,被人吞下的肥肉哪里是好抢的? 想要把这些权力收回来,还需要他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绝对并不是一日之内、转瞬之间就能成功的事,所以贾璋对这件事情并不着急。 眼下,贾璋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推广海漕。 海漕一事,是贾璋的政柄所在,是绍治帝在乾清宫内交代给贾璋的差事。 贾璋自然要把这件事情给办好。 在舆图上圈出几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后,贾璋心想,他得给兴发海漕一事留下一个完美的收尾。 沿海地区的市舶司与漕运衙门应该一一建起来了。 还有治理河道的事。 这同样是陛下交代给他的差事。 贾璋对做好这件事很有信心,因为他这四年外放津海,也曾治理过淤堵的海河。 有了治河的经历,前世潘尚书“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终于可以被他呈递给绍治帝、问世于大盛朝廷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5 首页 上一页 2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