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从没被大明放在眼里的小倭国居然还有此等狼子野心。 开济眼中泛起一层凉意。 朱高炽就拍拍开济的肩:“只有开大人能担当此等重任啊。” 开济看向这个已经与自己一般高大的青年,忽地撩起官袍,跪在地上:“臣,定不辱使命。” 朱高炽点点头,拍拍自己胸口,表示信任。 以为自己这一生最好的下场不过是留一个全尸……没想到,还有为大明尽忠,让他发挥余热的一天。 开济眼神很深,再次朝前一拜,这才起身退了出去。 他知道,洪武帝没有杀他,是有朱高炽的原因。 朱高炽看着人远去,眯着眼睛,点了点下颌。 这个能让皇爷爷都吐槽比自己还没人性的开济,手段狠辣严苛自是不用说,不过,他也确实是个能臣。 尤其擅长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驭民术。 朱高炽没想彻底改变什么,他只想在能力范围内,煽动一下小翅膀,播下一颗小种子,为后来的人,带来一点小小的,也许能有用的小机会。 这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帮你的人,还是你自己愿意(也是被迫)认下的大哥,倭国幕府就是不甘也只能按头认了。 不过,面上老实,不代表私下不能找麻烦啊。 毕竟咱幕府也不是一手遮天,倭国大小势力遍布,要是有没长眼的冒出来和大明使者作对,那也不关咱幕府的事,你说是不是? 朱棣点头,大哥知道你不容易,大哥很理解。放心,大哥来帮你。 于是以为随着郑和船队远走的那些恐怖大家伙,又随着大明战船开到倭国,搬上倭国地界,在大明将军张辅的指挥下,替倭国幕府收拾了一下底下那一群不听话的小头头。 开济一张脸不笑时近乎与死人无异,他本来就不爱笑,倭国幕府私下都称他‘鬼’大人。 “将军还有不满意的?”开济就有商有量地问,一手执笔,一手掌书,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很像是什么死亡名单。 “我大明张辅将军还要在此地多留一段时间,您要还有觉得棘手的,也不是不可以帮您再解决掉一些人或事。” 开济抬眸,笔尖一点,犹如勾魂阎罗。 幕府将军:“.......” 我谢谢你! 眼看搞阴谋诡计行不通,不论大明皇帝,还是这个大明使者‘鬼大人’都不是吃素的。 于是倭国那边又开始派使臣来大明哭哭啼啼,告状哭诉。说鬼大人在倭国闹得大家生活不安宁,他们国小地贫人也不多,真的没必要让鬼大人在那折腾啊。 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了啊。 然后大明这边的文臣表情就渐渐变了,看倭国使臣的眼神也从一开始的小心虚小同情,转成了微妙的......微妙的不爽和鄙夷。 啧。 什么叫便宜都占了还在那哭哭啼啼,抱屈叫冤,他们算是见识到了。 咱大明出兵出力帮助你们稳定内政,内部不和谐都消灭了,你才来叫? 还有啊,咱大明出钱出人帮你们搞基础建设,提供不少支持不说,甚至还帮你们办大明官学,免费替你们教化民众,还有政策扶持,表现好成绩优秀的能来咱大明读书。 你咱不哭这些? 收的时候你怎么不拒绝? 我钱也出了人也给了资源也付出了,你现在来叫我们把人都撤回来,你们是不是在想屁吃? 所以啊,会同馆的人烦死了这群又哭又要吃的倭国使臣,二话不说就把人甩给了鸿胪寺。 反正现在鸿胪寺的职责也有和外国使臣‘友好商谈’这一点。 你们不管,谁管? 这些倭国使臣每天闹着就要见上面的人,那就去见呗,鸿胪寺就是上面的人。 鸿胪寺上下就:“.......” 老子很想拔掉鞋子抽人! 这么屁大点小事都应付不了,要你会同馆有何用?要你兵部有何用? 但鸿胪寺现在确实是主要负责和外邦使臣‘扯皮’的。他们推脱不掉,会同馆那边顶多算是个接待处,安排使臣吃住的。 这不,倒霉的小胡子主事就被上司安排了,让他好好办,别给上面找麻烦。 小胡子 主事就很烦,对倭国人的吐槽是一日新过一日,与他来往的六部同僚,没少从他嘴里听说。 总之,鸿胪寺上下对倭国都没好印象。 这几年,大明文臣们也渐渐改了态度,他们是不想大动干戈,不想劳民伤财,那是因为没利可图,不划算。 可.... 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满载而归! 没错,满载而归啊。 前前朝,海外贸易发达,那种繁荣还是从书上记载看到过。 如果他们大明也..... 那国家财政这块就不愁了啊。 不止如此! 文臣们看着满载而归的船队,捶胸顿足啊。当初永乐帝朱棣说要造船出海,他们还大声反对,高举抗议旗帜,所以在太子朱高炽放出话,大臣们可以出一部分资,作为投资船队的初始成本,后面能分利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听。 以为是骗人的。 最后只有一部分人,意思意思出了点小钱钱。 所以看着那些出了钱的宗室王亲、功勋武将们排着队去领利息的时候,文臣们后悔啊。 这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你老朱家的不是都‘一毛不拔’的吗? 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大方了? 不小心听到点的朱高炽就:“.......” 切,都说了是投资投资。 投资有风险,当然也有回报了。 那些武将就没想太多了,看见了朱高炽为出海船队打造的那些热/武器,他们就激动了,赚不赚钱是其次,这波家伙弄上去,打一个国家占为己有都绰绰有余了。 投,必须投。 文臣就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群无脑莽夫,只知道打打打杀杀杀,我大明乃礼仪之邦,又不是强盗贼匪。 干不出侵犯他国的事! 总之,赚了利息的激动开心,没能赚利息的只能眼热干看着。 至于顺手‘打了个招呼’的小倭国,朱棣也不是想把它变成大明的版图,就是过去宣传下大明文化,促进两国友好贸易往来,照顾下大明的小弟,这有什么。 只要不白白浪费国家资源就是。 文臣们就闭嘴了,反正这事儿顶多麻烦一下兵部和那些武将,倭国事务也有讨厌的开济接手,他们没啥可说的。 文臣们只想问:咱大明船队什么时候再出发宣扬大明友好哇? 而在郑和船队第二次出航的时间定下前,朱棣又投下一个重磅炸/弹,他要迁都! 永乐五年。 六部的大佬们都在头疼。 他们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年假感到轻松高兴,反而因为朱棣迁都的强硬感到无力。 “如果....”一尚书大人叹道:“如果太子能帮着劝一劝,兴许......” 话语一落,六部几位难得坐在一处喝茶商讨的大佬就齐刷刷叹口气。 太子啊。 如果他想劝,早劝了。 他们现在算是知道了,太子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当今圣上更棘手的存在。 说不得,这次迁都又是他的意思! “啊嚏!” 东宫。 朱高炽猝不及防连打了个三个喷嚏。 他揉了揉鼻子,眯了眯眼道:“又是哪个在背后蛐蛐我?” 刚要去挪一挪炭盆的崔膳:“.......” 知道有人蛐蛐您,您还一脸兴趣盎然是肿么回事? 第134章 第134章 这一家子,没个省心的…… 其实迁都一事在朱元璋生前就几次差点摆上议程, 不过因为一些意外最终导致没能规划下去。 朱元璋一直有意把京城往北迁移,考察了几个古都大城,最终比较满意的还是西安府。 他也给朱棣和朱高炽透露过这个意思,让他两寻机会往北迁都。 往北迁, 朱棣举双手赞成, 不过遗憾的是, 他和老朱心选都城不一样,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回他的北平。 并且再次说出那一句后世名言:天子守国门! 大明的皇帝就要有这等觉悟! 朱棣就是那种说干就干的性格, 与朱元璋一样,决定的事儿一般人根本拉不回来。任凭朝臣们怎么哭闹抗议,朱棣就是不听。 朝臣们这才发现,朱棣在宣布这个决定之前就把事情安排落实下去了, 选址早已结束, 施工团队已经到了现场,让钦天监选了个好日子, 在永乐五年九月的某天正式动工。 文武大臣们:“......” 以前先斩后奏说的朝廷官, 可这老朱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任性,每次有啥决定根本不带商量的, 要么已经在做了, 要么就快完工了, 他们才被通知。 不过到底是被洪武朝‘磨炼’过的文武大臣, 抗压力和自我调节力都是顶顶好的。哪怕知道事已成定局, 但不妨碍他们时不时跳起来, 举起‘反对’牌子向朱棣表达一下他们的意志。 有没有用是一回事, 态度要有啊。 朱棣已经练就一双“只要我不想看,就能无视”的慧眼,任凭你跳再高都没用。只要不太过分, 朱棣就全部无视。 文臣们大多是‘人精’,在永乐朝适应了几年就大致摸到了点朱棣的底线。只要不蹦跶得太过,朱棣都能容忍,这一点,确实要比阴晴不定难伺候的老朱好上很多。 六部大佬们时常感叹,如今这日子,也不知该说好还是不好。 官场生活看似宽松不少,但条条规规的也更多了。 而且,坐在皇位上的是跟洪武帝一样的铁腕皇帝,有手段有决断,根本不是他们能轻易左右和对抗的。 目前来看,继续老老实实给老朱家打工、为大明做事才是官场升职秘诀。 而且看样子这个‘老实勤奋做官,规矩本分做人’的准则还不止适用永乐朝,等到太子朱高炽登基,也是没有多少能蹦跶的余地。 连续三代皇帝都是铁腕,对大明,对百姓自然是好大于不好。但对官场的人来说,好与不好,就因人而异了。 是人都有私心,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权势欲望影响。 能否控制欲望,坚守本心,让家族后代不被牵连,稳定发展,甚至是越来越好...... 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如今的大明,是生机勃勃的,让人充满期待。 那些有抱负的读书人,未来必不会缺少大施拳脚的机会。 六部几位大佬齐刷刷轻叹一声气,茶室内,清新又带着点苦涩味的茶香飘溢满屋,表情一如平常,他们各自心中却有不同掂量。 敏锐的人会提前察觉变化,聪明的人会准确抓住先机。 如今,走到这个地位的他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93 首页 上一页 1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