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散了,后面女客这边自然也散了,县令夫人身边的贴身妈妈亲自送客人们出二门。 上马车前,林氏跟阮氏、赵氏告别。 梅家的马车走到侧门处,梅长湖上马车,一家四口就齐了。 马车出了罗家,坐得端正的渔娘一下没了正形,靠着林氏肩膀叹气:“应酬真是累死了,再不想来了。” 林氏笑道:“这个小场面算什么应酬?你呀,在我和你爹面前没个正形就算了,在外可不许。” “知道啦,我有分寸。” 梅长湖提醒:“在你先生面前也不许,明年你也十五了,该注意些。前两日你先生还私下跟我说到你,说你这些日子太松了些,小心被你先生收拾。” “爹~您别念叨了,我都知道。” 梅家虽没落了,梅长湖对女儿的教养却看得紧,世家女该学的都要学。 正经说起来,渔娘这辈子受到的教养比之上辈子全面多了,琴棋书画都有师娘一对一教她。 “别撒娇,好好说话。” 渔娘现在累,不想好好说话,只想耍赖。 林氏笑着拍拍女儿的胳膊:“坐好,小心碰着脑袋。” 梅家人回去的路上有说有笑,王家的马车上气氛就要冷凝多了,赵氏开口问一句,芸娘和露娘答一句。 问完后赵氏冷笑一声:“刘氏娘家不过一介商户,家里连个读书人都没有,真以为她嫁到罗家成了县令夫人,她娘家就跟着鸡犬升天了?” 王教谕家的马车上,朱氏跟王教谕也在说这事:“我看对婚事有意的是县令夫人的嫂子,县令夫人似乎并不热切。” 王教谕叹道:“罗家勉强算是寒门出身,站在罗县令的立场,刘家小娘子嫁进王家这等世家不是什么好事。” 朱氏犹疑:“王家虽然还在世家谱上,可到底已经没落,下回重修世家谱,王家指不定就被黜落了,如今算不得什么世家了吧。” “世家谱难修,我估计,当今在位时世家谱不会有重修的一日。” “为何?当今出身关陇马家,马家上位之前在世家谱上没有名号,马家不想重修士族谱,把马家加进去,排在世家谱上头一位?” 王教谕眉头紧锁:“恰恰相反,当今上位之初杀的世家人头滚滚,明摆着打压地方世家大族。加之这些年又大力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世家的关系盘根错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晋朝建立至今十四年,寒门学子还未成气候,世家又卷土重来,治国安天下偏偏还少不了世家子,当今既要用世家,又要防备打压世家。 上行下效,寒门出身的官员,和世家出身的官员始终不是一路人。 “别看王苍如今只是个秀才,王苍聪慧肯读,终有一日会站到朝廷上,他是世家出身的俊才,世家拉拢他再正常不过,到时罗县令如何自处?” “这……多少年后的事情了,用得着这般担心吗?” “用不了多少年,罗县令致仕前,王苍必会走到那一步。”王教谕十分看好王苍。 县衙后院,县令夫人的嫂子张氏叹道:“可惜了,难得一个各方面都合适的年轻人。” 这个合适,只是张氏觉得合适,除了她之外,没有人觉得合适。 县令夫人安慰道:“当今看中咱们寒门出身,选个没落的小世家,不如选个能读书的寒门学子,以后前途好着呢。” “我一个无知妇人哪里懂这些,您是县令夫人,又是见过大世面的,你大哥都说了,孩子的婚事叫我多听你的。”张氏言语间都尽力捧着小姑子。 县令夫人笑道:“嫂子不用这么客气,舒娘是我亲侄女,我这个做姑姑的总不会害了她。” 刘小娘子闺名舒娘。 刘舒娘站在一旁低声不语,想起那日在码头上的惊鸿一瞥,不禁有一丝遗憾。
第4章 天凉好个秋 有本事的人,在哪儿都不缺饭吃,周家人靠着一手好厨艺开了家饭庄在南溪县立足,去年从杂乱的北街搬家到南溪县房价最贵的南街,和梅家、贺家成了街坊。 渔娘答应要带弟弟去周家找周淼蹭点心吃,马车赶进南街,渔娘忙吩咐:“五叔,在周家门口停一下。” “哎。” 梅二郎听到周家两个字,本来午后有点困倦,一下就精神了。 林氏一下乐了:“你个臭小子,这么馋嘴,家里是缺你吃还是缺你喝了?” 梅二郎答话,忙往姐姐身边贴贴,拉着姐姐的袖子,好似怕他姐姐不带他去周家一般。 梅长湖看着儿子的小肚子,坐下后圆溜溜的肚子比站起时显眼多了,嘟囔一句:“这孩子这般爱吃,也不知道像谁?” 林氏横他一眼:“总不会是像我。” 梅长湖不敢吭声。 渔娘看爹这么怂,捂嘴偷笑。 马车停到周家门口,渔娘带着弟弟下马车:“爹,娘,我去找淼娘了。” “早些家去。” “知道了。” 周家人对梅家姐弟自然熟悉,看管门房的小厮一看到梅家的马就赶忙去后院传话。 渔娘牵着弟弟进门,周家的女仆就迎了上来,笑着道:“午前阿青来过家里一趟,说是您要来找我们家小娘子说话,小娘子用了中饭后就开始揉面烤酥饼,将才做好,小郎君来得正是时候。” 点心做好了呀,梅二郎的小短腿都迈得快了些。 渔娘忍不住笑,看来周家从上到下都知道她为什么来找淼娘了。 “淼娘在哪儿?” “我家小娘子在后院晒花茶。这不是入秋了么,这几日走街串巷卖菊花的多起来了,我家小娘子今日上午买了两背篓鲜菊花,准备晒干了,留着日后泡菊花茶喝。” 周家后院,一簸箕一簸箕晾晒的菊花映入眼帘,金黄亮眼,煞是好看。 “淼娘,你晒这么多菊花茶,你家喝到明年秋天也喝不完呀。” 淼娘笑道:“喝不完也不妨事,可以送去饭庄,泡给食客喝,我晒的这点菊花都不够消耗几日的。” “淼姐姐。”梅二郎迫不及待了,他已经闻到香妃酥的味道了。 渔娘无奈,这小子在美食面前真是一刻都忍不了。 淼娘忙吩咐仆人:“快把香妃酥端出来,咱们在院子里吃。” 走家后院有一株橘子树,长得高大茂盛,桔子树下摆了张矮桌,坐树下休息闲聊正好。 渔娘警告二郎:“刚用了午食不久,最多只能吃两块。” “好嘛。” 梅二郎委屈地应一声,老大不愿意了,又不敢反抗姐姐。 丫头把点心送来,又在晒菊花的簸箕里捡了几朵鲜菊丢茶壶里,拿滚水冲了一壶清新略微苦涩的菊花茶。 淼娘给渔娘倒茶,一边道:“你们今日去罗家可热闹?” “还算热闹吧,除了县令夫人的娘家侄女之外,其他那几家你都认识,老熟人了。” 周家只是开饭庄的普通人家,但因为淼娘跟渔娘关系好,有渔娘引荐,南溪县的富户,王教谕家,甚至南溪县上一任县令家,她都是去过的。 听渔娘念叨了一圈有哪些人,淼娘了然:“去的都是未说亲的小娘子,其中可有什么缘故?” 渔娘摇摇头:“不知道,我只是去吃顿饭。” 淼娘大笑起来:“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理睬这些事?” 渔娘跟淼娘亲近,说话自然不避讳,她直言道:“我年纪还小,我爹娘也想多留我几年,我说亲还早。你呢,你比我大两岁,五月端阳节的时,我娘说你爹娘在帮你相看了,相看的如何了?” 淼娘不好意思地摸摸耳垂,脸颊微红,凑到渔娘胜身边小声道:“已经定了。” “谁?”渔娘眼睛都睁大了,超级期待。 “邓家。” 渔娘激动地直扯帕子:“邓丁香?什么时候说成的?怎么不告诉我?你们什么时候办?” “九月初六过礼,正日子定在十二月初八。不是不告诉你,咱们小门小户的也不好惊动你。”淼娘的脸颊更红了,最后连脖子都红了起来。 九月初六过礼,那也没几天了,渔娘:“有什么不好惊动的,凭咱们的关系,你该早些告诉我的,按理说,你和邓丁香两个人该给我送一份谢媒礼。” 四年前林氏生二郎时伤了身子,请邓家大夫上门诊治,陆陆续续调理了一年多才好些。为了照顾娘亲,那一年渔娘对中医来了兴趣,她收集了许多药膳方子,经常去邓家药铺请教,一来二去的,就跟邓家熟悉起来了。 淼娘跟渔娘关系好,因此淼娘也经常跟渔娘去邓家药铺。 渔娘十分自得,嘿嘿,她就是两人的媒人呐。 “淼娘老实交代,你跟邓丁香……” 淼娘捂住红红的脸颊,似怒还嗔:“你再这样说,我就不理你了。” “那谢媒礼你们给不给,给不给……” 渔娘扑过去挠她痒痒,淼娘怕得很,又是怕又是笑地躲:“渔娘,别闹。” 两人嘻嘻哈哈闹了好一阵才停,渔娘端起茶杯喝了口:“你们两人,无论是家世还是性情,都很相配,以后日子不会过得差。” 邓大夫夫妻都是和善人,育有两个儿子关系也和睦。邓家老大医术学的最好,老二邓丁香医术比大哥差一筹,主要负责药铺的药材采购,也算各有所长。 淼娘微微点头。爹娘哥嫂都宠爱她,给她选了邓家,只想她以后日子过得好。 小户人家结亲都讲门当户对,门第高些的人家,自然也是精心选了又选,思量再三,罗县令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二郎默不作声地吃完两块香妃酥,趁姐姐不注意又伸手。 “梅羡林!” 梅二郎悄悄地缩回手,一双小肉手乖乖放膝盖上。 怕弟弟一会儿又馋,渔娘坐了会儿就告辞了,走的时候还问淼娘过几日有没有空闲,他们家过些日子要回清溪村住几日,她若是有空闲,也一起去乡下玩几日。 淼娘想去,只是没几日邓家那边要来过礼,后又要备婚,不好出门玩了。 “也罢,等你成婚后我再叫你去玩。我们走了。”渔娘牵着恋恋不舍的弟弟回家。 “嗯,我送你们。” 淼娘送他们姐弟到门口,不禁笑叹,邓家公婆再和善,等成婚后,只怕没有现在在家当姑娘时自在。 渔娘牵着弟弟慢慢走回家时已经半下午了。 罗家。 罗县令中午喝了几杯酒,歇了会午觉起来,刘氏听见动静忙进屋伺候。 “倒杯茶。” 刘氏倒了杯温茶递过去,罗县令喝了大半杯,才觉舒坦了。 “老爷可还要?” “不要了。” 刘氏接过茶杯放下,服侍着穿衣裳,夫妻俩说起家常话来,自然而然地就说到了今日宴客的事。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74 首页 上一页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