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大概也看清楚了朝中某些人的嘴脸。 开封玩了几日,这里已经不复宋时的汴京繁华,黄河改道几次淹没开封,到后世听说古汴京被埋在了地下。 坐船去了洛阳,看了六朝古都的长安。 长安县这会儿隶属于西安府,上了城墙看了古寺感受了一下千年去唐太宗的痕迹,之后沿着黄河继续北上。 甘肃这地方皇帝并不陌生。 两人算是沿着李家的发家地走,看了被黄河一分为二的兰州,还有中东面孔的阿拉伯人。 上了黄土高坡,这几年不断搞绿树种植还是有点效果,绿化上来,生态也跟着变好,这都是肉眼可见的。 离开了兰州继续往北,过长城从五原到包头。 沿途不断有人在搞绿化,许多都是宝音名下的慈善行业雇人来做,一方面是给人一份工作,一方面是搞绿化。 这些年就没断过,二十年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 一部分没办法带走的钱宝音喜欢用这种方式回馈出去。 至于说将她的私人财产留给皇室? 她没有想过,皇室最不缺钱,不说留在手里的皇庄田地山林,就是投资的产业每年也有不少收入,这些够花了。 她手里的这些财产更希望用在改造环境上。 草原上也修了一条水泥路,防止草种顶裂水泥地面,地下铺的土都是熟土,哪怕有种子落在上面也不会生根发芽,这里千年来官道的铺设方法。 草原上的路不是直行而是蜿蜒曲折的,不时还有成群牛羊经过。 沿途还能看到废弃的红砖水泥房,那都是牧民留下的,跟树林里供猎户居住的小木屋一样,里面放了粮食和炭,供牧民使用。 也有流浪过来的人住进去。 这样一间房屋可能没办法居住,却可以躲避雨雪。 皇帝可能好些年没来过这边了,惊讶的看着这边的变化。 这会儿已经入秋,商量后,两人决定今年在包头过冬。 包头变化也挺大,这个新城市在现在可是非常有名,草原上的一颗明星城池,虹吸了不知道多少游牧民族。 没有人不喜欢享受,经过二十年发展,这边的牧民也开始习惯便利的车和青贮饲料来养牛羊。 基本上养牛羊的多,马的数量在下降。 不仅是宝音发现了这一点皇帝也是。 包头有铁有煤,发展的非常迅速,再加上早期的优惠政策,从关内吸引来不少人,将这座城市发展起来。 最近包头的管理权从商行转交到朝廷派遣的官员手中,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到期后这座城市归朝廷管理,之后大体制度还是不变。 新帝送来了关切问候的书信,太上皇看了后转手交给了她。 宝音看完后道:“传讯说今年不回京了?” 他没有反对,宝音派人传信了。 没两天火车送来大量的物资和宫人还有两个皇孙。 宝音看出来他很满意,再看两个皇孙应该是新帝挑选出来的继承人,大概意思是让皇父从中挑选一个。 一个是嫡子,一个是次子。 宝音没看到所谓的弘历,也不知是不是蝴蝶了,她对新帝府内的事不关注,也从没给对方添过人。 太上皇赐过,据她所知没有钮钴禄氏。 身边多了两个小孩,平静的生活倒是变得热闹不少。 这个冬天很冷,满天的大雪,大雪天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待在住处。 他们一行人住得地方比较隐秘,普通人无法靠近,闲着没事他会考察两位皇孙的功课。 都说孙辈亲,没两天他便领着两位皇孙去河边冰钓。 这个春节,没有什么复杂规矩,就他们祖孙四人过了个温馨的新年。 除夕吃完饭,还出门一起放烟火,这对于皇孙来说是初次体验,对于他来说何尝不是? 活了七十年,这还是头一回自己亲手放烟花。 宝音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幕,至少此刻在皇孙眼里,这段日子是温馨的。 三月里继续启程,从漠南到漠北,最后在贝加尔湖看海豹。 两个娇生惯养的皇孙看着干练了不少,毕竟一路上没有人伺候,许多事需要自己动手,久而久之变得见状,看起来像是茁壮成长的小树。 她早就说过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手,起码皇室这套教育体系下还真没出什么昏君,不像明朝后面各种品种的皇帝都冒出来了。 贝加尔湖很长,沿着湖往东开车近千里,这边猛兽出没就比较多了,宝音看到了后世都很难看到的保护动物。 他也没有忘记满人的老传统,领着两孩子去打猎。 期间还遇见过对面国家的人,这部分是从对面过来定居点人,高鼻梁蓝眼睛,可都是平民,只要不是士兵,这些人越过边境过来定居也不会有人去管。 当年的条约都签下来了,入境的百姓只要愿意纳税都可视为治下子民。 从爱珲到科尔沁,再次入秋,这回冬天他还是没有回京的意思,说是想去温暖的南方过冬。 坐上火车一路往南,半个月后抵达了广东。 这边他是第一次过来,还未下火车先将长袖秋衣换回了夏衫。 宝音收到了京城的电报,新帝发来的,似乎是知道他们跑最南边了。 宝音报了安,没说具体地址。 南边是暖和,秋季广东这边还遇上台风天了,也让两个皇孙长了见识。 这一年在外面,两个皇孙是实打实长见识了,应对他出题考问时也多了有理有据。 宝音知道他目光对准了小的那个,跟大的比小的那个机灵聪慧,虽然努力藏拙,但那股子机灵劲儿很难瞒过起。 宝音不知道他是怎样的想法,这年冬天过去后,他将小的留在身边,大的送了回去。 送走了大皇孙,宝音原本以为他是要换个地方,没想到他竟然主动提出要去南洋。 宝音片刻沉默后同意了,上了大型邮轮,任由他四处巡视,还调了专业人士为他解说船上某些部位的运作方式和原理。 宝音不理会他,开始了自己的度假生活,带着墨镜喝着果汁吃着菠萝冰淇淋赏海景。 偶尔喂追着邮轮跑的海豚。 邮轮没有其他客人,只他们这些人,虽然空荡荡的,不过保卫人员却不少。 抵达新加坡的时候,宝音看着熟悉又陌生的高楼,眼里情绪很复杂。 这是完全按照她图纸建出来的海港,上面许多设想都被这个时代的工匠给实现了。 别说宝音看到这座城市沉默,哪怕皇帝也是。 大清各地都建设的不错,还是没办法跟眼前这座港口城市比。 起码内陆那边除石庙佛塔,很少有高建筑。 邮轮靠岸,他们登陆港口,仿佛五六十年代的人见到了繁华大城市香港一样。 抬头看着眼前的高楼,那反射着阳光的玻璃,笔直向上,看不出高度。 宝音倒是很习惯这样的高楼,转头问祖孙两,“要不要进去看看?” 他只在照片上看过,照片上就很震撼,到了现场果然更加震撼。 汽车从船上开下来,他们上车,向高楼开去。 高楼是酒店,最顶层是餐厅还有空中花园。 忘了说这也是宝音的产业,她的产业太多,国内不说,东南亚更多,什么橡胶园、甘蔗园、香料园遍布整个南边。 更南边还有一块大陆,目前这块大陆还在她掌控之中,几次打退了试图登陆的西洋人。 总之这块土地落入她手里,就不可能再让给外人。 新加坡是施行另一种制度的港口城市,跟大清制度不同,朝廷不是没想过派遣流官过来,不过都被宝音给拒绝了。 在新加坡住了两年,这期间还去过澳洲那边,之后他便派人发电报给京城,从各省迁徙人口到这块土地。 从内地引人这件事确实需要官方支持。 说实话美洲新大陆不断迁徙人,这边也是,没有一两百年恐怕是没办法迁徙到足够的人口,但好在大清无论如何都比洋人人口多。 前前后后出来五年,皇帝已经腿开始变得不舒服,两人都严重怀疑是南方湿气太重原因导致,总之这段出行到此结束。 他们终于准备回京了。
第365章 雍正五年, 出京五年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终于回京了。 已经登基五年坐稳皇位的雍正皇帝出城迎接,盛势浩荡。 宝音重新回到了畅春园,稍作休整后和太上皇接受皇帝的跪拜。 皇帝两眼含泪, 看样子是真心实意挂念着两位长辈,眼神更是黏糊到不行。 太上皇虽然远在海外,对于京城发生的事可谓是了如指掌。 虽说皇位让了, 可手中一些耳目还保留着,对于新帝这几年的操作,也是看在眼里, 首先就是重用佟家人, 那可真是皇恩浩荡到就差没将权势塞对方手里。 太上皇仿佛看见了另一个鳌拜冉冉升起。 帝王的宠爱就是一把双刃剑,就看臣子是否能守住, 守着了名留青史, 守不住遗臭万年。 太上皇是了解隆科多这个表弟兼小舅子, 不认为他能够守住。 当年因为宠妾灭妻一事消沉下去, 如今再提拔起来, 听说行事很是嚣张,张狂到见亲王不拜的地步。 宝音并不知道太上皇心里在想些什么, 对于新帝来朝拜很是欣喜, 不过神色中还是有惋惜。 “得到消息太迟了, 没能祭拜德太妃。” 雍正帝擦拭眼角道:“太妃走的太匆忙, 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宝音脸上满是哀叹之色, 如今身边的熟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 雍正帝刚登基时,因养母兼嫡母还在,自己被记在太上皇后名下,是已只让生母德妃做了太妃。 当初宝音和太上皇已经出宫住进了园子,其他太妃不是跟随子女出宫, 就是一块搬到畅春园,德妃身份不一样,她是新帝生母,本可以留在宫中,母凭子贵。 可惜不知道她闹什么情绪,二话不说跟着进了畅春园,宁愿做太妃,也不愿意做另一个太上皇后。 之后就是出使海外的皇子们回归,见到了小儿子德太妃才愿意给自己的长子一个好脸色看。 宝音那会儿已经出去游山玩水享受退休生活了,后来知晓德妃去世已经是跑到了四川,收到信息都慢了一步。 本来商量着回来送一程,太上皇没同意,不愿意折腾一回倒是将大孙子送回了京。 皇帝留了没多久,便回京了,他住进了宝音留下的养心殿,将乾清宫空了下来,说为太上皇留着。 这份孝心宝音和太上皇都很受用。 十四皇子,不,如今该叫郡王爷了,十四来畅春园求见。 已经步入中年的十四皇子早没了多年前的意气风华,看着憔悴了不少。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441 首页 上一页 4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