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部大佬们不动声色,一丝不漏地喝着茶,观察着互相眼色的时候,另一边,作为永乐朝新建的机构,也是最接近皇帝的内阁,这会儿聊的也是最近热门话题之二,迁都和航海贸易。 内阁的成员就是高级秘书,不管内阁发展到后面会变成怎样的权利机构。目前来看,内阁这个高级秘书处还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管理一个国家,事情真的太多了。要是真让皇帝一手抓,那各个都要英年早逝,熬夜猝死。 不是所有人的精力都像老朱同志那么彪悍的。 反正朱高炽是举双手支持建立这个高级秘书办的。 初选的高级秘书有朱高炽看上的,也有朱棣觉得不错的。加起来一共八人。有名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都包含在内。 此时的内阁成员在官场的资历都算年轻,比起六部大佬们,他们还能称一个‘愣头青’。不过,这里面不乏聪明有才干的人。 至于才华.... 能进来当然都是才华横溢的。 只是做官看的不是你文采多高。 比如解缙,朱高炽也是没想到,这一世没有搅进争储风波的他还是被朱棣打发去编书了。 原因无他,这解缙实在太不懂做秘书的本分了。 他爹朱棣是什么人,朝堂上那些老资历都不敢轻易指手画脚的人,可解缙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是被他爹夸了几句,人就飘了。居然敢在整理工作文件的时候参入私心,还大胆地发表高天阔论。 朱高炽都还记得当时他爹看解缙的眼神,那种震惊,仿佛是在说:原来才华和脑子有时候是要分开看的。 朱高炽:“......” 然后解缙就被打发去编书了。 永乐大典是一部旷世奇书,朱高炽还是支持它面世的。 就是看样子,解缙还是跟梦里碎片那样,一开始没把这个当一回事儿,态度很是敷衍。 朱高炽懒得去管,被他爹派去搞监督工作的道衍和尚,该提点的都提点了,听不进去能怪谁 。 解缙虽然主要工作在编书上面,但他还没被退出内阁,他一向自傲,时不时就要来内阁彰显一下存在感。 这不,他又趁着午休时间跑过来指点江山了。 一会儿点评一下他们整理工作没做好,一会儿指点一下他们办事态度,内阁一共八位‘高级秘书’,也没定谁是秘书长,但解缙天然就觉得自己是头头。 旁人懒得跟他费口舌,解缙就看不出大家的不喜。 “皇上迁都北平一事,朝中大臣多数持反对意见。”解缙不急着走,边喝茶边高谈阔论道:“咱们身为天子近臣,有责任多行劝谏之事,近来我忙着办皇上交代的要事,可你们都闲着,也不知道多与皇上说说,行规劝之责。” 内阁其他人:“.......” 就很想呵呵他。 什么要事,你不就是被打发走了嘛,还在那沾沾自得。 解缙没一点眼力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各种分析北平不适合作为一国之都的点,再对比一下如今应天府的繁华,江南的宜居环境。 “啧啧,皇上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不能因为北平是他之前封地,因为那点情怀就把一国之都定在那吧。” 内阁其他人:“!” 就想骂娘了。 你要蛐蛐陛下能不能去别的地儿蛐蛐。 他们还想问你解大才子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你心里就没点数吗? 杨荣是真受不了他了,率先起身,敷衍道:“我有事出去一趟。” 随着他这一起身,剩下六人也陆续离开,眨眼就只剩解缙一人坐在茶室,看着他们背影,表情阴沉。 解缙冷哼:“以为这样就能孤立排斥我了?等到编书工作结束,我解缙还是内阁第一人。” 说完,解缙也甩袖离开,他要回去加快编书进程。 而早一步离开的杨荣等人也是没听到解缙的话,不然多少要给解缙打下一个标签:有病! 没有解缙在一旁刷存在感,这头,有人问杨荣:“勉仁兄,你真的向太子请命,下回要跟着船队出海?” 杨荣眼神微闪,颔首道:“嗯。” “为何?出海远航可不是件轻松事儿,辛苦不说,也无甚好处。”那人不解道:“如今咱们在这内阁,虽说官位低,但身为陛下和太子身边的人,这机会也是人人羡慕眼热,只要好好干,做好分内之事,以后未必不能往上走。” 杨荣笑道:“我也是好奇,几月前亲眼见识了船队回归时带来的奇珍异宝,又从太子那听说了不少远航路上的精彩,我就想亲身体验一回。” “原来如此。”那人摇头笑道:“勉仁兄还是再仔细斟酌一番吧,趁船队下次出海时间还没定下,太子那应该还有回旋余地。” “多谢文才兄提醒,我还是想去看看。”杨荣有礼道。 见人主意已定,那人也不好多说什么,转身去与旁人交谈了。杨荣笑笑,负手站在树下,在想什么没人知道。 只看当今陛下,对船队远航一事算不上太上心,更多是因为太子,所以才全力支持.....杨荣敏感察觉到,太子对这事儿有远超寻常的激情和重视。 内阁确实是个很好的地方,哪怕官职低微,根本排不上号,但身为‘天子近臣’,这本身带来的含义就非同一般。 可杨荣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只在太子身边,敏锐察觉到太子对海上航行这事儿不一般的态度后,杨荣就想参与看看。 想看看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 还有,太子所说的那些是否真的存在,比如抗旱抗寒的高产作物,再比如....更远的大陆、黄金城、丰富的资源。 这些又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永乐五年,新年的钟声敲响。 应天也在新年这天下了一场大雪,雪花在房顶薄薄覆上一层。 新春来临,百官朝拜完也正式进入休假期。 热热闹闹的应天府,到处是走亲访友的身影,偶尔还能在来往的人群里看见几个身穿异服,面容有些不同的外邦人。 他们不少都是随郑和第一次回航跟来的,在见识了大明远航船队的威风,那些热/武器的厉害,他们就对这个新生帝国充满了向往之心。 中原华夏大国的繁荣和文明程度果然让人叹服。 就在大家快快乐乐过大年,迎新春的时候,宫里,朱高炽捏着一封信,咬牙。 他爹朱棣,居然跟他玩偷跑! 朱高煦回来过了个年,没待两天就启程回北平去了,路程快过半才知道,身后跟着他臭爹。 朱高煦:“......” 朱棣嘿嘿笑。 朱高煦拳头硬了。 这臭老爹,就知道给他哥找事。 朱棣摸摸鼻子,假装看不见自家老二忿忿盯视,一扬马鞭,“驾!” 畅快地骑在马背上,感受到寒风从脸上刮过,朱棣陶醉地深吸一口气,眼睛发亮,径直冲向北平。 大草原,我朱棣又回来了! 此时还在草原逃窜的鞑靼太师阿鲁台打了个寒颤,不明所以往大明边境方向看了眼。而草原另一头过得同样不容易的马哈木,也抬眸看一眼大明方向,眼神闪烁不定,不知在想什么。 自从瓦剌三王联盟破裂,马哈木先发制人失败,被另外两人联手大明打压追杀,狼狈程度比阿鲁台更甚。 他后悔了。 早知如此,还不如就跟着大明干。 此时要想让部落和后代生存,有个更好的未来,只能依附大明,可再想转头向大明示好,实在太难了。 不管多难,马哈木都要拼一拼。 只要拿出更大更好的诚意,大明也许会给他们一个机会。 朱棣还不知草原这边即将有人送来大礼,马哈木想拿阿鲁台作为投诚礼,可阿鲁台老奸巨猾,又给他逃了,还狠狠心一咬牙,也要投向大明,还要拿马哈木人头做礼。 一时间两边人那叫一个仇人相见,你死我活。 一段时间后,郑和、王景弘带领的远航船队第二次下西洋的日子定下了,就在永乐六年五月。 杨荣成功跟上了这趟远航列车,在大明沿海口岸,浩浩荡荡的船队陆续离开港口。跟在几百艘官方船后面还有上百艘民间商船。 以前大明禁海,可私下还是有胆大的商人冒险出海。 反正禁不住,还不如大大方方让他们行商,也能为朝廷增加税收。不过商人精明,以前出海利润虽大,危险也高,常常有船货两空的结局。 海盗猖狂,民间商人除非与海盗有关系,否则根本无法通过海贸赚钱。 可海盗胃口大,又不讲道义,随时有背叛协议的危险。 此时大明官方船队出现了,威武庞大的宝船、彪悍勇猛的战船,还有运货的大型货船,这么一个庞大又战斗力爆表的船队,简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保护伞’啊。 让商人们激动的是,朝廷居然有官文明确表示,允许他们跟在大明官船后面,只需在安全回航后上交船上两层货物做保护费,哦不,是交易税。要是运气不好没能安全回航,那也是分文不收的。 这...天大的好事啊! 他们和海盗有点小关系的,每年上交给海盗的利益可多多了,这还不保证海盗就能放过他们的货船。 于是第一批民间商船赶紧托关系要名额,对了,这个是有名额的,不是什么商人都能争取这个名额的。 按咱大明太子的意思,要德商良商、对大明有贡献、对百姓有帮扶的商人,才有资格申请名额。 商人自觉都是有资格的,再说,没资格也可以创造资格,这么多小事朝廷还能一件件查? 于是大家到处托关系交了申请表,结果,最后一大半的人都被刷了下去。 管你走的什么关系,没那资格就是不行。 而且还有几位官员因为偷偷给商人造/假,直接被夺了官帽,三代还不能参加科举,相当于是把后代的前途都给赔进去了。 至于一些干过不好‘坏勾当’的商人也被 揪了出来,一些人被全家捉拿治罪,家产充公,一些情节不严重的就警告一番,剥夺下次申请跟队出海资格。 如此一来,商人们安静了,当官的更老实了。 也不知道朝廷那边是怎么短短几月就把商人资格筛选出来的,要知道,为了逼真,他们还真临时做了几件好事的。 真真假假才能以假乱真嘛。 哎,只能说,他们还是太小看官方的能耐了。 没能申到名额的商人,只能眼巴巴羡慕看着别家商船跟在庞大船队身后,狐假虎威地离开港口,痛彻心扉地表示,要做个好商,争取下回有资格申请跟航。 船队出航的奏报迅速传回京城,而朱高炽却在看另一封宫人刚送上来的信。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93 首页 上一页 1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