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晚, 她又拉着沈卓点灯刷题。 为了一起做题相互批改共同进步,今年她基本上都是在他屋子里睡的。 但她最近在学习上太抓紧了, 每天晚上就是做题纠错, 搞得好像他们是同学而不是夫妻, 沈卓心中不免产生了一点点不满。 叶欣递卷子给他,见他不接,还奇怪地看他一眼。 沈卓握着她的手腕, 轻轻一拉,她就坐到了他的腿上。 他双臂搂着她纤细柔软的腰,闻着她身上传来的淡淡馨香, 在她耳边低声暗示:“是不是该劳逸结合一下?” 叶欣缩了下, 瞪他一眼, 把卷子拍到他脸上,“你先把这套数学卷子做完!” 沈卓不放手:“等做完卷子,你又说困了。” 叶欣脸一红, 觉得他学习态度一点也不端正,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真是烦人,“先把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再说……有知青已经听到风声了,说明离恢复考试不远了, 咱们可不能松懈!” 她那么爱学习, 沈卓也没办法,只好亲亲她娇美的侧脸放开, 然后认真写题,那卷子做得又快又好,直接满分。 然后一把抱起她,往床上去了。 …… 今年可能恢复高考的事情,周旭不仅提醒了叶欣,也隐晦地在知青宿舍说了。至于其他结婚了的、住得远的同志,他初来乍到也不熟悉,就不好提醒了。 提醒之后,有人结合自己跟家人通讯得到的消息,认为周旭分析得确实很有可能,于是心中火热,重燃希望,着手准备起来。 比如邱志云、刘红霞、朱玉羽,原本就有在看书的,现在看得更勤快了。 “去年回家我爸就说形势安稳下来了,教育问题也该解决了。” “是啊,今年明显不一样,我弟都继续上高中了。” “不管怎么说,先准备着没有坏处!” 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不可能的。 比如李英丽,就冷嘲热讽的,“高考断了多少年了,说恢复就恢复?想什么呢!到了乡下,就死了心老老实实种地吧,还妄想考大学,哼!” 大家见她这样都很无语。 什么“到了乡下,就死了心老老实实种地”,她自己都没老实种地好吗,哪来的脸说这个。 而且,别人学习自己的,也没有非要她一起,她来说这个干嘛。 就是很莫名其妙。 不过李英丽最近脾气确实不太好,跟个炮仗似的,成天臭着一张脸,也不知道怎么了。昨天刘红霞还跟她吵了一架,不过这会儿刘红霞懒得她了。 倒是崔时宇,思考一阵之后,也打算去找课本复习了。 李英丽对此很不高兴,问他:“你也觉得会恢复高考?” 崔时宇摸摸下巴:“我觉得周旭说得有道,乱了这么多年,现在恢复秩序了,恢复高考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英丽恼火地问:“那我怎么办?!” 崔时宇眉头皱起:“什么怎么办?你不爱复习就继续玩你的,要复习的话一起呗,我找教材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多找一套给你。” 李英丽脸色很不好地看着他走开,低头伸手摸了摸肚子,虽然没有找医生确定,肚子也还没有鼓起来,但是她心中已经隐约有了猜测,这个猜测让她心中苦涩……她没有想要孩子的,也没有跟崔时宇说,这是意外,又是意外! …… 此时已经到了“双抢”时节,白天农忙繁重,累得人腰酸背痛,晚上好不容易吃了饭洗过澡,基本上累得只想躺到床上不动弹了。 但想要学习的人会坚持着,多少学一点。 这个年代本就艰苦,乡下种地的苦更加强了知青回城的决心,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 不过,阻碍知青复习功课的可不仅仅是繁重的农活。 一些人放下书本太久,对许多知识已经陌生,这个时候要学习或者复习,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中一个问题是教材的缺失。大家都是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到这里插队的知青,当初带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已经够重了,少有人能把全部教材带来的,能带一两本就不错了。而且带来了的,在这么多年时间中也有霉坏损毁的。 有些知青只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没有上完,这会儿还要从初中知识开始复习。 初中课本倒是好凑,洪泽镇初中还开着,能找得到一些旧课本;但高中课本就难找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十年期间,学校秩序紊乱,经常停课,一些课程减了,学生们离校活动等等,导致这些年份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此时就算有了教材也无从下手。 一天上工的时候,叶欣刚好在几个知青旁边,偶然听到他们在因为教材的事情而发愁。 她就顺便提醒了句:“你们在书店找不到的话,可以去旧货市场找一找。” 邱志云眼睛一亮,转身问她:“叶同志,你也听说了?” 叶欣点点头。 朱玉羽接着问:“叶同志,你的教材是不是凑齐了?” 叶欣回答道:“我之前在县城偶然经过废品站,见里面有一些旧课本,就买了一套。我本来就没有念高中,到了乡下生活也枯燥,就想着农闲时候看看自学,倒是凑巧了。” 朱玉羽点头:“既然你在废品站找到的,应该也还有。只是现在忙着,咱们也不好请假出去凑课本,只能忙过这一阵再去了。” 邱志云叹气:“现在只能先借周同志的书看看。” 周旭笑道:“没关系,反正我一次也只能看一本,我不看的你们都能借去。” 周旭今年来的时候不仅带了收音机,还带了全套高中课本,此时见大家没有教材复习,倒是很愿意分享。他的确是个善良温和的人,愿意带大家一起学习。 只是大家共用一套教材到底局促了些,都打算迟点自己凑一套。 几人也很感激叶欣及时的提示,把她的话放在了心上。 忙碌之中,叶欣又听到了一个新闻。 之前江静雨就跟叶欣说过,刘红霞想成家了,托她在本地队员中找个稳妥殷实的对象。江静雨虽然也不太认识本地人,不过被她拜托了多次,也是上了点心,年后牵线搭桥介绍了个,叫李光中,跟刘红霞差不多年级。 李光中家境在凉水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父母健在,四个兄弟姐妹,人也踏实勤劳,跟刘红霞算是相配的。 两人几个月相处下来,都觉得还行,毕竟都是年纪大了,奔着结婚去的,合适就不再耽误,准备忙过这阵之后摆酒。 只是本来说好的事情,因为一个“今年可能恢复高考”的猜测,刘红霞犹豫了。 她态度突然冷淡下来,李光中自然察觉到,这汉子是个不想往肚中留疙瘩的人,于是到知青宿舍打听了下,知道他们觉得会恢复高考而努力学习的事情。 然后李光中就问刘红霞,是不是真心说亲的? 刘红霞也不好说,因为还没有正式通知,她也不确定恢复高考的事情。 两个人就此冷战。 住山坡小学边上江静雨听到了他俩的事情,皱眉之余,倒是对知青们复习的事情更上心,私下里跟张康明琢磨了琢磨,觉得他们也该准备起来。 谁不想当大学生呢? 谁不想回城呢? 尽管他们已经当了老师,结婚生了孩子,日子过得也不错,但若有更好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放弃。 江静雨和张康明在学校里与王小薇、王有为一交流,大家也都知道了。 当然,生产队里也传开了。 许多队员嘲笑知青们异想天开,想回城想疯了,现在还想着考大学,说他们干活不行就想着捧书本。 当然这些嘲笑声并没有影响真正想要学习的人。 也有本地年轻人觉得有戏的,比如李光辉,他如今二十多岁了还没说亲,跟以前一样忠厚又细心,特意来问沈卓:“是不是今年恢复考大学?” 沈卓也不能确定,只是他相信叶欣,于是也真心劝自己少有的朋友:“不知道,你要是有心,就尽早把课本上的知识捡起来吧,准备着总没错。” 李光辉点点头,“说得也是,也不会学亏了。我回去翻翻我的初中课本,别说,真是忘光了。” 这么忙过了夏季农忙。 年轻人们纷纷请假外出,去凑教材,买书,买笔墨。有先见之明的,把《代数》《数化丛书》这些经典之作也买回来了。 叶欣和沈卓因为早几年就在准备了,所以现在什么都不缺,每天按部就班地复习,相互抽背知识点、检查题目,过得很充实。 这样过了几个月,暑热散去,秋风渐凉。 在九月初九,恰逢重阳节那天,日报头版刊登《高等制度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正式宣布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如同惊雷,经由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迅速传遍了全国,让无数人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高考恢复了!” “这下总算确定了!” “呜我终于等到了……” 丰水大队里,知青们激动欢呼,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即便是早知这个重大历史节点的叶欣,心情也同样激动,心脏砰砰直跳根本冷静不下来,等沈卓一回来就朝他奔过去,大声告诉他:“沈卓沈卓,高考真的恢复了!” 一向清冷持重的沈卓此时也难掩激动,把她高高地抱起来,转了个圈,“太好了。”
第196章 复习忙 随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起传来的, 还有高考时间。 这次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各个省份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命题, 时间也不一样, 按乡下习惯的农历算法,只要在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完成就行。具体时间等省级下一步通知。 如此一算, 距离今年高考也就剩一个多月, 最多两个月。 时间太紧了! 这么点的复习时间根本不够的! 那些在五月听了周旭开始复习的知青尚且觉得时间紧迫, 不相信的人后悔不迭,现在才手忙脚乱地找教材、辅导书等,比别人又慢了一步。 不管怎么说, 知青们总算有了回城的希望,农村年轻人也有了考大学脱离农村的机会。 平静的农村掀起了波澜,田间地头都在谈论“高考”, 大家纷纷陷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 大队长李兴国, 两位知青干部严国明、邢芳, 都到知青宿舍走了一趟,再详细通知和强调关于今年高考的事情。 比如,考试之前, 要先报名。 凡是工、农、军,下乡知青不论年限, 留城的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都可以自愿报名。 当然, 还要政治历史清楚、思想考核过关, 考虑到十年期间情况特殊,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 这方面会放宽。另外要具备高中毕业或者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还有体检合格。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77 首页 上一页 2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