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大家子都在呢? 这事儿还得从八零年说起,柳晶读大一后,柳诚夫妻俩没了要照顾儿女的负担,家里又没有小娃子,只有柳德正这个老爷子。 柳德正年纪大了,早在前些年的时候,村支书这职务他便卸了下来。 孩子们一走,家里就只剩下柳诚夫妻俩守着老爷子过,那日子怎么说呢,怪没意思的。 刚好,八零年二月的时候,柳桃从县里的公安局调到了省城总队。 妹妹和闺女都在省城,儿子以后说不定也要来,柳诚夫妻俩带着柳德正一合计,他们也去! 柳焱对这决定举双手双脚支持,他还把这三四年攒的钱汇了一些给自个儿爹妈,柳诚夫妻俩拿着钱带着老爷子买了房做起了小生意。 四十多岁正是能干的年纪嘛,一点也闲不下来。 同年五月的时候,柳冬萍也来省城跟着一起干了,她把采购站的活给了大儿媳,然后带着小儿媳在省城干。 柳双翠知道后给柳冬萍汇了一些钱,做生意嘛,前期是要成本的。 柳冬萍起先没要,都是当奶的人了,姐妹俩还跟以前一样,在电话里你一句我一句地拌着嘴,谁也不让着谁。 柳双翠说这算投资,柳冬萍这才收下,她带着小儿媳和大侄儿夫妻俩把小生意搞得风风火火的。 一年多过去,小摊子变成了大铺子,采购站的活柳冬萍也让大儿媳转让出去了,多一个人后又多挣了点钱,一个个都干劲十足的。 不出意外的话,柳家以后就算是定居在省城了。 这当然是大好事,社会在发展,人也要往高处走嘛,大队和公社怎么着都是比不上省城的。 穆家这边,穆麦和穆苗赶上教育改革,高中读了三年,姐妹俩是八一年七月份高考的,两人很争气,都考来了首都。 穆麦考到了聂思慧就读的理工学校,穆苗去了师范,虽然比姐姐考得差了一点,但也很不错了。 在读书这方面,小苗苗一直都比姐姐差一点,这事儿小时候就能看出来,三四岁的时候就嚷嚷着长大了不要读书,让姐姐把自个儿的书读了,这样她就不用读了。 高三这一年,穆麦确实一直拉扯监督着妹妹,穆苗自己也铆足了劲,没有落下姐姐太多。 在姐妹俩双双成为大学生的同时,穆承他们的养殖场发展也很不错。 两三年过去,养殖场里不止有鹅,鸡鸭也多了一些。 穆绵之前给出去两千,按分成来分的话,可以拿到七八千,不过穆绵暂时没要,那钱让兄弟俩拿着继续去扩养殖场了。 现在养殖场的规模不算特别大,不过也不小就是了,除了兄弟俩和向学武外,穆兴隆穆兴旺也在帮忙管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穆兴隆就是放不下穆承这一大摊子事儿,不然以他的性子,早就跟着穆麦姐妹俩上首都来了。 相比之下,穆兴旺就没这烦恼,家里四个孩子,三个都在省城这边,穆秋户口就在本地,分配时很顺利留在了省城,是个机关单位,大学生毕业,在校期间成绩又好,所以定级不低,以后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说起来,他们兄弟姐妹四个里面,就大哥穆庆还稳扎稳打在厂里上班,穆庆性格很像穆兴旺,都是求稳的类型。 他们夫妻俩双职工,只有两个孩子要养,平时也会整点小东西补贴家用,条件还是可以的。 现在厂子的效益也挺好,夫妻俩还没有停薪留职搞个体经济的决心。 实际上,别看外面小摊子小铺子多,绝大部分人心里还是觉得铁饭碗才是最保险的,这也正常,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嘛。 穆二姑三姑那边,小辈们也都各有各的路,有读了专科的,八一年年初就分配了,三年制嘛,都工作快一年了。 也有在搞小生意的,都挺不错。 说完家里人,朋友这边能说的也有很多。 首先当然就是石小莲了,她不出意外的,没参与分配,为此学校老师还找过她好几次,她成绩好嘛,参与分配的话有很大程度能留在首都。 不过老师劝没用,她不仅没打算去单位工作,甚至没打算留在首都。 以后怎么样不知道,起码暂时是没打算的。 她计划毕业证一拿到就动身去广城,这里面当然还有不少穆绵的因素在。 两人之前就讨论过,这生意从哪方面入手,倒买倒卖这事儿吧,说到底它是有风险的,小打小闹可以,大了就容易被当典型,要挣大钱还是得搞正经事儿。 早在大四上半学期的时候,两人就已经有方向了,起因是聂思慧和她同学,也算是大学四年最好的朋友乔言心同志一起捣鼓出来了一种护肤品。 刚开始散卖的时候其实不咋好卖,东西当然是好东西,但要上脸嘛,顾客不是很信任,尤其是年轻女同志,想买但是又怕不安全。 穆绵之前就想从这方面入手,化妆品护肤品这一块儿,市场真的相当大,几人一合计,干脆办个厂,一点一点慢慢来,她们有技术有钱。 现在要办厂的话,还是广城那边政策更宽松一些,北方政策不算明朗,条件也更加严格。 刚好,乔言心也是广城人,而且向学文已经在那边站稳脚跟了,有熟人在也能有个照应。 向学文现在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城,偶尔会抽时间回省城那边看看孩子和媳妇儿。 他动作快步子迈得也大,早一步盘下了一个厂子,当时钱不够,穆绵和石小莲都给投了一些,也不能说是一些,好几万呢。 合同当然也是签了的,不止一份。 因为向学文他不止捣鼓了一种东西,好多地方都要钱,糕点的厂子他已经办起来了,盘下来的小厂子是做服装的。 除此之外,向学文有一个关系好的同学在珍珠培育站工作,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他还计划搞一个珍珠养殖厂出来。 他那糕点生意穆绵没参与,服装厂和珍珠养殖厂穆绵都有一定股份。 服装厂不仅有投资的占股,还有管理占股,现在广城那边服装厂可不少呢,最后能存活下来的是少数。 款式不够新颖好看,管理不到位的话,再过些年,这厂子估计就开不下去了。 论眼光论管理,穆绵都是顶顶好的。 珍珠养殖她不懂,所以和石小莲一样,只占投资的股份。 向学文在广城各种折腾的同时,向学武在省城那边也整了一个糕点小作坊,兄弟俩各忙各的。 哦对,向学武也没参与分配,他跟穆承兄弟俩合计过,养殖场开在大队的话,受限的地方还是太多了。 因为远嘛,订单不好拉,现在来买鸡鸭鹅的大部分都是公社还有县里的,省城没有。 他计划在省城周边整一个,也不弄大,先慢慢来,以后看情况可以把大队的养殖场挪到省城周边来。 向学武忙忙碌碌的时候,许乐乐已经把去首都这事儿提上了日程。 不过不是调职,她是来参加活动的。 文娱这块儿,这两年也是飞速发展,首都电视台这边搞了一个新秀歌唱大赛,面向所有人的。 许乐乐已经过了三轮筛选了,就等春节过完来首都了。 不过这会儿还早,元旦才刚过呢。
第183章 一九八二。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号,礼拜六。 外面飘了一点小雪,天气不算特别冷。 首都大学的校园里,人很多,都是忙着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复习的,期末考试周快来了嘛。 不过这跟穆绵她们这一届没关系,临近毕业,答辩早就结束了,剩下的就只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经济系今天照毕业照,拢共就两个班,一班照完二班照,然后再合照一张就算完事儿了。 四年的同窗生活,临了临了还挺舍不得的,照个相都是你搂着我,我勾着你。 二班的同学们先在旁边等着,一班五十多个人站成好几排,照相师傅‘咔嚓’一声响后,大伙儿脸上的笑意不仅没收还更浓了,吵吵闹闹的。 “师傅再来一张吧,咱再摆个时髦的姿势。” “对对对,再来一张呗,我刚好像闭眼了。” “别说,我好像也闭眼了。” “行不行啊?咋还照啊,我们班还没照呢,差不多就行了嘛。” “嘿,胶卷钱又不要你掏,咋还舍不得上了。” “这是舍得舍不得的事儿嘛,分明是你们磨叽。” “话可别说太早啊,一会儿看看你们班磨不磨叽。” ………… …… 叽里呱啦中,一班又照了两张,很快轮到二班照,因为还要合照,大伙儿都没走,就在一旁边等着边闲扯。 说的大部分也都是新单位的事情,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分配便是每个学生的头等大事儿,毕竟关乎着未来的发展。 现在要毕业了,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了去处,只是或好或差的区别。 穆绵跟毛善芳还有姚谷冬站在一起,她今天穿了一件特厚实的羊绒大衣,暖和又好看,两人都把手往她兜里伸。 说到入职这事儿时,毛善芳又吐槽了一遍单位位置有点偏,而且班里只有她一个人在那入职了,没有伴儿。 话落,毛善芳又接着道:“还是你们两个好,还在一块儿。” 姚谷冬:“就上课一块儿,穆绵她又不住宿舍。” 穆绵挽着姚谷冬笑眯眯的,“嘿嘿,以后就继续仰仗班长啦,班里有事儿记得通知我。” 姚谷冬也笑,“说太早了吧,万一我竞选不上呢。” 穆绵:“那不能,妥妥的!” 关于读研这个事情,穆绵在大四还没开学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 要是参与分配的话,不出意外她应该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就像毛善芳,别看她吐槽了好几次单位地点有点偏,离家太远。 但实际上,毛善芳对新单位还是相当满意的,在税务部门,在校期间成绩差的学生还进不去呢。 穆绵成绩不差,准确来说是,综合下来系里就没有比她更好的了,她这成绩单拿出去,都是单位抢着要的。 不过穆绵仔细考虑过,她其实不是很喜欢这种固定的上班模式,如果可以的话,她是想留校的。 她们这个专业,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这样在课外之余,她就有更多时间兼顾别的事情。 系里读研的不止她一个,一班除了她和姚谷冬外,还有一个男同学,再加上二班的,拢共有六七个。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8 首页 上一页 2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