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放心吧。我妈攒的布票都在我这儿呢。” 她爸单位一年发一丈五的布票,她自己发一丈二,足够用了。 宁安买东西非常方便,直接就在门市布料区扯了两块布,一块藏青色的棉布,足够给江学工做一套中山装;还有一块棕色的灯芯绒,给她自己做一件外套。再加上一块浅蓝色的劳动布,给她自己做条裤子。效果和软牛仔裤有点类似。 想了想,宁安又买了一块小格子棉布,给灯芯绒外套做个里衬,这样能让外套显得更挺阔一点。 衣服做好了,爹妈都舍不得穿,赵凤霞说要过几天,等到农活彻底忙完,她好好洗个澡再穿。江学工说要等着和大霞一起穿。宁安只好把自己的那套也收了起来,准备和爹妈一起打造全家人穿新衣服出街的震撼效果。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10月25日,星期天。 上班的上工的都休息。 一家人吃完早饭,穿上新衣服出了门。 宁安挽着赵凤霞的胳膊,江学工走在她俩后头,三个人在村里遛弯。 路上遇到的人纷纷打招呼: “学工今天休息啊。” “宁安可真精神。” “哟,大霞这衣服真板正。你这衣服总算和之前的有点不一样了。” “学工和宁安的衣服也是新的吧?” 江学工和赵凤霞乐呵呵的回应:“安安给买的,这孩子,发点工资就想着给我们买东西。你说说,我们也没教她这个啊。” 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有点僵硬,嘴上依然笑呵呵的:“……哈哈哈,这孩子就是孝顺。” 宁安的脸都快要笑僵了。
第13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2) 在村里溜达了一圈,江学工问道:“你俩去不去赶集?” 赵凤霞不想去,担心人多蹭脏了她的新衣服。 宁安想去,她还没赶过这种特殊时代的大集。 来这个世界之前,她看过一些年代资料,也看了不少小说,都说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经济管理的非常严格,严禁私人买卖,干啥都得偷偷摸摸,但是,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宁安抽空查看了这里的各项政策法规,发现现实和小说描写是有出入的。 1961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六章 专门对“社员家庭副业”做了规定,“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补助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以下的家庭副业生产:种植自留地,开垦零星荒地,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可以饲养母猪。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饲养一两头大牲畜。进行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生产。从事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副业生产。经营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果树和竹木,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和竹木,这些作物永远归社员所有。” “人民公社各级管理委员会,对于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应该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要乱加干涉。” …… 当然了,小说重点写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对于这些细节描写并不是很多。 老实说,政策看起来还是可以的,而且,他们这个地方似乎执行的也不错,按照原主的记忆,每到社员休息日都有大集,在附近几个生产大队轮着来。 小桔子可以采集的信息范围比她广泛,它跟宁安说:“有些地方执行起来已经荒腔走板了,确实有不少地方严禁买卖,有的地方不允许养猪养羊,还有的地方养鸡也只让养一只。有的地方连自留地都没有。那些地方老百姓的日子格外穷苦一些。” “有些时候是公社领导自作主张。” “嗯嗯嗯,安安说的对。” 宁安挽着赵凤霞的胳膊撒娇:“妈,咱们一起去逛呗,看看有没有人卖鸡,我想吃你做的炖鸡块。” 上回跟江学工聊完吃鸡的事,回家忘了说了。这会一听说有大集,又想了起来。 “这会谁家卖鸡啊,多不划算?人家再养养,到了年底,能卖个好价钱。” “去看看嘛,万一有呢?” 赵凤霞拗不过她,抬脚就跟着走了。 集市上人挤人,非常热闹,卖的东西种类不多,都是农民自己做出来、种出来、养出来的东西。 不想赶集的赵凤霞一到这儿就兴奋了,泥鳅一样一下子就钻了了进去,这个摊看看,那个摊问问,因为人多,说话都得大声嚷嚷,不然听不清。 她买了一个扫地用的扫把,又买了一个刷锅用的炊帚,两个扫床用的笤帚,还买了两个大竹筐,又买了一堆豆角干、茄子干和萝卜干。 嘿!竟然有人卖杏干和红枣干。赵凤霞眼睛都亮了,买回家给孩子当零嘴。 宁安大声问负责拿东西的江学工:“爸,后悔了吗?” 江学工脑袋上顶着大筐,里面装着各种干菜干果,看着跟他一样脑袋上顶着大筐,筐里装着扫把笤帚和炊帚的闺女,笑的嘴都合不拢了。 他们从集市的一头逛到另一头,总算到了卖畜禽的地方。 赵凤霞说道:“嘿!咱安安真有福气,想吃鸡还真就有卖鸡的,那儿还有卖兔子的。那个牵羊的是不是在卖羊奶?” 宁安生怕她去买羊奶,赶紧喊道:“妈,给我买只兔子。” 那些人都是现买现喝,挤完就喝了,她接受不了这个。 “咋?你还想吃兔子?” 赵凤霞果然不再关注羊奶了。 “不是,我买了养着玩。妈,给我买一对。” “好好好,给你买。” 她买了一只大公鸡,一对兔子,最后还是窜到了卖羊奶的地方,问人家:“你家住哪个大队?能去你家买吗?” 卖羊奶的人看她穿着体面,左手一只鸡,右手一笼兔,身边跟着衣着光鲜的男人和小姑娘,瞬间将她列为大客户,笑出了一脸褶子:“行啊,来家买也行。我家在二道梁,就住在村边上,你去了打听打听养羊的就行,我们大队就我一个养羊的,别人都养猪。” “行嘞。” 打探到消息,赵凤霞就喜滋滋的走了。 路上跟宁安说:“妈知道你讲卫生,不爱和那么多人用一个碗,不会买了让你在那儿喝的。但是,我可是听说了,喝羊奶对身体好的,咱们拿自己家的小盆去,买了回家煮煮给你喝。” “爸爸和妈妈也喝。” “都喝。就是这玩意喝不了多长时间,等这羊没奶了,那也就没得喝了。” 赶了一次集,宁安见识到了这个时候金钱的购买力! 一只大公鸡,一共花了不到两块钱,两只兔子一共花了3块钱。她和她爹脑袋上顶的这一堆东西加起来一共花了一块钱。 还有不少人不是用钱买东西,而是以物易物,有的人用鸡蛋换青菜,一个鸡蛋就能换“一抱”菠菜。所谓“一抱”,就是卖菜的农民6岁的儿子张开双臂抱一下,抱多少就是多少,那个孩子很实诚,每次都给抱满。 回到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放下,一家人互相拍了拍衣服,把沾上的灰尘给拍掉。赵凤霞又用湿毛巾给宁安和自己都擦了擦头发,把上面的浮土擦掉。 她跟宁安爷俩说:“把新衣服都换下来,在家用不着穿新的。待会要杀鸡,别再溅上血。” 说完,她自己就带头换上了旧衣服。 宁安和江学工也都听话的换了。他们的旧衣服和别人比起来也算好的,都没有补丁。 爹妈忙碌着,宁安就坐在门槛上看着。 江学工去烧热水,赵凤霞磨刀,等到水烧的差不多了,她揪住公鸡脖子一抹,然后就把它扔一边了,公鸡扑棱着翅膀挣扎了一会儿就没动静了。 然后,赵凤霞抓起公鸡开始放血。 二道沟吃鸡有个习惯,不吃鸡血,统统放掉。因为传言吃鸡血脸上会长麻子。 这种说法当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却在二道沟经久流传。 放完血,把鸡用开水浇透,方便拔毛。 赵凤霞干活干脆利落,杀鸡是一把好手。一边忍着烫拔毛一边跟宁安说话:“你就不能搬个凳子坐啊?你坐那门槛上不嫌硌得慌?” “不硌。” 她又跟江学工说:“多烧点热水,把热水壶灌满,泡壶茶喝。” “哎。” 扭过头她继续笑着跟宁安说:“你在那儿看着,是想学杀鸡吗?我跟你说,小姑娘家家的,别学这个,以后等你嫁了人,想吃鸡的话,让妈去给你杀,或者我买好杀了给你送过去。你不用自己动手。咱们家最会杀鸡的就是我,你爸都不行。” 宁安噗嗤一声笑起来。 赵凤霞和江学工也跟着笑,显然都想起了往事,江学工有一次杀鸡,一刀下去那鸡就受了一点伤,满院子扑棱着跑,半天都没死。最后还是赵凤霞抓住它又补了一刀。
第14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3) 江学工烧好热水,宁安揽过了泡茶的任务。她爸妈原来喝的也是2毛钱一包的茶叶,宁安来了以后,已经给换成两块五一盒的毛尖。这茶宁安试过,还可以。 因为换茶叶,她爹还补贴了她十块钱。 “又是买布又是买茶的,钱花完了吧?” 宁安表示:“怎么可能,我每个月都有8块钱,这个月的虽然花完了,但之前攒的还在呢,我有一百多块呢。” 江学工说:“哟,那你可真富。” 宁安嘿嘿乐,她可不是富吗?放眼整个村子,像她一样有钱的小姑娘,压根就没有。 她泡了茶,在里面加了一点培元丹的粉末,已经用灵泉排过毒了,现在可以把身体养起来。 赵凤霞从小吃苦,战乱之中,家里人相继离世,就剩下她和老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她年纪不大,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宁安的姥姥是个三寸金莲老太太,连屋门都很少出,只能靠女儿养着。赵凤霞因此养成了格外刚强的性子,但是又兼具一点为人处世的圆滑。 吃得苦多,营养又跟不上,赵凤霞的身体底子不算好,结婚后又接连生了三个孩子,亏空更是厉害。 江学工也差不多,他父亲早丧,和寡母相依为命,宁安的奶奶也裹了脚,但是不像她姥姥那么夸张,家里的活都能干,院子里种点菜也可以,但是也没法下地,外面的事全靠江学工撑着。 后来他去煤矿上班,天天下井挖煤,其实比种地也不轻松。 要是放在生活富足的时代,照他俩这身体状况,可能都得吃着七八九十种保健品,不是躺在床上哎哟哎哟,就是找地方推拿按摩了,不可能做到像他俩现在这样,还能下地下井! 这大概是这个时期的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95 首页 上一页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