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坚持抗清近二十年,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张煌言以其文武兼备的才能,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抗清运动,也折服了他的敌人们——清朝在《明史》中为其立传,到了乾隆朝更是追谥其为‘忠烈’,入祀忠义祠!” 张煌言:“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还有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为此不惜与父亲决裂,纵横东南,发动北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评论区 “南明三大柱石: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郑成功,本名森,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平户,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纵横东南沿海,之后投诚明朝廷,顺利改换门庭,郑成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颖过人,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清军攻入江南后,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却没有跟从父亲的脚步,而是率领旧部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恢复明朝的统治,郑成功决定联合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其他抗清势力共同发起对清朝的大规模进攻——”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率领舰队从厦门出发,目标直指南京——当时清朝在江南的重要据点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顺利抵达长江口,迅速占领了定海(今浙江舟山),消灭了当地的清军水师,从而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随后,郑成功与张煌言合作,率领八十三营十七万水陆大军北伐南京。” “次年,郑成功顺利包围南京城,然而,在围攻的过程中,郑成功骄傲轻敌,中了清军的诈降之计,导致战事拖延了一个多月。还被清军抓住机会反击,用猛烈的炮火攻破了郑军的营寨,导致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北伐的失利,让郑成功急于寻找一个新的基地继续抗清大业,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一海之隔的台湾,但此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人占据了三十多年!”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自率领两万五千名士兵乘百艘战船出发前往台湾。他利用海水涨潮的机会穿过鹿耳门内海,成功避开了荷兰人在港口设置的障碍,顺利登陆禾寮港。” “面对郑军的强大攻势,荷兰殖民者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住郑成功的兵锋。荷兰人的旗舰“赫克托”号也被郑军击沉,这对于荷兰人无异于一场心理上的打击!” “经过数月激战,荷兰长官揆一被迫签署投降书,正式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使沦陷了三十多年的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立即着手建设新的家园,他设立了行政机构,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郑成功的名字也因此永远地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之中!” 朱棣:“殖民者?这就是后来那些瓜分清朝的西方列强吗,他们居然这么早就盯上了中国!” “可惜,收复台湾的次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被清廷处死,清军还盗掘了郑家的祖坟。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原本就因水土不服而身体虚弱的郑成功很快便因急躁病逝,享年三十九岁。” “临终前,他下令处死了对明朝不忠的妻子及长子、长孙,以确保抗清斗争的纯洁性。” “郑成功曾被南明隆武皇帝赐姓朱,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国姓爷!国姓爷不仅是郑成功的荣誉,也是他肩上背负的责任,是大明最后一面旗帜!”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乃至海外的华人社区中,仍然有许多纪念郑成功的庙宇和活动,在台湾,他更是被称为“开台圣王”!” …… 【清朝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让无数百姓奋起反抗,如秦良玉、李定国、郑成功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何腾蛟、张名振、瞿式耜、夏完淳等人都是南明的抗清名将!】 【他们在国破的危难时刻,毅然舍身赴国难,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千秋正气歌。他们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撼动了清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评论区 “清军挥舞着马刀屠杀普通百姓,焚烧城池,与匈奴、契丹那些蛮夷有什么区别!” “不要怪我们看不上清朝,清朝给华夏带来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清朝不过是将专治帝制发展到了极致的状态,除了皇室其他人都是‘奴才’。” “清朝打断了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的进程。” “压抑思想,阉割文明!” …… 【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出击四川,克复川南!郑成功、张煌言也同时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但就在此时,同为大西政权将领的孙可望因嫉妒李定国的功绩,投降清朝,孙可望驻守的云贵地区成为清军的突破口。】 【夔东十三家为了挽救南明的危局,再次攻打重庆,希望借此拖住从四川进入贵州的清军,但义军将领谭弘、谭诣杀了谭文投降清军,夔东义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为了彻底消灭华南地区的反清势力,清朝统治者册封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公元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云贵沦陷。】 评论区 “以汉制汉。” “什么时候都不缺内奸。” “等到南明没有了,三藩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 【由于清军的不断进攻,永历政权也陷入了流亡的境地。】 评论区 “百姓作为一个群体总是短视的。” “随着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提前亲政,清朝逐渐站稳脚跟。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发布了一系列减免赋税、安抚百姓的政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愿意跟着南明抗击清朝的人越来越少,南明政权也逐渐走向了末路。” …… 【公元1662年,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南明彻底灭亡!】 【永历政权是南明政权中历时最长的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 崇祯咬牙切齿感同身受:“吴三桂!” 李世民可惜道:“内部纷争,各自为政,又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也只能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评论区 “永历帝被杀后,李定国悲愤成疾,在勐腊病逝,时年42岁。” “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 天幕下,无数英雄豪杰为李定国、秦良玉等人送上自己的敬意! 【随着李定国和郑成功等抗清势力的败退,夔东十三家成为了清廷的重点围剿对象。康熙元年,清廷组织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对夔东十三家进行联合围剿。】 【面对清廷的围剿,夔东十三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与清军展开了多次激战。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和清军的不断增援,他们的抵抗逐渐变得困难……】 【清军大兵压境,夔东十三家逐渐陷入困境,刘体纯等率众英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死伤惨重。最终,刘体纯见大势已去,全家自缢以示永不降清。郝摇旗、袁宗第、洪育鳌、朱盛蒗被俘后也惨遭杀害……】 【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五日,李来亨在茅麓山被清军围困六月之久,粮尽援绝后携全家举火自焚,夔东十三家至此覆灭。】 【大顺军余部最后一支队伍被消灭……】 【作为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的部众也都是当年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旧部。他们曾被腐朽的明王朝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杀入北京城!】 【却又在清军入关后,摒弃前嫌,选择民族大义,联明抗清!】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末年无论是崇祯帝还是李自成都默然无语。 时移世易,推翻明朝是为了活下去,如今抗击清朝也是为了活下去!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农民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他们以流动作战为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时分时和,神出鬼没,让明君疲于奔命。】 【明军虽然占据大义,在人数上有优势,且因内部不和,军政腐败,没有战斗力,与农民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均田”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标志着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评论区 “但均田免粮这种极端平均主义的口号太过理想化,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就导致了大顺政权财政出现问题,只能用拷饷这样的方式维持统治。进而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这种口号对百姓的鼓动意义很大,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农民军对明朝宗室的彻底捕杀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有没有投降,都被一律诛灭!】 朱元璋:噗…… 评论区 “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楚王等数十个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杀掉。至于郡王及将军之下,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就连以不乱杀闻名的李自成,兵锋所过之处,那些明朝皇族也几乎没有活下来的。比如福王朱常洵就被他活剐后与鹿血一起掺在酒中,取名福禄酒,被农民军开怀畅饮。” 明朝宗室被这样的死状吓坏了,一些胆小的,甚至想着要不就辞了这个爵位,做个普通的富家翁也好啊…… “张献忠对宗室的屠杀更是有名,他杀了襄王朱翊铭的全家,将楚王朱华奎活沉西湖,荣王、蜀王都被杀……” “还有那些藩王修建的亭台楼阁也被付之一炬!” 【自天启七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到清朝顺治十五年,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200万农民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与地主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519 首页 上一页 5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