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备高中毕业或者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的标准,省里决定,在高考前由各市级单位自行组织一场初试。初试通过发放准考证,才能正式参加高考。 也就是说,那些在十年期间没有念完高中,或者只是初中毕业的人,也是可以参加的。 知青干部顺便通知了这个初试的时间地点,安排在十月初,县城一座中学。 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时间好像更紧了。 虽然通知说这个初试不会很难,但是多年没有正经考试过的知青们,都不由得紧张起来,万一初试没过,拿不到准考证,就参加不了高考了! 叶欣下大队长家报名的时候,听到几个知青在议论纷纷、语气愁苦。 “时间这么紧,可怎么办!” “都怪我早不重视,现在教材还没着落呢!” “我看光有教材还不行,还得找卷子练练手,手都生了,提笔忘字。” “唉,这时间这么短,让我心直发慌……” 叶欣镇定自若,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给自己和沈卓报完名,就准备回去了。 不过刚一转身,就被李英丽喊住了。 李英丽盯着她看了会儿,问:“叶欣,你是不是课本都有?”她想起早几年前,就看到叶欣拿高中课本在看,当时还觉得她莫名其妙的。 叶欣点头:“嗯。” 李英丽语气不大好地又问:“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高考会恢复?” 叶欣看了看她有些浮肿的脸庞,目光又在她肚子一扫而过,缓缓摇头,“你想多了。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还能未卜先知?原本只是想自学打发打发时间,倒是凑巧了。” 她轻声细语,没有一点儿因为别人语气不好而恼怒,似乎脾气更好了。 结婚几年,她仍然身形纤细,皮肤雪白,脸庞上没有一点儿忙于家务烟熏火燎或是被生活琐事烦扰的痕迹,显然她的日子过得相当顺遂,令人十分羡慕。 近两三年她很少来知青宿舍,今天一见,大家发现她比之前还更好看了似的,也更窈窕了。 她的眉目之间,似乎总蕴着一股山间自然的灵秀之气。 清丽出尘,也有几分莫名的疏离。 知青们打量着叶欣,心中都暗暗惊叹。 李英丽也是对叶欣又羡慕又嫉妒,嘴里说着:“你既然早早买了教材,有没有多的?给我匀一套吧。” 旁人都听无语了,现在教材多难凑啊,她真开得了口。 之前没正式通知恢复高考的时候,旧课本还是能凑的;通知一来,高中课本成了紧俏货,抢都抢不到。所以那些提早买到了课本的人都特别感激周旭和叶欣。 而李英丽跟人要东西,语气还那么颐指气使。 叶欣早知道她什么人,并不生气,只是轻声婉拒:“没有多的,我跟沈卓也要学习呢。” 李英丽不如愿,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脸色更不好,气色也不好。 几个知青都当做没看见她的动作,其实她的肚子已经微微鼓起来了,不是很明显,但是同住在宿舍,也就陆续知道了。 嘴上不说什么,心里都明白。 所以哪怕现在李英丽脾气更不好,但大家都避让着她,不跟她吵架,生怕吵出个好歹来。 崔时宇也知道了,他的心情比李英丽还要糟糕,在乡下本来就没想过要孩子,何况是在这个恢复高考即将回城的关键节点。李英丽因他的态度更加难受。 可是她已经问过了,她之前就流产伤了身体,现在再流产的话可能再也无法怀孕了。李英丽还是想以后有孩子伴身的,于是她犹豫了。 迟迟下不定决心,月份就大了。 此时李英丽不说话了,倒是刘红霞问了句:“叶欣,沈卓都当医生了还想考大学啊?” 叶欣反问:“有何不可?又没说当医生了就不能考了。” 刘红霞嘀咕了句:“是没说不行,就看能不能考上了……”在她看来,沈卓行医治病忙得很,恐怕没有多少时间复习的。 而且沈卓现在是大队最受重视的医生,大队长愿意让他考走? 他又不是下乡知青,本地人,跟知青不一样。 周旭笑着打圆场,“挺好的,机会在眼前,都努努力别错过!叶同志和沈医生伉俪情深,要是一起考上了,那该多好!” 叶欣笑道:“借周同志吉言了。” 此时江静雨也过来给自己和张康明报名,然后与叶欣一起往回走了一段路,也聊了两句。 江静雨说:“总算见你报名了一回,我还以为你这次也不动弹,打定主意跟沈卓留在这里了呢!” 叶欣露出微笑:“以前哪能跟这次比。要是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抓住,我真是要一辈子在这种田了。” 江静雨笑道:“也是,以前招工招生一个两个的,跟全国性的高考比不了。到底是给咱们等到了,真不容易!” 叶欣点点头,“时间紧迫,要抓紧复习。” 江静雨看她一身轻松的模样,突然感慨,“之前我还说你没孩子,太冷清,现在你倒是利落了,反而我们牵牵绊绊的发愁。” 叶欣笑笑,“你们教书每天写字手不生,思维灵活,复习起来比别人有优势呢。” 报名之后,叶欣和沈卓继续白天干活,晚上复习。 他们没有别人那么紧张,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行。 可能是这段时间人心浮动,消息传得快,叶欣埋头学习时,也听到了底下的一些消息。 比如,之前还在犹豫的刘红霞,确定高考恢复之后,十分果断地跟李光中分手了。 再比如,知青宿舍里周旭带头开了一个小课堂,谁哪科好就上去讲课,带大家一起复习。这样相互帮助,效果竟然不错,效率也提高了。 队里一些年轻人正愁复习没有章法,也厚着脸皮去知青宿舍蹭小课堂。 叶欣知道后,还好奇地去看了看。 随后发现他们讲的知识挺基础的,跟自己不在一个进度,去了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跟沈卓两个人学。而且宿舍人多吵闹,他们还是比较喜欢安静做题的。 沈卓想起她早早就准备着,而且一直很坚定、很有信心,也问过她:“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高考会恢复?” 叶欣半真半假地说:“我知道不会一直乱下去,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人才断层会影响国家未来。” 沈卓认同她这番解释:“也对。乱了十年,也该安定下来了。” 叶欣严肃地跟他说:“好不容易等来机会,咱们要争取今年就考上——我可在乡下待腻了!” 沈卓郑重点头:“咱们一起努力!” 时间过得很快。 在初试之前,稻谷金黄,又是秋收时节。 但是现在知青们一心都在复习知识上,根本不想耽误本就不多的时间去上工,大家一商量,索性一起去跟大队长请假。 请假的事情倒是顺利,大队长没有说什么,批准了。 大队长想得很明白,现在政策变了,这些知青估计都是要离开大队的。少几个知青干活没什么,既然他们心情已经不在农活上,又何必勉强? 只是一些队员会有意见。 不过都这个时候了,什么意见也阻止不了大家复习的心情。 叶欣本来没想请假的,但是见他们都请了,她也跟着请了。 毕竟农活那么累,谁喜欢干啊!又热又晒,还会被稻穗上的毛刺弄得脸上手臂上火辣辣地疼,能顺成章偷懒再好不过了。 沈卓倒是跟以前一样,该看病看病,该上工上工。 这样很快到了十月初,由知青干部带队,大家纷纷出发前往县城参加初试。 说起这个还挺麻烦的,要提前一天到县城住宿,不然当天赶不上的,这耗钱又耗时,人还多,一个洪泽公社参加的就有上百人了,招待所都不够住,只能想其他办法。好在有知青干部带头协调处这些琐事,才让大家都有住宿,不影响考试。 叶欣和沈卓提前一天出发,顺利地在招待所订了房间,倒是没有麻烦知青干部。 初试确实挺简单的,都是基础的知识,只要不是把课本知识全部忘光的,基本都能过。 叶欣轻轻松松答题,却发现不少人紧张过度,拿笔的手都在发抖。多年不接触书面的东西,光看不写,确实是会手生的。 有些人考完出来就哭了,或者脸色苍白两眼发愣,搞得气氛很是焦虑。 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高考呢,现在就这样,高考不知道怎样。 叶欣摇摇头,也顾不上别人,跟沈卓一起回去了。 回家之前她去了邮局,果然发现叶欢给她寄信了,信里语气热切地说了高考恢复的事情,让她务必要参加,考回城里。另外还有叶家父母的信,都不是什么好话,叶欣懒得会。 考完初试几天后,公社就通知通过的考生去拿准考证了。这一关大部分人都轻而易举通过了,叶欣和沈卓更不用说。 拿准考证的时候,知青干部让他们抓紧时间填报志愿。 叶欣才知道,原来现在是先填志愿再考试的。
第197章 考完了 公社外面的公告栏上, 满满当当贴着各大院校的招生简章、专业介绍、编号等信息,供考生们查阅和选择,多是工科、农林科、医药、师范学院, 综合性大学比较少。 填报志愿的时间也很紧促, 要在三天之内报上去。 叶欣脑子还停留在考完之后再研究院校和专业的模式,突然之间得知要提前填报志愿, 真有点猝不及防手忙脚乱。 站在公告栏前看着密密麻麻的院校介绍, 眉头大皱。 沈卓见她一脸苦恼, 先把她拉到一边说话,“你想报什么学校?” 叶欣说:“还没想过,之前只想着要考去首都。” 沈卓帮她把脸颊边被风吹乱的发丝好, 引导她:“你想学什么?或者喜欢什么?” 他想着,她脑子灵活,很会赚钱, 也许适合学经济方面的。 结果她眨了眨清澈的眼眸, 说:“我觉得种田挺好的。” 这答案有些出乎沈卓的意料。 这么多年来, 说实话,她在干农活方面并不是很勤劳,基本处于上工半天歇半天的状态, 自由懒散,只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罢了。 见他目露怀疑, 叶欣连忙解释:“我说的种田可不是天天埋头在地里干活啊!谁愿意天天那么累啊!我的意思是,我喜欢种东西,养花种菜, 小种怡情, 不过度劳累自己的前提下。” 沈卓解了,“你种菜、种瓜、种果确实都种得很好。” 虽然种下后是他劳累比较多。 除草、施肥、捉虫这些活儿她是一点也不爱干。 但的确是很有天赋, 种植技术比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都强,也是难得。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77 首页 上一页 263 下一页 尾页
|