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他的命运,石国的命运,就掌握在大唐将领的一念之间了。 大唐的将士们在进入石国都城之后,并未在都城之内肆虐,对待被“请”来的石国国王与石国贵族们,也还算礼遇。这让石国上下略微松了口气。 肯讲理就好,他们就怕遇到那等蛮不讲理的兵匪,那样一来,他们可就性命不保了。 接下来,大唐将领开始让石国君臣配合他们调查大周商队在石国境内被杀人越货一事。除了这件案子之外,他们仿佛对什么都不在乎,对什么都不关心。 这下子,石国一些大臣是彻底放下心来。反正收受好处的是石国国王和少数大臣,跟另一部分人又没有关系,他们怕什么呢? 为了尽快把大唐将士们送走,这些石国大臣们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配合得不得了。 石国国王以及少数从土匪们那里收受了好处的大臣,一时之间,倒有些插不上话了。 大唐将领在得到信息之后,并没有立刻采信:“你们对石国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我们需要你们出一些人,带我们去剿匪。” 尤其是残害了大唐百姓的土匪窝,必须要第一个被制裁! 等到他们抓到了那些土匪,还要将那些土匪好好审问一番,看看他们的口供与石国大臣们给出的信息是否对得上。 没几日功夫,石国内部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国的百姓惶惶不安,生怕唐军的这次剿匪行动会波及自己。 但当他们发现,唐军治军严格,那一股子狠劲儿只冲着土匪去,从不向着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撒火的时候,他们又都淡定了下来,一个个开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平日里,本地过往的商人也没少被土匪劫掠,他们眼见着土匪窝一个个被端了,自然觉得大快人心。 有人看着唐军剿匪的过程,甚至还在感慨:“怎么我们自己的军队,还不如外来军队靠谱呢?” 与之相比,大唐的商人们则感到无比安心。 在国外,唐人之间的消息都是相互流通的。这些大唐商人自打听说有他们的同胞被石国土匪杀人越货之后,他们就胆战心惊,生怕自己也步了这些同胞们的后尘。 他们必须及时将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中,这商路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他们只能自个儿多加小心。 可当他们看到唐军冲入石国,为他们这些在石国经商的唐人撑腰的时候,他们的腰杆子忽然就直挺了起来。 他们的国家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会保护他们,该感到害怕的,是那些想要对他们不利的人! 其他国家的商人在亲眼目睹这件事之后,对大唐的商人们极为羡慕。 他们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赚取了高昂的利益,却也承担着极高的风险。他们要是在哪个国家被当地的土匪杀人越货了,导致血本无归,那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他们本以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谁知,大唐居然如此维护自己的国民! 唐军为了被杀害的大唐商人如此兴师动众,等于是给这些人上了一层保险。日后,附近国家的土匪为了避免麻烦,绝不会再轻易招惹从大唐来的商人。他们的生命安全,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大唐的商人们在面对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时,格外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对,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强,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棒!哪怕他们身处异域他乡,他们的国家依旧庇护着他们! 他们以“唐人”之名而自豪! 等到唐军将石国境内几个规模最大的土匪窝挨个儿端完之后,身处石国境内的大唐商人们自发地购买了好酒好肉,用以犒劳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唐将士们。 大唐将士们给每个商队发了一面旗帜:“这是我大唐的旗帜。我们已向石国的王室和高官出示过这面旗帜。日后,你们在石国经商,就举着这面旗帜。谁敢再轻易对你们动手,你们就问问他们,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试试我大唐铁骑的威力!” “你们在大唐境内时,大唐的律法会保护你们的安危,你们出门在外,大唐依然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番话,我们不单对石国这样说,对其他国家,我们也这么说。无论我大唐百姓走得多远,你们在任何一个国家境内,都应该得到该国的礼遇与保护!谁要是敢随意残害我大唐百姓,就是看不起我大唐,就是对我大唐不敬!面对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组织,我大唐绝不姑息,虽远必诛!”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大唐商人们热泪盈眶。 他们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一样,这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与他们的国家,是命运共同体。 只有他们的国家强大了,他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石国境内的土匪窝全部清扫了一遍。 从土匪窝中缴获来的赃物,安西军准备带回去,一部分充作本次出征的军费,另一部分则上交给朝廷,让朝廷决定这笔款项的归属。 那些土匪们在石国高层的保护伞被唐军给端了,就连石国国王,都在唐军的压力下被迫将王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 新上任的石国国王战战兢兢地想着,日后,唐人就是他的祖宗。一旦有唐人踏上他们石国的国土,他可得小心照顾着。他父亲犯过的错误,他可万万不能再犯了!
第203章 唐军为了替百姓讨回公道而出征一事,很快就在海内外引起了一阵轰动。 大唐周边的国家表示,他们还以为唐军是要拿百姓当借口,占领石国的土地呢。没想到,唐军这般兴师动众,还真的只是为了替那些在石国境内遇害的唐人讨回公道啊! 见过重视百姓的,没见过这么重视百姓的。 很快,大唐周边的国家就被大唐使者找上门儿来,挨个儿发了旗帜。 大唐周边的国家多是些小国,没有几个愿意得罪大唐的。他们在收到这个旗帜之后,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去,通知各地的官员,往后,有唐人踏入我国境内,务必要保证他们的安全。有谁胆敢伤害唐人,一定要将犯罪者第一时间拿下,交给大唐处置!各地的百姓遇到唐人,要尽可能给他们行方便,不得蓄意为难他们!” 石国因为包庇杀害唐人的凶手,连国王都被迫下台了。其他国家的国王表示,他们绝对要引以为戒!大唐重视的东西,他们也要重视! 近日以来,身处国外的唐人,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待遇显著上升。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大唐的认同感也愈发高了。 无论他们走多远,终究,大唐才是他们的国,他们的家……唯有他们的国,他们的家,才会给予他们这样的庇佑。 身处大唐境内的百姓,在得知此事之后,也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虽然没有出国,但踏出国门的那批人中,就有他们的亲眷、友人,朝廷能够保障国人在异域他乡的待遇,终归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现在他们不出国,不代表未来他们也不出去啊!随着大唐商业网络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纷纷派人来大唐学习“大唐语”,了解大唐文化。 未来,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大唐百姓,说不定也能凭着他们一口流利的大唐话去给人做做“外教”呢! 朝廷保障了他们在国外的安全,也算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令月看着系统内到账的积分,眯着眼,看起来心情十分不错。 不过,她心情好,倒不完全是冲着系统给的积分。在很久以前,她便有一个保家卫国的梦想。可惜,曾经的她能力有限,能够做的事也有限。如今,她终于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了。 能力越大,责任便也越大。如今,她既然有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际遇,她便不能轻易辜负了这一切。 “从石国那边得来的财物中取出一些钱财来,补偿给那些遇难者家属吧。”李令月道:“人死不能复生,但往后的日子,总还要过下去。” 钱财虽然不能抚平遇难者家属的伤痛,却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 “将钱财送过去的时候,告诉那些人,我大唐将士,为他们讨回公道了!那些残害他们亲眷的石国土匪,在我大唐将士们面前一个个被处决了!” “是!”奉命前去安抚遇难者家属的人觉得,这些话语,才是对遇难者家属的最好告慰。 唯一的遗憾是,石国距离大唐路途遥远,没办法将那些遇难者的遗骸全部带回故乡,只能就地安葬。 安西军只带回了一些遇难者留下的遗物,交给他们的亲眷立衣冠冢。 在了结此事之后,武皇将李晏和李清唤至跟前,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他们。 “从这件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作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国民。”李清抢着回答。 “为什么?” “因为,维护是相互的。只有君王维护自己的国民,国民才会维护君王。”李清挠了挠自己的小脑袋:“很多道理我虽然不是很懂,不过我知道,阿娘她很受人爱戴。” “你说得不错,令月如今声望之高,不下于朕。太宗皇帝常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挂在嘴边,没想到,他精心教养出来的继承人——你们的阿翁没有将这句话听进去,反倒是你们的阿娘将这句话实践得最好。” 武皇道:“论对民情、民意的体察,朕不如令月。她明明出生在花团锦簇的大明宫中,却仿佛生来就与百姓站在一道。” 李清和李晏听着武皇夸奖他们的阿娘,骄傲地扬起了小脑袋,与有荣焉。 “阿婆,未来,我也要像阿娘一样!”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李晏忽然开口道。 李清:“你抢了我的台词!这明明是我想说的话!” 李晏斜了她一眼:“什么叫我抢了你的台词,李卉迟,你脸可真大。” 武皇含笑看着两个孩子打闹:“看样子,咱们的晏儿和清儿都是有大志向的孩子。” “阿婆,你说,我的志向能实现吗?”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45 首页 上一页 2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