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就是墙头草,哪边有利益哪边倒,如今看杨氏如日中天又被羌人吓唬,才会头脑发热南渡,过几年江东乱起来,肯定又要急哄哄的回来。 曹壬听后笑回,“朕并非容不下他们,只是想让他们腾出点位置给朕而已,有个词叫过时不候,待他们北归之时,早已时过境迁。” 曹壬此言一出,在场的朝臣又是一惊,他们知道陛下说的腾出位置肯定不是说朝中的官职。 果不其然,两个月后,羌人洗劫了那些南渡世家的庄园,这次陛下没有放任羌人作乱,而是派了冀州军去剿匪。 短短半年的时间,所有南渡世家的庄园全部被冀州军抢回,并重新登记归朝廷。 而朝廷在收回这些庄园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被世家囊括在庄园下的隐户全部重新登记在朝廷的户籍册,奴籍者则全部脱奴为民籍录入户籍册。 兴安四年七月,东海王年老不支,临终前主动请奏除国。 奏章中言:东海王封地兵将与杨氏逆贼交战后死伤惨重,已无力守卫东海封地,如今朝廷正是困难之时,他愿意除国,并将封地一应用度还给朝廷。 曹壬看过奏章后落泪同意了东海王的请奏,并为他办了盛大葬礼。 东海王世子曹盛则被封为义勇公,领东海封地剩下的一万多将士和西郊大营未追随杨氏而去的残兵一起驻守洛阳西郊。 总之,魏兴安四年和隋元初元年,南北朝廷都很忙。
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局五 ◎皇后娘娘吃过续命丹后怀孕了◎ 转眼又是一年春,魏兴安五年、隋元初二年,南北朝廷都忙着出新政。 隋朝廷沿用的是魏的制度,江东的世家并不在意谁在皇位上,哪怕突然从大魏臣民变成了大隋臣民,他们依然适应的非常良好。 其中以江东朱氏最甚,朱氏和陆氏一样是手握重兵的江东世家,可魏朝廷并未给朱氏子弟在洛阳都城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今朱氏和杨氏联手后,朱大公子被杨氏朝廷提拔成中书监。 朱慎于去年底以曹翁主婚后多年无所出为由休妻再娶,娶的是杨章的女儿。 杨章的女儿在太子妃之争中落选后,一直未嫁,如今被封为安平郡主,嫁给朱慎正好可以让两家的关系更牢固。 南安王世子称帝禅让后被封安乐公,而南安王在世子称帝后一直卧病在床,至元初二年四月终于熬不住去世了。 南安王太后在听闻清河崔氏被曹壬围剿时就已卧病不起,如今儿子去世也没熬过去。 安乐公府一个月内连着办了两场丧事。 今年三月初,魏帝曹壬出了一则招贤令。 广纳天下英才,凡天下有志之士,年满十三者,无论门第如何,皆可参加朝廷大考。 大考分四步层层考核,第一步初考,通过者入洛阳太学参加复考;复考通过者,进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组织的第三轮考核,第三轮考核通过后,入太极殿接受当今陛下的殿试。 殿试结束,朝廷会根据殿试成绩,直接任命官职,无需像之前一样由大中正点评定品。 因江东落入杨氏手中,江东学子可直接北上洛阳参加大考。 初考由洛阳星火书院负责组织,而其他地方的初考则由各州郡太守组织,初考通过后再入洛阳太学参加复考。 陆萸和曹壬大致说了科举制度后,他就想到先颁布这则招贤令,其余的等以后再慢慢完善。 这则招贤令只能算是简易版的科举制度,后续还要不断尝试不断改进。 招贤令一经颁布,整个大魏甚至江东都炸开了锅,如此新颖的选才方式简直闻所未闻。 自西汉武帝以来,朝廷一直以察举制度选拔朝廷官员,大魏新增九品中正制后,与察举制度共同使用已有百年。 如今突然说放弃大中正定品,也就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可能被改或者废除,这于那些一直没有机会入仕的寒门而言是一次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他们不是没有学识,只是没有好的出身和门第,所以哪怕为官,也只能做个裨官小吏,然后将雄心壮志消磨在言不由衷的恭维中,将所有青春消磨在不痛不痒的周旋中。 而大魏朝廷的招贤令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可以走上理想阶梯的门,走上这个阶梯,那些心中不能实现的抱负都将有机会一一实现。 哪怕江东的世家已经接受杨氏的朝廷,但江东臣民心中,大魏依然是正统朝廷。 大魏的招贤令迅速被全国传开,江东的寒门士族和被杨氏打压的落魄世家开始蠢蠢欲动,只为能通过大考在大魏朝堂争得一席之地。 于是,去年的南渡潮才过几个月,北方迎来学子北上的大考潮,有一些南渡世家的奴仆听说留在北方的奴仆被脱奴籍后分到了田地,于是趁着这次大考潮,偷偷逃回了北方。 大魏朝廷忙着选拔人才,大隋朝廷却忙着给世家们分职位。 没办法,无论是衷心追随而来的北方世家,还是早已盘踞江东多年的江东世家,杨氏一族都得罪不起。 登基为帝的喜悦淡去后,帝王之冕加身的杨宪开始觉得累了。 兵荒马乱中从洛阳到荆州,再从荆州到建邺,本就年老的他已经受不住这番奔波苦累。 如今为了大隋朝堂官员任免之事,每日被各大世家吵得觉都睡不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累。 可大隋才建朝,他的三个儿子都还未在江东站稳脚跟,他只能每日撑着疲惫的身躯走上朝堂。 听到大魏的招贤令时,大隋朝堂上传出一片嘲笑声,可坐在皇位上的杨宪只看到了他们的愚昧。 被大隋的世家们吵了一年多后,他终于可以体会曹氏帝王的无奈和愤懑。 所以大魏的招贤令出来后,他没有嘲笑,而是如当年见到曹壬为曹启皇帝擦洗身体时那般,心底突然生出感慨,他的儿子终究无一人能及曹壬。 大魏朝廷忙着考核人才时,卢太尉突然给曹壬举荐了一个人才,据说是一名可以炼制续命丹的道士。 续命丹的招贤令发出去好几年,一直无任何能人异士自荐,陆萸都快忘了这事。 这日突然听闻有个仙风道骨的道长被曹壬带着去御花园品茶了,她忙放下手中的事赶去御花园。 世家南渡时,陆萸以为范阳卢氏会跟着去,谁知,卢太尉却非常看好曹壬。 他不似萧奇、郑荃和王源是曹壬的心腹,他纯粹只是因为卢老夫人喜欢曹壬所以才让族人留在北方。 这样的妈宝男,也不知道该说他大智若愚还是纯孝,因为老母亲喜欢曹壬,曹壬的所有决定他都是无条件支持的。 这个道长是卢老夫人让他找的,刚找到就硬着头皮举荐给曹壬了。 “陛下,家母非常担心陛下的龙体,故让臣带此人面圣,若此人不堪用,陛下可直接处理,但还请陛下看在家母一心为您的份上,免卢氏一族的死罪。” 卢太尉实际不想举荐什么道士给皇帝,毕竟丹药这种入口的东西怎么都有安全隐患,连宫中太医和两位医仙都治不好的旧疾,哪里是一个炼丹士能治好的? 曹壬笑回,“姨祖母对朕如此用心,朕只会感动,又怎会降罪卢氏,你无需担心,把人留下即可,一切后果朕自己承担。” 他说这话,又这样笑看着自己,卢太尉一阵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陛下还是慧悟法师住在卢府的那段时光。 他一脸动容地行了大礼后,把人留给曹壬就回去了。 在路上,心中忍不住感叹留在北方果真明智,这样平易近人的陛下怎么都比杨宪那个老匹夫强。 道长姓孙,带着两个徒弟,手中拿着拂尘,真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他先是向曹壬行了一个道家礼后,开口,“贫道观陛下的面相,是方外之相,只不知为何入了这红尘。” “哦?此话怎讲?”曹壬觉得这道士或许真有两把刷子,一时来了兴趣。 “陛下的面相,如庙宇中的佛像,佛心佛性,若非此时身在红尘,陛下已是方外得道高僧。” 说到这里,他让曹壬伸出手。 “道长也懂岐黄之术?”曹壬问。 “道家讲求自然,但也讲长生之术,故略通一二” “不知,道长能否看出朕的旧疾需要何种续命丹?”曹壬把手递给他,然后笑看着问。 孙道长却在听完这话,见到皇帝意味不明的笑后,心口一跳,连把脉的手都微微有些颤抖。 皇帝根本没病,但为何要发出招贤令求续命丹呢? 也就是说,太医和医仙们在陪皇帝演一出戏,然后在等他这样的道长上钩? 思及此,孙道长的额头已微微出汗,他不能说皇帝无疾,那样只会被世人嘲笑他医术不精,但也说不出该用什么续命丹。 于是只能颤抖着把手收回后,行礼,“陛下的旧疾有些复杂,容贫道慢慢思量后再答复可以吗。” 曹壬听后,收回手,漫不经心地整理起广袖,“朕有的是时间,道长慢慢想。” 他手上的佛珠串红艳至极,在广袖中若隐若现,却让孙道长看得更加紧张。 皇后娘娘的到来,终于打破了如此压迫紧张的氛围。 她笑得非常和气,大老远就问,“听闻陛下得一仙长,不知仙长能否替本宫看看本宫的旧疾是否有望治好?” 孙道长如今最怕听见“旧疾”二字,但只得继续硬着头皮给陆萸把脉,果真如他所料,帝后二人都是逗人玩的,根本没有什么旧疾。 可医仙和太医都说有旧疾,他就只能认下,于是如回复曹壬那般回复了陆萸。 陆萸点点头,“本宫的旧疾已有多年,不急这一时,仙长慢慢想。” 如此,孙道长又陷入了无尽的紧张和担惊受怕中,他如今还能能想什么,只想赶紧逃离洛阳。 见皇后在皇帝身旁坐下后,白皙的手端起皇帝的茶杯一饮而下,他灵机一动,忙回,“贫道观娘娘的面相,才知陛下身入红尘的真正原因。” “哦?”陆萸笑看着他,顿了一下接着开口,“我以为你会说我有早夭之相,是因为陛下才活至今日。” 孙道长听后,吓得忙回,“娘娘打趣贫道了,贫道绝无此意。” “噗嗤”陆萸轻笑出声,“道长无需紧张,全大魏都知道,我是因为嫁给陛下才冲喜成功活至今日的。” 孙道长听后,轻轻舒了一口气,他其实真的看出皇后的面相是早夭之相,但就如皇帝的面相一样,二人都被改了命。 只是这样的事他是万不敢提的,谢皇后混不吝的名声全大魏都知道,万一她突然想要处决自己,岂不是无处喊冤。 他如今后悔为赏金进宫了,之前他对自己的医术很是自信,以为能靠医术治好或者缓解皇帝的旧疾,这样就能带着赏金回道观。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50 首页 上一页 14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